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於上個月中推出「南斯拉夫建築1948-1980」(Toward a Concrete Utopia: Architecture in Yugoslavia, 1948–1980)特展。對許多人來說陌生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建築」在腦海中難以激起任何想像,但在冷戰期間,因為處於資本主義西歐與共產主義東歐間的位置,兩大勢力間的衝突在南斯拉夫建築上充分展現。這裡的建築,雖受西歐建築風格影響,卻又展現自身獨特的豐沛能量,快來跟TIMES一起了解!
為什麼 MoMA 要特別策劃一檔展覽討論南斯拉夫建築?南斯拉夫建築有什麼特別?

這得從近代歷史談起。二戰期間,原先的南斯拉夫王國因軸心國侵略而滅亡,同時境內出現一股抵抗軸心國的共產黨游擊隊勢力,在二戰後一連串的政治變動下,1945年由游擊隊的領導人狄托(Josip Broz Tito)率領建立「南斯拉夫聯邦」。南斯拉夫聯邦雖為共產黨政權,但在經濟及政治氛圍方面都比較自由,且不依附於蘇聯;他們不加入蘇聯的華沙公約組織、但也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只在地理位置上介於北約和蘇聯勢力之中,在政治立場、社會體制上更是如此。正是這種特別的「中間位置」,讓這片土地上的建築呈現了獨特的面貌。

「南斯拉夫建築1948-1980」(Toward a Concrete Utopia: Architecture in Yugoslavia, 1948–1980)特展以1948年南斯拉夫聯邦與蘇聯的決裂為起點、1980年最高領導人狄托逝世為終點,並從「現代化、國際網絡、日常生活、國族認同」四個面向關注這段期間的大量建設成果。
 

前南斯拉夫聯邦首都新貝爾格勒的集合住宅。(Photography by Piotr Bednarski)

南斯拉夫國土在二戰期間蒙受嚴重戰亂、人口損失嚴重,戰後重建是新成立的聯邦的重要任務。在基礎建設之外,「現代化」的重建同時也意味著都市化,現位於塞爾維亞境內的新貝爾格勒(New Belgrade)是當時聯邦首都,野心勃勃的新貝爾格勒都市計畫將原本的沼澤地改頭換面,一步步成為今天的現代城市。


1948至1980年間的南斯拉夫建築大量使用強化水泥為特色。(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Valentin Jeck)

現代化過程所帶來的技術進步也奠下南斯拉夫建築朝特色發展的基礎,強化水泥在1950年代被大量運用、為建築表現出雕塑性的質感,也成為這裡的「社會主義現代性」最具代表性的語彙。
                                 
在冷戰期間「不結盟」(和南斯拉夫聯邦一樣不加入華沙公約組織、也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國家中,南斯拉夫處於領導地位,甚至與許多新興獨立國家有良好關係,擴大了南斯拉夫建築師展露身手的舞台。



1958 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南斯拉夫館。(Photo Credit:Yugoslavia Archive)

建築師 Vjenceslav Richter 在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打造的南斯拉夫館,以透明、無門的設計展現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建築的獨特性。而設計及營造公司 Energoprojekt 則在非洲及中東的新興獨立國家拿下許多工程案,他們在奈及利亞的卡諾(Kano)地區針對鄉土建築做了深入的研究,影響到後來 Rem Koolhaas 提出的理論。

另一方面,外來的建築流派也影響了南斯拉夫的地景,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馬其頓首都 Skopje 在1963年震災後的重建規劃,由日本大師丹下健三贏得了聯合國的計畫競圖


位於馬其頓首都 Skopje 的電信中心。(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Valentin Jeck)
 
南斯拉夫聯邦的現代化進程中,都市化的同時也開啟了對日常生活空間的更細緻想像,一般消費者可負擔的設計家具地位逐漸重要。其中,由 Niko Kralj 設計的「1956 Rex folding chair」摺疊椅大受歡迎,不只在南斯拉夫到處可見,在歐洲其他地區也有其蹤影。


展覽現場的「1956 Rex folding chair」。(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Martin Seck

展覽最後的「國族認同」展區因南斯拉夫複雜的民族背景而特別精采。南斯拉夫聯邦由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馬其頓等六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納兩個自治省組成,在族裔、語言及宗教方面都十分多元。


南斯拉夫的重要建築師 Bogdan Bogdanović 甚至曾當過貝爾格勒的市長,他的「Jasenovac Memorial Site」紀念碑展現了獨特的超現實風格。(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Valentin Jeck)


位於現克羅埃西亞境內的「Kordun及Banija兩地人民奮起之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Uprising of the People of Kordun and Banija)。(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Valentin Jeck)

這段期間,整個聯邦一同往社會主義方向邁進時,地方的建設也強調在地特色的發揮。另一方面,二戰時一同對抗軸心國的經驗成為南斯拉夫團結複雜族群、建立認同體的重要歷史,從都市到無人蹤的鄉間,都有為二戰以及戰死者而立的紀念館或紀念碑,展現充滿想像力的多元美學。


位於現斯洛維尼亞境內的「解放人民戰役中英勇戰死者之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Fighters Fallen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Struggle)。(Photo Credit:MoMA、Photography by Valentin Jeck)

文章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重新複習了一下世界歷史的感覺呢?從建築來認識一段以前未曾爬梳的歷史,雖然不輕鬆、但絕對收穫滿滿!
 

編輯/王若堯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