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前,九二一地震震撼了全台灣,人類居住與環境問題成為台灣脆弱島嶼的核心,然而建築專業大多無能回應。從邵族重建帶著五人團隊開始,謝英俊以輕鋼結構與協力造屋的一套完整的營造技術─價值體系,走向任何需要他的鄉村,僅在亞洲災區就興建了數千棟房舍。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由黃孫權策展,呈現二十年來謝英俊建築師於國內外的災後重建案例、新農村與協力造屋的項目、都市土地立體化與建築結構公共化的構想。謝英俊建築實踐所帶出的社會修復能量,正是黃孫權所稱「社會性建築」。

謝英俊的建築不僅是災後重建蓋房,而是回應了當代社會重要的環境與居住議題,同時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取得平衡。
建築應該是什麼?每位建築師的答案可能都不盡相同、甚至南轅北轍,相信每個建築迷心中的定義也因人而異。Norman Foster說:「建築就是價值觀的表達」(Architecture is an expression of values),而謝英俊的建築所表達的就是相當不同於當代建築師的價值觀,依照《為無為》策展人黃孫權的說法,「是與地方的共同營造,是將社會、文化與經濟條件搭建起來的社會性技術,是打造人在自然大地上中繼的居所」,可以說「人」、「社會」和「自然」是謝英俊建築的首要考量。


謝英俊建築師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場,身後是強化輕鋼結構屋的示範。(Photo Credit:高雄市立美術館)

那麼展名「為無為」的意義又是什麼?黃孫權將這次的回顧展分為兩大部分,以「為」呈現謝英俊團隊特殊的設計操作,如何以低限的作為與他者(使用者、營建參與者)做最有效的協作;「無為」則呈現他者參與後的狀態:導演李沛峰記錄四川碧峰峽與阿里山來吉兩地的紀錄長片,攝影師李國民的十幾個村落的影像深描,田野團隊呈現的居民生活世界與文獻多媒體展,以及在展覽期間內舉辦人人可參與動手的建築學校與國際建築論壇。


攝影師李國民在尼泊爾未來之村的影像紀錄。2015 年的尼泊爾大地震之後,當地的非營利組織「未來之村基金會」聯絡上謝英俊團隊,希望他們參與協助重建。(Photo Credit:李國民)

建築師如何「無為」?
在我們所習慣的建築模式裡,使用者幾乎是在建築過程中缺席的,即使出現,多半是設計者所揣想的面目模糊的一群人;而在謝英俊的建築模式裡,他直接面對使用者和營建者(通常是同一群人),建築師的存在感與重要性減低。所謂「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到了謝英俊這裡,可以說是「幫人蓋房子,不如教人怎麼蓋房子」。


四川茂縣楊柳村是個羌族村落,汶川地震後有 85% 的農舍都嚴重損毀。謝英俊提出的重建方案因便宜而獲得全村的青睞,村民合力搭建輕鋼房屋的骨架。如果只有幾個人自己蓋房子,過程當然耗時;但集結全村之力合作,蓋好一座房子的時間就大大縮短,最後楊柳村花費一年完成全村的重建。(Photo Credit: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要蓋好謝英俊的輕鋼房屋,只需要非常簡單的工具。(Photo Credit:MOT TIMES)

黃孫權解釋:「建築師並非沒有主體,而是要體認自己與他者的不同,不同意味著是絕對的他者」,於是建築的生產成為一種「互為主體」的動態過程。

而謝英俊回顧自己深入中國農村的經驗,則說:「現在的建築專業訓練要求專業者要照顧到所有的細節,好像這樣才盡了設計師的責任,但面對農民房,用這樣的思惟方式去設計是不可能的。……我是做有限的事情,最後完成的是農民、自然環境等各種結合出來的東西,所以作品千奇百怪,也多樣化。」

進入《為無為》展場,首先看到的是由他招牌的強化輕鋼所搭建的構築,以輕鋼一目瞭然的骨架讓人很快進入狀況。策展人將謝英俊的「為」歸納出八個重點:單線圖、數位革命、強化輕鋼結構系統、開放建築系統、適用科技、可持續建築、建築產業 4.0、物件導向設計。




展場內牆上的單線圖是由謝英俊親手繪製。(Photo Credit:高雄市立美術館 / MOT TIMES)

單線圖由傳統木結構的工匠和師傅所使用,它沒有外行人眼中的建築圖稿的複雜,簡單直覺、方便與使用者和營建者溝通,這是謝英俊將建築實踐簡化的第一步,也是向傳統工匠的致意。

向傳統致意的同時,他也沒有忽略數位革命帶來的便利,數位化和單線圖一樣讓溝通變得更簡單,建築師不在場時也能以圖先行,增加了構築過程的效率。

開放建築系統則是呼應前面提到的「互為主體」的生產,在建築師提出的基本輕鋼結構系統之下,使用者如何因地制宜,使用在地素材與技術建構石頭牆、清水磚牆、竹編泥牆等多樣的選擇。


以強化輕鋼為房屋骨架後,楊柳村取用當地的石材來築牆。(Photo Credit: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背後,人的故事
然而,即使是這樣由使用者出發的建築,並不意味能輕鬆贏得使用者的歡心。雖然在九二一後,謝英俊進入邵族進入社區重建工作時並未遇到太多阻礙,但在其他區域的重建並非一帆風順,仍有不少人認為「沒有水泥的房子就不堅固」(想想三隻小豬的故事!)。


邵族部落為了對重建工作表達感謝,為謝英俊團隊在日月潭地區保留了一塊空間,成為他們的辦公室、員工宿舍所在;屋舍外的帳篷小廣場就是聚會的場所,展場內也再現了這個小廣場。(Photo Credit:高雄市立美術館)


謝英俊也參與南投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的災後重建。(Photo Credit:李國民)

2008 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後,謝英俊團隊將已在台灣實踐有年的災後重建方法帶到中國,致力推廣自己的強化輕鋼結構。在台灣可以透過引介進入災區,但到了中國,時常需要從零開始:在村子裡租辦公室、外面掛起紅布條,宣揚強化輕鋼結構的好處來吸引村民。

如果遇到官方的阻礙,如何應對?謝英俊回憶:「有一個村子被這些系統「封鎖」,不讓我們做,但有些農戶不信邪,找我們去做,於是這個系統全力壓制。我們事務所在那個村子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都是女生,晚上九點多,下大雨,這幾個女同志壓著鋼料進去,現場漏夜組裝,天一亮,農戶的親朋好友來,我們立刻上樑,書記跑來要拆房子,我們就趕快把國旗插上去。」


謝英俊參與的九二一災後重建包括南投信義鄉的潭南部落。(Photo Credit:李國民)

不是只做重建而已
除了重點的災後重建工作之外,謝英俊也投入新農村建設和國內不少公共工程,過去幾年也陸續在全球各地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赫爾辛基設計週」等,在《為無為》展也能看到他參展的軌跡。

展覽期間,謝英俊團隊更與高美館合作舉辦「常民建築學校」,參與的學員可以在課程中實際搭建展覽所見的結構,最後成果就在美術館外由所有訪客見證。

謝英俊過去多年的建築實踐,不只完成了數量可觀的實際成果,也留下了詳實豐富的紀錄,而這些紀錄的菁華都收錄進了《為無為》展覽,十分值得親自前往、細細了解這樣的建築如何切實地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展覽將持續展至明年2 月10 日為止。

編輯/王若堯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展期:2018.9.21 至 2019.2.10,週二至週日上午 9:30 至下午 5:30,週一及除夕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網址:官網

▌延伸閱讀
-人民的城市,建築的原點
-王澍 x 謝英俊【朗讀違章】專題
-朗讀違章:向違章致意
-朗讀違章 晴雨不休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