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除了是種時尚顯學,更是展現自我的表徵。我們在穿著搭配之中,找尋著自我投映的影子,同時也展現對於時裝的渴求。除了紡織的布料以外,還有什麼能夠運用在服裝設計上呢?Lady Gaga 驚人的服飾或許是一種大膽的挑戰,當然,還有更多的科技材質及顛覆傳統的製程,正在每場時裝秀中不斷發酵。
科技日新月異,人們永遠對未來擁有全新的憧憬。維多利亞晚期的美國插畫家Harry Grant Dart,曾繪製一系列以未來世界為主題的插畫,說明當時人們對未來的幻想與期望;如今,許多異想早已成真。1960 年代,隨著二戰結束,社會漸趨平穩,現代化與兩性平等教育反映於服裝上,男性與女性服飾之間的界線因戰爭的關係早已模糊。交通科技的進步帶動東西文化交流,備受日本禪文化影響的極簡主義盛行,強烈影響當時的設計與藝術。

那時期當紅的服裝設計師如:Andre Courreges、Pierre Cardin、Mary Quant 以及早期的 YSL,在極簡主義影響下,紛紛力求簡約的服裝輪廓,企圖擺脫過去高級時尚繁複奢華的形象。除此之外,塑膠、金屬等人造材質紛紛取代天然纖維紡織品,服裝款式也益發多元奇趣且更加大膽。

1969 年,人類首度登陸月球。全世界圍著黑白電視機體驗人類的一大步之際,時尚世界的「Space Age」也到來,充滿未來感與前衛的設計蔚為流行。此時天馬行空的設計,影響往後諸多服裝設計師如:Jean Paul Gautier、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人。特別是山本耀司早期解構性極強、或是大量使用異素材的創作,也為今日諸多前衛服裝設計師奠定創意的基礎。

另一方面,紡織工業科技在工業革命後,亦有大幅躍進的現象。1733 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大量節省布匹製造時間並提升生產效率;1764 年,新紡紗機的研發促使布料價格降低;緊接著的是蒸氣機的出現,令紡織工業全面轉型。在這些階段之後,人造纖維的發明更大量降低成衣生產成本。由美國杜邦公司的 Wallace Carothers 於 1938 年發明尼龍材質,其迅速普及於服裝製造甚至其他民生領域,更是當今許多人造纖維之元素。隨著時光推演,高科技纖維與回收原物料再造纖維,逐漸成為近代紡織工業研發之主流,例如:台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日前發表的 LED 纖維,以及世堡紡織研發的寶特瓶回收再製織物等,皆令紡織工業科技再向前邁進一步。

時至今日,對時尚工業而言,異素材或高科技素材已不再是新話題,「如何使用異素材」才是千禧年以降的新焦點。尤其在社會走向富裕後,服裝擺脫過去實用的訴求,向藝術創作領域靠攏。前衛服裝設計師如:Hussein Chalayan 或 Bart Hess 等,皆擅長使用令人驚異的材質與前衛造型,引領觀者思考服裝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甚者,這些設計師企圖令觀者思考,服裝製作是否可能擺脫傳統服裝製作過程。倘若不是用紡織紗線或裁縫布料,我們是否依然可有衣物蔽體?西班牙裔設計師 Manel Torres 所開發的「Spray On Fabric」或許將是解答之一。

Manel Torres 出生於西班牙,早年曾與身為高級訂製服裁縫師的祖父習得傳統製衣技術,而後又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服裝設計博士學位。「Spray On Fabric」便是他研讀博士學位在學期間,與英國帝國理工大學 Paul Luckham 教授聯合研發的全新製衣科技,並且成立 Fabrican Ltd. 公司,希望致力於將這全新形態的製衣材質、技術落實於商品化之階段。

Spray On Fabric 顧名思義即為噴霧布料,是 Manel Torres 與 Paul Luckham 花費數年時間所研發出的一種噴霧狀纖維。只要將原料裝於罐中,以使用噴漆的方式噴灑於固體表面,這些霧狀纖維便可自體成形為面料或衣物。Spray On Fabric 的原理,是利用纖維可自行十字交疊的特性,無須經由紡織的過程,消費者即可自由噴灑出一件衣服。非但如此,它還能重複噴灑、自由塑形,甚至可將噴好的服裝剪裁、再於斷面上重複噴灑,立即製造出另一件全新服裝。此種素材還可混合不同成分,如:香水、染料、甚至特殊藥物等,按各種需求與特性任意搭配,製作出各式面料,以便用於軍事或醫療用途。

Sabine Seymour 於《Fashionable Technology》(2008) 一書中,將 Manel Torres、Hussein Chalayan 此類設計師的創作命名為「功能性時尚服飾」(Fashionable Wearables),並定義這一類的時尚科技乃是「設計、時尚、化學與科技的交叉點」(The intersection of Design, Fash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bine Seymour 認為,「功能性時尚服飾」必須為經過「設計」的服裝、配件、或飾品,但同時融合美感、造型與功能性科技。她於另一部著作《Functional Aesthetics》(2010) 中也提出她對「時尚」二字之定義,認為讀者必須認知到「時尚」一詞的意涵。時尚所代表的「美學」(Aesthetic) 與「風尚」(Style) 長時間被視為人類社會溝通的管道,它所透露的訊息包含文化、地位、甚至情感表現,也是這些功能性時尚設計師渴望透過作品表達的概念。

另一位作者 Bradley Quinn 則於他的著作《Textile Futures》(2010) 中,探討這一類時尚科技與人體間的親密關係。Bradley Quinn 認為,人體是由諸多液態元素組成,自縲縈纖維 (Rayon,又稱 Viscose) 發明後,液態人造纖維逐漸融入民生並大量用於服裝面料,但依然難以拋棄傳統纖維終須為固體紗線形態的刻板印象—抑或說是戒律。

Manel Torres 所研發的 Spray On Fabric 為液態纖維之一,改變了固體紗線的既定相貌,直接以噴霧方式與肌膚發生接觸;而肌膚又為人體對外在環境感知的重要管道,因此 Spray On Fashion 的發明,不僅是一種紡織的新科技,背後更蘊藏設計師對「服裝」與「人體」關係的新思維。這項設計最近還被選入英國 Vitcoria & Albert Museum 與工藝協會 (Craft Council) 聯合主辦的「Power of Making: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killed」工藝設計大展,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編輯/陳秉松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