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師李國修曾說過:「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日文中所謂的「職人」正是如此,「職人」往往是指傳統工藝和手工製造業中掌握著最高技術,技藝臻於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人,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地位,日本許多百年老舖得以傳承,正是仰賴代代相傳的「職人文化」,然而,要被尊稱為「職人」絕非易事,除了需要身懷鬼斧神工的絕技外,還要能耐得住長時間的鍛鍊與孤寂,即便是面對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要秉持超乎常人的專注,在這個講求效率的年代,「職人」反其道而行,試圖保留手感溫度,提釀文化精萃的一貫堅持,顯得格外珍貴。
 
工藝職人示範在地傳統工藝,將來自山海的溫潤力量,轉換為創作的能量及皈依。(Photo Credit:蔚龍藝術) 
 
跳脫技職體系,在地職人傳承台灣卓越工藝設計力
 
想要拜職人為師嗎?其實不只在日本,台灣東岸也有一群職人正默默將絕技傾囊相授,悉心栽培後進,臺東縣政府今年首創的「2016臺東文創工藝學院」,特別邀請了在地工藝職人擔任講師,募集臺東縣內的有志青年,展開以「木工」和「琉璃珠」為主題、小班制、為期兩個月的工藝學程之旅,讓立志成為「職人」的學子們躍躍欲試。
 
此次「工藝文創學院」募集了3位就讀臺東公東高工的學生,跟隨「阿水工房」的工藝職人學習,學員從原住民精神出發,表現在木雕、鐵塑、裝置藝術與商業空間的改造創作上。學員們以漂流木結合在地元素,跳脫了量產的思考邏輯,不僅環保,也將漂流木的質樸之美展露無遺。(Photo Credit:蔚龍藝術) 
 
經過了為期兩個月的職人養成訓練,學生巧妙融合在地元素的作品令人驚艷,在作品「桌遊『原』鄉」中,刻有臺東地圖的桌面上,電烙了各鄉鎮英文名稱,讓外國旅客也能琅琅上口,而在作品「海岸山脈」中,創作者把祖父於都蘭、東河及東海岸採集的玉石,經由雕刻鑿洞的方式置入椅身,透過椅身的凹洞顯現早期東部挖掘採石的樣態,將臺東的歷史文化融合於無形。
 
琉璃珠的製作過程細膩精巧,職人在平凡中的細節中,揉合傳統工藝的溫婉之美。(Photo Credit:蔚龍藝術) 
 
除了學生外,就職於臺東富山國小的老師也把握琉璃珠課程,向「卡塔文化工作室」的工藝職人林秀慧拜師,學習傳統排灣族紋飾與技法,透過不同的素材的巧妙結合,打造出深富文化內涵的商品,例如名為「土地之珠包有錢」的零錢包,即是利用排灣族「土地之珠」代表財富的涵義及配色,設計出琉璃珠形狀、融合異材質的作品,不僅實用,還承載教育意義。
 
從70%的陌生,到「山海銘印」100%的創作能量
 
除了工藝文創學院外,「2016 青年返鄉服藝文創營暨競賽」也是活動一大亮點,全臺各地 36 名青年學子進駐 6 間臺東工藝工坊,展開為期 8-15 天的技藝養成之旅,其中高達 70% 以上的學員是第一次到訪臺東,在此次活動中學習木工、陶珠、陶藝、十字繡、月桃葉編織、皮革編織等在地技藝,不僅透過職人與學員間的交流,激發出豐沛創作靈感,同時牽起了學員們與台東珍貴的緣分初始。


溫暖的燈光映照在木製飛魚和馬賽克玻璃花窗上,溫潤的木香中,編織典雅風情。(Photo Credit: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其中,「向陽薪傳木工坊」的學員楊舒雯,以作品「轉回家」抱回競賽首獎,以自然曲線的茄苳和枝條製作玄關矮凳,加入排灣族百步蛇造型,兼具美感與童趣,而在「都歷部落」學習月桃葉編織工藝的學員李蕙君,則在作品「勇士傳說」中,巧妙整合阿美族的編織法,創作出不落俗套的「勇士帶」,與部落文化撞擊出新的創意火花。
 
學員王亦瑀創作的月桃筆,簡單大方的外型,展現細膩質感,深獲評審青睞 (右圖),現場也陳列技藝教育與設計大師卡爾 • 馬斯頓的作品「Lilla Aland Chair」參展(左圖),中外相互對照,引發傳承的共榮感受。(Photo Credit:蔚龍藝術) 
 
想要看更多精彩的職人工藝創作嗎?別忘了到臺東「山海銘印-臺東工藝設計展」去走一趟,在場除了邀請到國外設計大師卡爾 • 馬斯頓作品進駐,本地職人更是百花齊放,多元的工藝品相互襯托,大展臺東如星光閃耀的文創生命力!
 

編輯 / 黃品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