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該如何被構築?華麗的衣裳能被模特兒的身段展現絕非偶然,它經過設計師與剪裁師的巧手,以人體當做支撐結構,才能讓它從 2D 的圖紙躍為 3D 的時裝。這樣的結構概念,巧妙的與建築中經常提到的結構語彙,產生不用翻譯的跨領域呼應。這些呼應,透過月前在台中舉辦的「空間流感」特展發聲,讓人體認到:原來建築與時尚,可以彼此建構在一起。
如果說建築是人類藉以居住的容器,那麼以貼近人體的距離來思考的話,服裝就是人類賴以包覆身體的外皮層了。建築與服裝之間有個共同的邏輯,那就是必須要有使其支撐的結構方式。建築使用各式的材料、構造,作為它呈現空間樣貌的結構方式;而服裝則是用人體的結構,當作它柔軟且隨時變動的支撐架構。同樣是「外部的容器」,兩者對於結構卻有著不同的表現方法:一個是靜止平衡的存在,另一個卻是不斷變化動態的平衡。

「鉸接、扭曲、折疊、時間、量體」這些多變的設計方法看似複雜,卻有其共通的本質,那就是用「結構的行為」來塑造出千變萬化的空間與型態。當空間與時尚結合在一起,會發生怎樣的火花?當建築師與時尚設計師用不同的結構手法加以揉合、碰撞、加乘,又會產生怎樣的激情?甫落幕的「空間流感 / 建築與時尚」特展中,建築師與設計師們利用各自設計表述、相互對話,來體現他們對時尚的看法;藉由觀察彼此的內涵,創造出空間時尚的設計。看起來像是使用同一主題發揮,但卻用不同的設計手法,闡述各自想表達的意境與對話。在這其中多變的結構方式,成為他們共通的演繹語彙。

建築師以空間為主,意圖創造出「時尚」所想要表達的感覺;
時尚設計師用自身的創作思維,精準且深刻的融入「建築」當中;
這樣的對話,讓雙方的設計融合成一幅畫,卻表達出兩種情感。


這場展覽透過空間與時尚的六種元素:圖面、媒介、意識形態、時間、風格、狀態等,用各式各樣的結構設計手法共同交織了一場饗宴。設計師們藉由大量的手繪設計圖紙、創作媒材,透過己身的設計概念、風格,在空間、時間與設計狀態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而這些創作作品,卻又都可以自然不變的平衡定律來貫穿、統一所有的設計,這也就是結構的本質:靜止與動態的平衡。

鉸接:建築師簡學義所創造出的折板空間型態,是利用一連串的三角板組構結合,並透過五金構件鉸接固定,在空間上形成一個穩定且靜止的拱形折板空間;飾品設計師蔡依珊卻利用鉸接關節會轉動的動態特性,形塑出金屬構件在空間透過鉸接不斷律動的動態美感。兩位設計師皆利用了結構構件的個性,創造出不斷分裂、生長的空間行為。

扭曲:同樣是曲線的美感,建築與服裝的表現卻大為不同。建築師陸希傑用扭曲彎折的手法,蜷曲起類似木片材質的結構,利用形抗結構的原理,扭曲成各式各樣的型態與樣貌,組構成幻化多變的空間型態;服裝設計師吳若羚則利用布料柔軟的無接縫收邊,讓衣著圓滑的曲面,形塑出迷人且動感的人體身段。兩位設計師透過不一樣的扭曲型態,塑造出「穿的幾何」之動人樣貌。

折疊:然而,說到結構折疊的作法,建築師廖偉立透過服裝製作的最初源頭—打版成形,測量人體的幾何數據,並將其宛如建築平面圖般躍然於設計圖紙上,進而轉化成真實的板狀結構空間型態,展現「虛與實、實與虛」的交錯。潮流服裝設計師張鐦方與曾翔昱,同樣利用服裝的版形、人體的尺度及空間的對話,製造了跨界的設計方式。

時間:空間的三維軸線如果再加上時間軌跡的話,就會變成動態的平衡狀態,這也是服裝與人體所處的天秤中心。設計師謝文智與陳季敏,利用動態的平衡製造出仿佛時間的流動感,時尚與空間因為流動的元素,不得不令人重新深思。時間雖然緩慢,但卻因其游移帶來巨大的影響,亦代表一種進化的過程。就像服裝時尚因為人體動作的不斷變化,服裝無時刻不在往前邁進,卻又是種動態平衡。

量體:不論建築、服裝或飾品,物體的本身就是種真實的存在。建築中,混凝土結構藉由澆灌形成紮實的量體,建築師徐純一利用實體與虛空間的錯移,轉化成有趣的空間行為。金工設計師楊夕霞亦用「外殼即是軀體,亦即是實物」的概念,延續了量體與空間錯置的思維。

透過建築設計師與時尚設計師的結合,我們看到更多的設計可能產生,其中也表現出各式各樣的複雜構造。結構的行為與概念,同時也體現在建築空間與人體空間,不斷地轉換與平衡當中。在建築空間中,結構處於靜的狀態;而在服裝的表現上,它隨著人體肢體作動,不斷產生形變且創造新平衡。藉由空間流感展覽的呈現,在跨領域的「質」與「型」之間辯證著。在探尋空間與時尚交錯的軌跡時,你會發現空間幾何與結構造型的魅力。這其中不變的是,順應自然、追求合理的「結構本質」,它將會讓空間與時尚的融合創造出無限可能。

編輯/陳秉松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