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尾聲,在 MOT 聽見、看見李錫奇。「若總是重複既有風格,就像在講同一句話那麼乏味。因為不願意如此,就會把過去的一切拋開。」李錫奇鏗鏘簡潔地敘說怎麼走到至今仍在變化轉演的藝術樣態,那些從漆器、自漢代石磚看見的美麗,摺疊熨合了曲折一生;那些明明苦澀的青春年少,在他作品裡是豔彩跌宕得無悔無恨。月前李錫奇於 MOT/ARTS 舉辦個展「本位‧漢采」,透過展覽及座談梳理歷年來的經典創作脈絡,亦同時發表以漢代建築為靈感的新作。
現在已經很少聽到「時代的巨輪」這麼老派的形容了。但這場「遊藝一甲子,揮灑60年──李錫奇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座談,彷彿清晰地看見那曾經在無數篇章比喻著,不得不向前推進的歷史發展,而人類又如蟻蜉,渺小地在推進過程隨想像的巨輪滾動。這是與會前從未設想的情境:在主持人蕭瓊瑞的引言,藝術家李錫奇本人的現身說法,以及陳芳明、鍾俊雄、石瑞仁、陶文岳四位學者精闢詮釋其以藝術為職命的行跡。於是,短短兩小時, 一段台灣現代藝術的軌跡在言語裡變得立體而如影歷歷。



為時代畫像
 
藝術能反映時代性,但若要攤呈不受時人接受的新觀念,就需要更多非我莫為的勇氣。一開場,近年甫以 50 萬字完成〈台灣新文學史〉鉅作的陳芳明將時間拉回 1950 年代。他言及,50年代末期,西方文藝運動慢慢在台灣生根,並逐漸開展出自己的思維方式。 彼時,文學、藝術、音樂都在尋找新的語言,且陳芳明感性地註解,「這些藝文創作者沒有得到任何祝福,因為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不了解傳統。」他以為,直到現在,這些指控還存在,而這對包含李錫奇在內的藝術家,是何其不公。正因如此,他極為樂見此次展覽是以「本位」,而非「主體」為主軸,以他的認知,這即是直觀漢代文化的發展內涵及成果,而時隔兩千餘年,現代藝術家用作品說明傳統東西不是死的,從中展現不間斷的新領悟,在既有基礎開創新的格局。

 
左圖:「遊藝一甲子,揮灑 60 年──李錫奇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座談主持人蕭瓊瑞教授。
右圖:與談人陳芳明教授。 


陳芳明還引述余光中以「現代主義是不斷與傳統對話」,回應詩人洛夫提出,現代人應寫現代人苦悶,不應盤旋於傳統創作主題與素材。余光中的聲明洽切地尋找到一種溫和而有力的駁答:那些從傳統尋找養分的現代主義藝術家,何嘗不是在挖掘任何可以表達內心所思所感的任何語言?這是一位文學研究者對台灣現代藝文思潮發展及其所對應的行動反思後的。而在此段言述結束,引言人蕭瓊瑞亦以「主體性落入意識型態制約」回應陳芳明的體察。
 
杳無人跡的絕妙風景
 
接著,同樣身為東方畫會一員,藝術家鍾俊雄以45年近身觀察談他眼中的李錫奇。他談及蘇東坡流放後的憤慨到以親近大自然為樂,歷經滄桑才顯現的心境轉折,對照李錫奇從金門戰地到台灣,走過戰爭、白色恐怖、祖母和姐姐的往逝,「少年時已有江湖險惡、人生無常的歷練,對創作一定是加分的。」而自故鄉金門仰望大陸,鍾俊雄推想,李錫奇 1970 年代開展的「本位」系列,其思想立場在置身金門特殊地位時應已出現。同是創作者,鍾俊雄直率地讚美這位同輩,「他既早慧又有一顆敏銳直觀的心,多少人看了清明上河圖,只有李錫奇看到時間的流轉。」與李錫奇同樣超過半世紀創作不輟,鍾俊雄彷彿也是說出自己的心跡,「走這條路,除了才氣還要加上熱情,很多藝術家進入蕭瓊瑞說的創作穩定期 40 年,李錫奇卻從楚文化精髓找出新意,發現沒人走過的絕妙風景。」


李錫奇 風起‧水湧 0905 綜合媒材 160x300cm(含框) 2009

鍾俊雄的觀察體現一個道理,同樣在大時代動亂裡成長,卻滋養了千百種性情,塑造了難以臆測的人生變化。李錫奇從民間藝術與中國文化揉雜自身經歷的不可違逆,但在他作品裡卻不見自嘆自憐的滄桑。鍾俊雄嘆讚「他以穩定的造型肌理組合,揮灑躍動的生命力。那種金色、大紅和黑,誰敢用?這其中流動的不只是滄桑感和歷史時間感,他把東方古文化技藝都放在其中了。」自早期的降落傘系列,到絹印、噴印,從「月之祭」系列、「大書法」系列、「後本位」、「浮生十帖」,以及1991年行旅中國福州受生漆工藝啟發延展數十年的「本位‧新發」漆畫系列,一甲子的創作動力,不是回顧身世曲折,或頹然感慨歷史荒謬,他正如陳芳明對現代主義創作者的了解,當他們往內心探看時,卻發掘了一個比外在實相還要豐富的世界,於是不斷尋找語言、顏色和音符來命名只有自己看得見的小宇宙的種種事物。

 
左圖:同為東方畫會一員的藝術家鍾俊雄。
右圖:李錫奇 漢采‧本位 2013-3 綜合媒材 120x200cm(含框) 2013


以不同角色發揮影響
 
當然,如此行跡終會走到有歷史定位的一天。接下來的與談人是現任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他曾數度提名李錫奇為國家文藝獎候選者,當天現場並以朗讀提名文做為向李錫奇致敬的開場白。

「李錫奇是台灣現代藝術領域少數個人創作成長與藝術成就同時俱進的藝術家,以不同角色發揮歷史性影響。創作從拓印系列自我突破,有力呼應國際現代藝術思維,成功整合東方文化傳統藝術元素,以不同階段創作系列 40 年,融合東西調和古今。最具代表性從1970本位系列,到2005年『本位‧新發』,身為藝術家以源源不絕創作活力,陸續於版畫、漆畫、綜合媒材開創個人風格,並積極扮演藝術行政者,推介趙無極、朱德群來台,帶動畫廊產業,推動兩岸交流,對台灣現代藝術社會化推動有功不可滅的影響。」                 李錫奇 漢采‧本位 2012-15 綜合媒材 103.5x123.5cm 2012
                                                              
石瑞仁(下圖)認為,國家文藝獎等同終身成就獎,看到李錫奇又有新作,那種既熟悉又有新進展,具備實驗性又呈現完整成熟結構的狀態,真可稱得上是不斷發出新芽、開出新花朵的台灣藝壇長青樹,而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品按慣例會在全國校園巡迴展出,正是讓年輕學子看到典範的好機會。

在與談人頌讀提名文後,我想,與會者應該都有相同感受:石瑞仁所謂的「老當益壯」不僅流露對長輩的敬佩之情,亦對其生生不息,與時俱化的藝術生命,沛然莫之能禦的活力感到驚詫,進而領受了作品中每每觸動人心的巨大能量。
 
在作品與現代藝術發展討論尾聲,藝術家陶文岳(下圖)以「亂世出英雄」為序,重返李錫奇出生的風起雲湧時代。「1958 年組織現代版畫會之際,正值家鄉金門遭逢八二三砲戰,他望鄉歸不得,卻於而立之年即覺悟該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往後年歲,他跳躍性地將傳統文化精髓放在同一畫面上,不斷嘗試融合衝突。」陶文岳說,當他環顧展場,感受到李錫奇在如同時間積累滄桑的繁複漆畫創作過程,相對於水墨的簡約凝鍊,畫家在繁與減的擺盪裡形塑了雙向並進的風格。

引言人蕭瓊瑞總結以上談論,「李錫奇沒有因為吸納豐富文化內涵而流於玄學思想,致使其作品更具有強烈的爆發力。」同時引領與談人分享對於李錫奇歷史定位的看法。
 
藝術語彙終獲肯定
 
陳芳明以文學家白先勇、施淑青、王文興及藝術家劉國松為例,「這些文藝工作者即使是得到遲來的肯定,結果還是被接受了。」他以為,台灣社會的美學訓練與包容精神已達成熟階段,不像過去是舉世滔滔一片罵聲,找不到知音,如今則能肯定經營了三、四十年的現代藝術所開創的新畫派、新語言,並給予歷史定位。他感性地表態,非常喜愛李錫奇將文字當成符號來看,釋放出巨大意義的「大說法」系列,觀覽時心情也隨畫意飛揚,那就是與畫家對話的過程。反思當代社會的觀者,或許也是透過這些契機去理解這些語彙。


李錫奇 墨語 11-12 水墨、宣紙 80x110cm(含框) 2011 

「李錫奇的繪畫語言並不孤高絕塵,在既有厚度上顯現它的美麗與哀愁。畫幅上的書法像戰火,積澱了別人學不來的個人獨特體驗。他從現代元素找個人語言,以感情豐富的符號連結了文化、生活與歷史。」石瑞仁未正面去談歷史定位的問題,而是用李錫奇獨特的藝術語彙反推他之所以能獲致肯定的關鍵因素。陶文岳亦延續如此思路,他認為李錫奇以徘徊在精神與物質性的兩極化過程,不斷挖掘藝術深度,輔佐繪畫語言走向更高層次。
 
而論壇末了,主持人蕭瓊瑞提出「不管怎麼變化,李錫奇都以其內在的理路再現時間、空間的變異」來回應與談人的詮釋;而藝術家本人一句「我一直往自己文化找營養。」則一語道之他一生追索的價值,那不存在於外,而關乎本心與仿若渺滄海之一粟的慨然,於是用一輩子的時間意無反顧的深鑿時代洪流裡能確立自身的位置。
 

編輯/洪佩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