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平房院落,老鄉們隔著竹籬笆在遠處吆喝招呼。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軍眷,過去在台北市建造了上百處眷村,不僅你我熟知的「大安森林公園」曾是個住著一萬兩千多人的眷村聚落,大安區改建自「成功新城」的「成功國宅」、過去聚集空軍軍眷的「民生社區」也都烙印著隱形的眷村記憶。
 
2020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邀請策展人周琍敏及三個不同背景的團隊,從建築、設計和當代藝術等角度呈現對眷村文化不同形式的詮釋,展現不同時空中人們共創的可能,包含台灣義築協會的木造地景《時空種籽計畫》、archicake 的水霧裝置《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草字頭 Double-Grass 的《共圓風簾學習裝置》,選擇昔日的眷村聚落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國宅及民生公園設置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
 
此外更以三件公共藝術作品所在的區域設置 2 處信息交換站,以及多場策劃體驗型工作坊、午後沙龍聚、走讀導覽、策展人導覽專場邀請你走進城市街巷,展開一場尋訪消失的眷村之旅!
延續「看不見的臺北」核心理念,邁入第六年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今年以《朝霧記》為題,藉由晨間朝霧短暫而真實存在的意象,比喻眷村文化在眷村地景消逝之前,早以一種不需刻意表達而自在存在的方式,深深刻印在人們的日常中,宛如晨間朝霧般,滋養著臺北這座城市的生活。
 
「這次展覽我們講的是一趟旅程,像是一本書,在過程中去尋訪一個消失的軌跡和脈絡,這個脈絡值得我們一一走訪,發掘眷村的各種美好、故事。」策展人周琍敏說。
 
「真實」與「再現」總是有段微妙的距離與缺憾,但卻也是最詩意、最當代性的過程。《朝霧記》的創作者們此次刻意以不同的手法,嘗試不直接使用過去眷村直覺意象,在深度尋訪居民與故事的過程,記錄下新一代對眷村時空的感受與詮釋。
 
亮點 1:成功國宅、民生公園、大安森林公園中,三件遙想眷村生活的公共藝術作品

1. 成功國宅:台灣義築協會 木造地景《時空種籽計畫》

38 棟住宅大樓構成的「成功國宅」,改建自落成於民國40年的「成功新村」。現任里長石忠勝曾述:「眷村(成功新村)最早計有515戶住戶,房舍並沒有竹籬笆等圍籬,門一開就是花園、一大片空地、窗戶大院子大,可說是首屈一指的眷村。」
 
《時空種籽計畫》的木構裝置藝術,以台灣衫為主材料,除了傳來陣陣天然木質氣息,還可以聽到顧問李俊賢老師帶領現居成功國宅的原眷戶,透過工作坊採集過去成功新村的故事。


台灣義築協會運用國產材台灣杉疏伐木製作《時空種籽計畫》,結構中部分以鐵釘固定,部分則透過摩擦力穿插於其中。(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創作過程中,台灣義築協會特別邀請當地居民參與村眷協作工作坊,並與鄰近的大安高工學生們共同創作。手工木構建築在偌大的集合住宅社區中形成強烈對比,彷彿重拾過去那段軍眷們便就地取材、互助協作,胼手胝足共創出獨特的眷村生活型態。


(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2. 民生公園:草字頭 Double-Grass《共圓風簾學習裝置》

走到民生公園,地景藝術作品《共圓風簾學習裝置》在繽紛的色彩中翩翩起舞。草字頭 Double-Grass 創辦人黃偉倫(Frank)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詮釋民生社區中重要的意象——風。
 
「台北的盛行風向是東風,機場跑道規劃通常是循著風的方向走,也因為跑道在城市中劃出一道很長的線,周邊的街區便順著機場平行發展。」策展人草字頭黃偉倫(Frank)說,「風」其實形塑了民生社區的樣貌。
 
不過「風」會是什麼顏色?Frank與藝術家滕孟哲選以藍、白色呈現,除了反應房舍低矮、視覺開闊的民生社區常見的藍天白雲,藍與白也是台灣常見的帆布代表色、國徽中青天白日的象徵,「我們想有沒有可能用一種又『台』又『華』的方式呈現」。


在材料上選用具光折射效果、搖曳輕透的虹光亮膜來創作,隨著不同時間的天色,反射天空、環境中的色彩,模擬空軍飛行時的視覺感受,視覺化風的移動。(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此外,這次也邀請道無動力飛行達人蘇柏陽以「紙飛機工作坊」,帶領民眾體驗風的力量,感受眷村的集體記憶雖和那順風的跑道軸線一般肉眼難見,但卻真實存在。


Photography by 未來影像)
 
3. 大安森林公園:archicake 水霧裝置《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
 
大安森林公園的前身為「岳廬新村」及「建華新村」兩個眷村聚落,後在都市計畫的執行下,恢復為公園用地,原住戶各自搬離。「追溯到眷村的根源,其實是因為發生了戰爭。你沒有辦法用講道理的方式把它說清楚、講明白,因為這是一個大時代的不得已」策展人archicake主持建築師鍾秉宏設身處地想像,居民們當時會有什麼樣的共感經驗,「其實就是鄉愁」鍾秉宏說。


為了呈現這片土地上眷村居民共有的記憶——家,策展人archicake主持建築師鍾秉宏在這片土地上立起了房舍的骨架,並且特意讓許多節點的線條向外凸出,如同拿著鉛筆描繪那既清晰又模糊的記憶。(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在尋訪原住戶的過程中,他發現居民的記憶裡,家家戶戶都有面「國旗」作為精神寄託。而對於眷村第二代,即使他們不似上一代離鄉背井,如今他們兒時記憶的空間卻也不復存在,「空間不存在,生活就不存在;生活就不存在,記憶就會慢慢模糊」鍾秉宏說,為了描繪這樣的狀態,過去最重要的地景「家」的形象油然而生。


(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鍾秉宏拿著拿著2b鉛筆,在公園裡很寫意的一筆一筆畫上房子的輪廓,形成地景藝術作品《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彷如既清晰又模糊的記憶,作品在房舍的金屬框架中設置了國旗的輪廓,以及一張面向西方大陸的椅子。並運用水霧裝置營造如夢似影的景像,追憶曾在此的眷村建築與空間記憶。


(Photo Credit:合方創意、Photography by 黑王)
 
亮點 2:透過「信息交換站」收納每位參觀者的記憶和想像!用我們的故事,延續眷村的故事
 
鄰近地景公共藝術作品的「森大青鳥」與「Moobooks沐本學研社」設置信息交換站,規劃記憶留言區、眷村主題選書區、展覽基地故事介紹,邀請每一位走訪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的民眾,留下觀展後的感想,也希望喚起有眷村記憶的人們,留下自己的故事。
 
透過信息交換站,《朝霧記》看到,年輕一代發現「原本和自己看似不相關的眷村文化,突然變得很近,那時代的人、生活和遊戲…各種情景,就在眼前重現。」而年長一代感悟「為消失的眷村重新賦予生命,感謝大家的努力,讓記憶不會隨風消逝。」


「Moobooks沐本學研社」信息交換站。(Photography by 未來影像)

透過不同的詮釋、不同的角度,看見不同的眷村紋理與記憶,《朝霧記》喚起大眾關注「眷村是一個年代的記憶,因為特定的關係將原本無關的人們聚在一起,交融產生出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方式,希望眷村不要消失,能以另類的方式持續存在。」
 
亮點 3:走讀導覽、午後沙龍
 
10/31、11/7、11/8 將舉辦三場眷村走讀導覽,由資深的文史導覽老師、過去居住於眷村的眷戶、主持國宅改建的建築團隊等不同角色,帶領大家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透過探訪這些生活節點,看見眷村留存的痕跡。(眷村走讀導覽報名連結:https://reurl.cc/Kj3Abq
 
此外,接下來即將舉行的兩場午後沙龍聚,特別邀請到眷村文學作家張啟疆、及知名主持人及作家蔡詩萍11月1日於大院子進行不同時代眷村人的情感對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策展人archicake主持建築師鍾秉宏、及前岳廬新村住戶何代玉 11 月 7 日藉由時間與空間的多方討論,喚起這座森林下埋藏的回憶!(午後沙龍聚報名連結:https://reurl.cc/Kj3Abq


Photography by 未來影像)

◼︎延伸閱讀:
 

編輯/林沛伶

■ 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
時間|2020.10.16(五)-2020.11.15(日)
公共藝術作品|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國宅、民生公園
信息交換站|Moobooks沐本學研社、森大青鳥
工作坊&講座&導覽│https://reurl.cc/Kj3Abq 
策展人導覽場│https://reurl.cc/odKkmM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合方創意
策展人⼁周琍敏、黃偉倫、簡志明、鍾秉宏
顧問⼁李俊賢、康旻杰
協同策展人⼁劉方瑀
公共藝術創作團隊⼁台灣義築協會、archicake、草字頭 Double-Grass
主視覺故事文本 | 張啟疆 <君自他鄉來>
導覽策劃⼁島內散步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