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曾說,「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當台灣當代藝術圈風生水起之際,我們是否還記得百年前,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遠赴海外留學,燃燒生命創作所帶動的台灣現代美術史潮流。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中由黃土水創作的《少女》像是海上的燈塔,映照這百年前這一段台灣現代美術史。(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這次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並企圖展現百年來前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所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意義。

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下,此次集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費心考掘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甚至海外的作品,並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進行作品修復整理,最終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並以6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梳理台灣現代藝術的脈絡。

透過作品的爬梳,觀者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藝術家創作的精神性。(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展場以明確的年表、文獻的整理,讓大眾能清晰的描繪出台灣現代美術史的輪廓。(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亮點作品1:將油畫技巧引入台灣的先驅—鹽月桃甫《萌芽》
 
做為推動台灣藝術啟蒙的重要人物,來自日本,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鹽月桃甫(1886年-1954年),因緣際會來台旅居26年,並在二戰結束後返回日本。他是早期將油畫技巧引入台灣的先驅之一,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展)的創立者之一(另外三位創立者為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及木下靜涯),這次展出的《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

鹽月桃甫 《萌芽》1927年 ,65.5x80.5cm 油彩、畫布,私人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亮點作品2:陳澄波、黃土水、藍蔭鼎都是他的學生,石川欽一郎《河畔》
 
來自日本靜岡的石川欽一郎(1871年-1945年)曾赴英學習英國傳統水彩畫法,風格柔美,既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也是藝術家陳澄波、黃土水、藍蔭鼎等人的老師,影響台灣美術界深遠。此次展出的石川欽一郎《河畔》,是首屆台展作品,也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中現身。

石川欽一郎《 河畔》,1927年, 116.5x91.0cm 油彩、畫布,阿波羅畫廊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亮點作品3:首位留日台灣藝術家,黃土水《少女》
 
黃土水是台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出生台北艋舺的他,家境貧困,卻自學雕刻,年紀輕輕即展露才華,後赴日求學,立志以藝術發揚台灣文化,雖然一生僅短短36載,且多數作品都在二戰時期消失殆盡,但他所提倡的台灣精神始終不曾消失。這次展出的黃土水作品《少女》胸像是他在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畢業製作,同年即捐贈給母校太平國小,如今在太平國小的大方出借下,《少女》終於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向世人展現她的廬山真面目。

黃土水《少女》胸像,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亮點作品4:三件珍貴作品陳澄波、西鄉孤月與陳進大作返台!
 
北師美術館這次也特別從日本迎來三件珍貴的作品,包括睽違九十年,首次返台,由總督上山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以及現存第一幅由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畫 《台灣風景》;和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中回到台灣與眾人見面。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山口縣防府市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西郷孤月《臺湾風景》,1912年,膠彩、絹 42.0 x 118.0cm ,松本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膠彩,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為了更全面地呈現研究過程,北師美術館亦邀請曾榮獲金鐘獎的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悉心跟拍,將藝術家後代珍重保存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團隊挖掘、整理藝術史等難與外人言說的過程,以鏡頭一一紀錄下來。另外,展覽現場也將播放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並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感受藝術家獨到的作品魅力。

 
左為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所創作的《鹿圖》。右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殊榮的作品《好日》。(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左為郭雪湖《萊園春色》,1939年 ,147.0x220.5cm ,膠彩、紙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右為李石樵《四弟像》,1931年,油彩畫布 116.5x91.0 ,李石樵美術館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鄉原古統《春之庭》,1937年, 170x93cmx2 彩墨、紙,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典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顏水龍《熱帶魚》 ,1973 ,馬賽克磁磚, 220x 300xD10.0cm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陳植棋《桌上靜物》,1928年 ,60.0x73.0cm ,油彩、畫布,家屬收藏。(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由「木漏類比」團隊以復古八釐米攝影機所紀錄,來自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Photography by 黃宏錡)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1月17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地址|MoNTUE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