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人的眼中,捷克是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國度,小巧紅色的屋瓦,總讓人懷疑每晚小王子會偷跑到上頭跳舞,夢幻的中歐世界,給尚未到過此地的人們無限想像;然而,今年6月MOT/TIMES(外派記者)再度安排了一趟捷克之旅,卻在造訪了布拉格瓦倫斯頓花園展出的資料展後,看見了捷克的辛酸血淚過去,在卡夫卡的小說中,布拉格是座沒有記憶的城市,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因為處在身不由己的地理位置,這塊土地與人民不得不背載著過多沉重與哀痛的歷史,而當我們掀開童話的表象後,發現鐵與血才是捷克的真實面貌。
尼釆說,當我想以一個字來表達「神秘」時,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布拉格作為一個「神秘」的首都城市,究竟是由什麼元素所構成的?



神秘的城市——布拉格

自15世紀起便見證著歷史、坐落在波光粼粼伏爾塔瓦河(Vltava)上的查理士大橋 ,連接著聳立於西區山丘的布拉格城堡與東區舊城區,橋上販賣著陶藝品、木雕等手工藝品,聚集著布偶戲、臨摹素描畫家、街頭音樂表演者,組成布拉格別有特色的城市風景,這裡隨處可見多元文化匯聚,是旅人的百寶箱。
 
而步行在布拉格別具中古風味的小巷,得以細細挖掘隱藏在這座典雅城市中的故事,如穿梭在卡夫卡居住過的黃金巷 (Zlatá ulička, the golden lane ),就像是闖進作家的寓言體迷宮;造訪幽靜的猶太墓園,層層疊疊墓碑,裡頭竟不可思議的埋葬高達10萬人,而在長達800年隔離政策下生存的猶太區,隨處可見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照看著今非昔比;來到城市制高點登高遠眺百聞不如一見的醉人風光,所謂的「百塔之城」、名符其實的「波西米亞的紅屋頂海在跳舞」,望眼所見是旅人的心靈淨化池。
 
然而, 不可諱言地,布拉格的「神秘」似乎是沈澱在極致美景下的鐵與血,曾經也受到「布拉格之春」洗禮的作家米蘭.昆德拉,無法抹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氛圍,那般鬱又這樣沉,歷史的軌跡謎樣深邃,無法令人忽視,捷克在政治戰略位置上「身不由己」,因而創造了如此「百感交集」的城巿。



不斷遭到切割的歷史戰爭傷痕

這一切似乎可追溯至二次大戰的緣起。與美國白宮過從甚密、與三任美國總統共事的專欄作家暨政治家Patrick J. Buchanan,曾於2008年出書直言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不必要的戰爭」(unnecessary war),造成話題,姑且暫不執著於這位美國極右翼政治家的激進言論是否正確,然而捷克無奈被捲入二戰的風暴,卻是不爭的事實。今年6月初的旅途中不經意走進布拉格參議院對外開放的瓦倫斯坦花園(Valdštejnská zahrada),正展出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入主捷克的資料展,翻開了令人心酸的血淚過往。

自16世紀起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Empire)統治(甚至有幾年光景布拉格取代了維也納的首都位置)歷經300多年的昌盛,終因聯邦制統治造成民族仇恨而引發的一次大戰後,終於獨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不幸地,民族衝突的悲劇不久再度重演,納粹德國利用捷克斯洛伐克非單一民族國家的矛盾,瞄準以德裔為主的蘇臺德區(Sudety)為由,在1938年惡名昭彰的慕尼黑協定中,捷克在甚至沒有參加會議的情況下,遭英、法默許割讓蘇臺德區給德國;另一方面,起因於捷克與斯洛伐克中央稅款分配的爭執,被強迫下台的斯洛伐克總理蒂索向德國請求協助獨立,同時捷克總理哈洽為阻止事態發生也前往了柏林,於此,德國一舉利用了介入捷克斯洛伐克內政的機會為契機,馬上在捷克總理尚在柏林的兩個小時後即揮兵前往佔領,於是捷克斯洛伐克於1939年3月15日搖身成了納粹德國統治的「波西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希特勒指派了納粹黨黨衛隊重要成員之一的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擔任保護國總督一職,強力有效地運用「糖果與鞭子」將捷克德意志化,任位期間因殺人無數被稱之為「布拉格屠夫」。海德里希後被針對納粹高層的盟軍暗殺行動—「猿人作戰」計畫成功殺害,導致爾後希特勒在捷克地區的報復性屠殺,包括血腥滅村的利迪策事件。
 
然而,二次戰後終於脫離德國統治後,以高華德(Klement Gottwald)為首的共產黨於1948年的二月事變將捷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了40多年的強硬派統治,最令人傷感的無非便是1968年米蘭.昆德拉也曾參與的「布拉格之春」,捷克希望建設「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的溫和改良構想,狠狠地被前蘇聯、東德、匈牙利與波蘭軍隊鎮壓的坦克鍊條給徹底踐踏、粉碎,米蘭.昆德拉也不得不去國流亡。
 
捷克漫漫的歷史波劫,最終在1989年中、東歐共產主義國家推翻共產黨政治的急遽政治變化下,於11月的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和平地實現民主變革,開始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終解體成為分別的獨立國家,史稱天鵝絨分離(Velvet Divorce)。
 
鐵與血的布拉格與捷克性格
 
於是,在歐洲的十字路口上承載著太多沈重歷史的緣故,捷克人的性格裡不僅揉入了許多日耳曼鄰居的嚴謹與制式,又一直不得不倔強地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走到了今天。戰爭期間,政府多採避免大規模流血重演的不對抗態度,然而,捷克人民的心中卻謹記著外權入侵的這一切,以蘋果外紅內白的隱喻(雖然表面被赤化了,但要永遠記得波西米亞人的內心依舊是純白的!)默許追尋美好的未來。
 
站在斯拉夫文明與日耳曼文明的交會口,也曾經身為神聖羅馬帝國心臟的捷克恐怕是集結所有古典建築韻味於一身的精彩國度,包括了仿羅馬式(Romanesque)、哥德式(Gothic)、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巴洛克式(Baroque)到晚近的立體派(Cubist)建築,絲毫不愧「百塔之城」的美譽。然而,建築美學只是城市的名片之一而已,捷克人的精神則鑄就了民族風骨。
 
人民自覺的身影,從未在捷克滄桑的歷史中少見,標記著「真理終要獲勝」口號的絲絨革命; 比起馬丁.路德要早了100多年,早在1419年因宗教改革家Jan Hus被羅馬天主教會判決為異端並處以火刑,引起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Hussite Wars);於胡斯戰爭200年後在布拉格城堡再度發生的第2次「扔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是為帶給歐洲深遠影響的三十年戰爭導火線。
 
如今,在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國家中,儘管捷克也承受了金融風暴的衝擊,雖然因不急於一時加入歐元統一的貨幣體系,而得以慢慢站穩腳跟,但是整個國家仍有著經濟發展的硬仗橫豎在眼前。布拉格漫遊街頭的當口,碰巧遇到了聚集在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門口抗議最近稅改方案的抗爭活動,多由貿易工會成員組成的抗議者在財政部門口搭帳篷,且團團包圍著舉辦記者會公開說明的捷克財政部長Miroslav Kalousek,噓聲、咒罵聲四起,使人完全聽不見部長的聲音,而這只是「Let’s Occupy Ministries」抗議活動的一角而已。從捷克歷史的演進,形成他們內化的鐵血性格,到民眾當街的抗議咒罵聲,讓我想起捷克人除了靜靜地塞找零錢、不帶多餘熱絡地默默將商品包遞交的捷克式禮貌外,當面對其利益被侵犯,該站出來憤怒表態的時候,捷克人也是絕不會落於人後的。
 

編輯/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