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國外居家風格的朋友們,一定會留意到西方人客廳裡重要的元素──壁爐吧?雖然現在是大熱天,但想像一下,在冬日裡坐在辟辟啪啪的壁爐前,是不是特別有情調又溫暖呢?壁爐是高價值的居家設備,一間擁有壁爐的屋子,空間氛圍優雅、奢華,相對地售價也較高,在英國有不少人專門收集維多利亞時代的壁爐(包含外觀或內部配件),或聘請專業人士翻新,創造住宅居家質感,以下這篇文章旅居英國的作者 Summer 就要帶大家來看看英國人的壁爐文化,他們對壁爐的講究可是連爐前的地毯或是不起眼的爐底石都費盡心思。
壁爐是西方居家設計中重要的元素,也是歐洲古典設計的標誌之一,連西方文化中重要的靈魂人物──耶誕老人的登場,都是從壁爐的煙囪口爬進每一個人家中。除了功能性層面,壁爐也是象徵奢華的特殊符號,一個擁有壁爐的空間,更容易產生華麗感,也相對提升了房屋的價值。


 
歷史上,壁爐對工人階級的人民而言,主要的功能是烹飪,同時讓屋內的人取暖,但對於富裕的上流社會與貴族來說,壁爐是彰顯身分地位的手段,壁爐整體的設計、雕刻、材質的選用,以及壁爐架周邊的陳列、藝術品、瓷器的擺放,更是展現主人品味的快速方式。

 
 
壁爐由基座、爐床(hearth)、火箱(firebox)、壁爐架(fireplace mantel)、灰燼箱門(ashdump door)、爐柵(grate)煙道(flue)、煙囪頂帽(cap)或護罩(shroud)等部分組成,壁爐的造型裝飾和壁爐架邊的陳列等都能展現出屋主個人的品味。

傳統的壁爐使用煤、木材、泥炭為燃料,燃燒的過程容易產生廢氣,燃燒後的灰塵會堵塞煙囪,需在使用一定時間後聘請專業工人安排清通。且壁爐的使用需要在通風良好的房間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而隨著時代改變,壁爐的材料可廣泛運用各式石材及金屬,更乾淨、安全的天然氣壁爐,以及電壁爐也慢慢地走入家中,成為另一種居家裝飾上的流行,也有許多家庭利用地暖系統(central heating)取代取暖,去除多餘的壁爐,僅保留 1 至 2 個壁爐做為起居室或會客室整體的空間造型。



 
過去的壁爐使用煤、木材、泥炭為燃料,現在已逐漸被瓦斯壁爐、電壁爐所取代,瓦斯壁爐是以天然氣,液化氣為燃料,但仍需安裝氣管道及排煙,將廢氣排放至室外;另一種電壁爐則只需要插上電源,就可以呈現炫目的仿真火燄,不僅降低能源銷耗,也減少碳的排放。 

壁爐在西方文化中是溫暖的象徵,壁爐的所在,也是家人相聚的所在,壁爐陪伴人們漫長的寒冬、帶給人們溫暖,曾有專家指出:烘烤的溫暖感,以及閃爍的跳動火焰,可以在寒冷天氣中帶給人們舒適、愉快的感覺,也因此,家人圍繞在壁爐旁相聚聊天、品嘗點心或是飯後的一杯紅酒,這樣的畫面常在西方電影中出現。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羅斯福總統也曾利用這樣的家庭聚會習慣,透過每週廣播,與美國家庭分享他在政治上重要的政見分享,歷史稱之為「Fireside Chats」。

正常使用狀況下,壁爐的壽命可達到與屋子一樣的久遠,正如同家人的愛,隨著爐火溫度的傳遞,長長久久。而對身處亞洲的台灣而言,壁爐存在的裝飾性遠大於實質,除了冬季取暖之外,也帶有除濕的效果,壁爐本身更多是為了整體空間的美學,凝聚整體氛圍的優雅感或溫暖感。
 

編輯/洪佩君

壁爐小史
壁爐是為取暖而設置的室內火爐,裡面有一個空間可以放置柴火,通常用於取暖、但有時也用來烹煮食物,放置柴火的地方稱為火箱(firebox 或 firepit),煙囪或其他煙道則引導燃燒產生的氣體和微粒廢氣離開建築物,從壁爐直接延伸至屋頂成為煙囪。在歐美國家因為氣候寒冷,壁爐的使用非常普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壁爐的設計也因為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而有各種風貌,但壁爐並不是在歐美才有,在北京昌平區南邵鄉發現的夏代文化遗址中,中國就已經有了壁爐文化。
 
早期人們在小屋或住處的中心挖一個淺坑,在其中放置木材生火取暖,燃燒產生的煙從屋頂的洞冒出,但缺點是將有毒的氣體都留在室內。1678年魯柏特王子(Prince Ruppert)建立改良氣流和排放系統的壁爐爐囪;18世紀時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為壁爐建立對流室,大大地改進壁爐和燃木室(wood stoves)的效率,他並在火堆下方空出一個空間(basement)吸入空氣,以造成一個由下往上的氣流,將廢氣帶到較高處,這種壁爐後來名為「富蘭克林爐」,到了18世紀後期,侖福特(Count Rumford)設計出一個高且淺的燃燒室,使壁爐有更好的排氣效果,能將廢氣往上引導並排至屋外,侖福特設計的壁爐是現代壁爐的基礎。
 

延伸閱讀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