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線條、黑網點、誇張的人物動態、大膽而強烈的原色使用……,這是與普普教主安迪‧沃荷(Andy Warhol)齊名,並首度將傳統上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漫畫」帶上美術館的重要人物──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創作風格。他的作品吸引人之處,在於他能夠以日常語彙發揮絕佳的幽默感,他曾說:「我試著運用俗濫的主題,重新組織他的形式,使之不朽。這兩者的差別或許不大,但卻極為重要。」

以下,讓我們看看來自MOT/TIMES法國特派記者的現場報導怎麼說!
李奇登斯坦出生於1923年紐約曼哈頓,是除了安迪‧沃荷之外,最重要的普普藝術家(Pop Art),他把廣告和漫畫帶入藝術的殿堂,使藝術變得雅俗共賞,不再被菁英份子束之高閣。
 
李奇登斯坦的回顧展甫於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圓滿落幕,兩個月後,來到巴黎龐畢度美術館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展覽,將展至11月初。
 
將漫畫帶入藝術,開啟普普藝術新的一頁
 
漫畫從未被正式視為藝術中的一環,而被視為大眾文化的產物。而當李奇登斯坦把漫畫中的網點技巧帶入大型畫布上,也一舉將漫畫帶入了美術館。這網點被稱為「班戴點」(Ben-Day dot),是由班傑明亨利德(Benjamin Henry Day, Jr.)命名。1950年代時,藍、紅、黃、黑四色的班戴點被大量使用於漫畫中,1960年代,被李奇登斯坦大量使用在他的繪畫和雕塑裡面,班戴點因此被視為他的註冊商標。
 
進入展場後第一件映入眼簾的作品是「放大鏡」(Magnifying glass,下圖),作品中被放大鏡所放大位於中心部份的班戴點,其實是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紋路,但是放大鏡亦可在其身上起作用使其放大,凸顯這件作品的趣味與荒謬感。除了漫畫,李奇登斯坦還把迪士尼卡通人物米老鼠、唐老鴨帶進他的創作世界。

 
向藝術史上的大師致敬
 
1965年秋,李奇登斯坦開始了「筆觸」系列的實踐。在此系列中,不論是平面繪畫還是立體雕塑,筆觸都被當成創作主題。李奇登斯坦讓觀者感受到手、筆、筆觸、畫布之間的關係,他刻意把筆觸顯現在畫布上的方式,是向觀者傳達畫家的存在,筆觸如同畫家留下的痕跡。從1980年代始,直到李奇登斯坦過世前,他不斷回返筆觸系列這個主題,筆觸原來是存在於一個微觀的世界裡頭,被李奇登斯坦放大後,被放置在公共空間裡,產生一種視覺上強烈的矛盾感。一個流體線條被靜置在空間中,彷彿時間瞬間停止。

 
在馬德里蘇菲亞美術館前的超大型筆觸雕塑。(photo credit : malouette from flickr)

有意思的是,誇張的風格的筆觸系列是向以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致敬。試想把波洛克的滴畫(drip painting)上面一道道筆觸放大50倍,再以漫畫式風格呈現,就會得到如《Brushstrokes》(上圖) 的效果。筆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構成,就李奇登斯坦的自述:「筆觸是藝術的一種象徵。」筆觸經由李奇登斯坦的神來之筆,甚至跳脫平面繪畫躍然於雕塑的形體中,如《Yellow Apple》(下圖)。他曾說:「我筆觸系列的雕刻,是我嘗試著將某個當下所發生的事件形體化,凝固某個曇花一現的事物,使他具有一個形體。以銅雕賦予畫家的筆觸形體,我喜歡這個概念。」

除此之外,李奇登斯坦也以藝術史上各種不同風格進行創作的詮釋,彷彿讓觀者可以瞭解藝術史似有某種演化史般,從最具象的風格到幾何抽象就像是生物的演變,如下圖中最右邊那幅更讓人聯想到蒙德里安(Mondrian)的畫作。

以莫內(Monet)「盧昂大教堂系列」(La Série des Cathédrales de Rouen)為藍本的作品(下圖),更讓人思考印象派、點畫派(pointillisme)與其網點風格畫作之間微妙的相似性。

而布朗庫西(Brancusi)的「沈睡的繆思」(Muse endormie)也被李奇登斯坦挪用(下圖),並且平面化。

 
值得一提的是,走出龐畢度美術館,旁邊的廣場上有一個極大的冰淇淋掉落在地,這個冰淇淋是某韓國品牌為了宣傳他們新出的手機特製的。地上的冰淇淋和旁邊李奇登斯坦展覽的大型海報並列,畫面中的女孩落淚好似有人把她吃到一半的冰淇淋丟到地上,鮮明的普普藝術風使藝術與環境形成有趣的對話關係。

編輯/張慧慧

Lichtenstein: A Retrospective
展覽時間:2013.7.3~11.4
展覽地點:法國巴黎 龐畢度中心
 
▍延伸閱讀
- 普普藝術超級明星!李奇登斯坦大型回顧展倫敦登場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