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當代藝術家進入凡爾賽宮展出了!凡爾賽宮藝術入駐計畫每年固定邀請重量級藝術家於宮殿內辦展,從傑夫‧孔斯(Jeff Koons)、村上隆、到 2012 年的女藝術家喬安娜‧凡斯康切珞(Joana Vasconcelos),今年已是第 6 度,年年都吸引了眾多觀眾拜訪,這次凡爾賽宮管委會主席卡特琳‧畢加(Catherine Pégard)邀來了義大利藝術家吉賽佩‧貝諾內(Giuseppe Penone),貧窮藝術簡樸自然的雕塑看似與凡爾賽華麗美學有些不搭軋,卻開啟了一段人造園林、自然、藝術間交織的對話,MOT/TIMES 特別直擊展覽現場,快跟著巴黎特派記者來看看這次的展出吧。
義大利貧窮主義(Arte Povera)藝術家吉賽佩‧貝諾內(Giuseppe Penone)今夏受邀於凡爾賽宮展出,比起前幾任受邀來此的藝術家,如傑夫‧孔斯、村上隆等用巨大、華麗的雕塑試圖與輝煌的太陽王宮殿相輝映,吉賽佩‧貝諾內相較起來樸質的多,他的作品雖然體積也非常巨大,卻謙遜、柔和的融入庭園中,一點也不顯得突兀。


 
而今年適逢凡爾賽宮庭園設計師勒諾特(André Le Nôtre)400週年誕辰,著名的幾何法式花園、修簡整齊的樹木,象徵人力征服自然的極度理性代表,正好是吉賽佩‧貝諾內順服、模擬大自然到維妙維肖作品的另一個極端,自然有機與人為幾何,形成巧妙的對話。

遠遠的看,吉賽佩‧貝諾內的作品由巨大的樹幹、樹皮、石頭組成,無論豎立或傾倒,都維持著看似偶然卻十分微妙的自然姿態。像是安置在特別為此次展覽開放的星形林場(Bosquet d'étoile)中的7件作品,樹叢圍繞的一片隱蔽草地上,河谷中來的大石夾在大樹枝幹之間,或者一棵大樹給5棵小樹圍繞架高,玩著平衡遊戲,略帶一點點的超現實景況,但這樣的人為介入卻是很細微的,好像一片洪水的自然之力就可以造成,或是《三叉》(Triplice,如右圖)這件作品,複製在森林中被另一棵樹壓垮三股之一的樹,卻把「兇手」改成了一棵大石,微微傾斜的角度彎曲成一個巧妙的平衡,像隨時可以把大石投擲到遠方。
 
但其實這些作品都比看起來要複雜的多,每一棵樹都是用青銅翻模真樹雕的雕塑作品,重達數噸,再經過細心調整色調和細節,需要數月的工作時間,可以說是真正的模擬藝術(mimétisme),有的甚至搭配上活植物,人眼幾乎分不出和真樹的差別。
 
跟隨材質的自然特性
 
吉賽佩‧貝諾內對自然的喜愛從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這一切其來有自,生長於北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腳,廣大的森林就是吉賽佩‧貝諾內的故鄉和藝術靈感的來源;從早期比較偏向行為和觀念藝術,在大自然中做短暫的人為介入,再用攝影記錄,到後來把樹木造型放進作品中。在1960年代末,吉賽佩‧貝諾內就被藝評家賽朗(Germano Celant)歸為貧窮藝術的代表,他開啟人為和自然對話,和這個對現有過度發展的人為、政治和經濟機制反思的運動非常切合,也使用樸質沒有市場價值的素材創作。但吉賽佩‧貝諾內也是這一代藝術家中少數轉向使用人類藝術幾千年以來的古老材質──大理石和青銅;對他來說,這些傳統媒材之所以極早就被人們採用,是因為穩定的特性優勢,他也希望作品能常久保存下去,與它周遭的自然和諧共存。

 
 
左上:創作中的吉賽佩‧貝諾內;右上:《根部的葉子》(Le fogile delle radici);左下:《石頭的點子》(Idee di pietra);右下:《遭雷擊的樹》(Albero folgorato)。(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堅信自然的邏輯,吉賽佩‧貝諾內做為一個謙遜的藝術家,宣稱他只是將大自然的奧祕做分析和呈現,他說:「材質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一直以來,我的作品就是在理解材質本身的特性,並跟隨它們給我的提示。」因此他《解剖學》(Anatomie)這6塊白色大理石雕塑,是細心循著石頭本身的紋理,用浮雕將它們突顯出來,這些紋理竟驚人地和人體血管和肌肉相似。另一件《印章》(Sigillo)也是用類似手法,把圓柱形大理石的紋理用浮雕呈現,仿造蘇美文化的圓柱印章原理,將這些紋理忠實複製、刻入在平鋪在地上的大片潔白大理石,就像是圓柱滾過留下的痕跡一般。


吉賽佩‧貝諾內 解剖學(Anatomie) 大理石(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吉賽佩‧貝諾內 印章(Sigillo) 大理石(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自然與人文的交集
 
而對吉賽佩‧貝諾內來說:「樹木結構中有種深刻的邏輯,樹木是雕塑的典型。」因為樹木本身就是它生長的軌跡紀錄,把內外在的因素都像刻入化石中完整保存下來。也因為對樹的愛好,使他和凡爾賽宮早在數年前已結下緣分:千禧年前夕一場風暴,在凡爾賽的庭園造成很大災害,藝術家透過拍賣買下了被擊倒的兩棵巨大雪松,而這次展覽最巨大的一件作品,《在樹皮與樹皮之間》(Tra scorza e scorza),就是其中一棵雪松的樹幹翻模而成,兩片巨大的樹皮像括號般圍繞著一棵梣樹,像保護又像忖度著它未來成長空間;這些樹種也都有其涵義,像是北歐神話中,第一個人類是從梣樹裡誕生的,梣樹也是支撐著宇宙的樹,雪松也在聖經、中東古老文化中有一席之地,這些連結說明了人與自然在文化起源時的密切關係。

 
左圖:吉賽佩‧貝諾內 在樹皮與樹皮之間(Tra scorza e scorza) 青銅、梣樹(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右圖:吉賽佩‧貝諾內 高舉(Elevazione) 青銅、樹 (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光的空間》(Spazio di luce)則是一棵分解成多段、橫躺的樹,伸展的分枝支撐著主幹,遠看像是一隻隻在地面爬行的昆蟲;樹幹內部中空,貼滿金箔,從內部發出隱約的光芒。這件作品其實是藝術家用蠟細心包覆樹木,之後翻模這一層蠟,因此樹皮的紋理呈現在內在金色部分,灰沉樸質的外表則留下藝術家的手痕。這件作品也某種程度匯集了吉賽佩‧貝諾內的藝術語彙,呼應他早期作品用自己的身體測度自然,還有模擬表面,不論是樹皮、礦物或肌膚的表面。

 
吉賽佩‧貝諾內 光的空間(Spazio di luce) 青銅、金箔(Photographs by 吳水柔)
 
吉賽佩‧貝諾內樸實自然的作品,其實有著深沉的文化底蘊,看似不經意的安排,都經過長時間的琢磨,才能恰到好處的完美呈現。這次在凡爾賽的展覽既輕且重,既帶給觀賞者難得清新自然觀看經驗,又能更進一步思考自然與文化、人類歷史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編輯/洪佩君

吉賽佩‧貝諾內凡爾賽個展(Penone Versailles)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10月31日
展覽地點:巴黎凡爾賽宮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