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丹麥不只是無數設計大師的「製造地」,當然這些大師們的背後,還有一位影響未來丹麥家具設計上非常重要的推手;這可是身為設計迷的你,從現在起一定要好好記住的名字──卡爾‧克林特(Kaare Klint)。
 
從卡爾‧克林特手中培育出的英才,包括赫赫有名的 Poul Kjærholm,還有今年同慶百年冥誕的 Børge Mogensen,足見他在丹麥設計界深厚的影響力。而克林特所設計的丹麥設計博物館(Designmuseum Danmark),就特別選在今年向他致敬,也讓更多人有機會一探這位偉大推手設計路上的精采一面。
今年的丹麥設計博物館真是好不熱鬧啊!除了一次推出韋格納(Hans Wegner)和 Børge Mogensen 的百年紀念展外,使設計博物館轉變為今日模樣的創造者──卡爾‧克林特(Kaare Klint),館方也選擇在今年特別向這位「設計教父」致敬!

素有「丹麥現代家具之父」稱號的卡爾‧克林特,不單具有建築師身分,還是一位知名的設計師;他更是哥本哈根皇家美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中、家具設計學校的催生者。對於本身並未受過正式教育的克林特,是從學徒時期的過程中,練就自己往後在藝術與建築上的專業,這也促使了他興起開辦學校的念頭。

(左圖)卡爾‧克林特。(右圖)「Practice Make Perfect」特展海報,中間有「Kaare Klint」的 Logo,底圖則是符合人體工學之設計和精細測量的圖稿。(Photo Credit:Politiken、Ruth)

有趣的是,展覽更巧妙以丹麥俗語「練習成師傅」(Øvelse Gør Mester),也就是英文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 perfect)為題,來凸顯這位二戰之後深具影響力的名師,如何打造往後經典丹麥家具設計的教育。

展場內一區集結展示卡爾‧克林特不同作品的樣式圖牆,包括了建築、傢俱、紀念碑......等經典傑作。而為向設計教父致敬,設計博物館也同步展示克林特的實體經典作品,詳盡地帶領遊客們認識這位丹麥設計關鍵人物。

有別於一般學院派揚棄傳統、注重不同流派的學系,卡爾‧克林特更專注於分析所有建築與家具的基礎,深入探究物件形式,經不斷嘗試以追尋自然和實用。

而克林特的學校也以測量傳統家具,並對功能、材料、結構的單純研究著稱,完全體現「做中學」的教育。此後 30 年,他更孕育出二戰結束後「丹麥黃金時代」中的許多丹麥設計大師。

出身於建築師世家,卡爾‧克林特之父 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 是對他影響深遠的關鍵。他曾和父親合作完成哥本哈根有名的管風琴教堂(Grundtvig's Church),後來也設計了伯利恆教堂(Bethlehem Church)。

管風琴教堂造型如其名,是為了紀念丹麥神學家、作家和詩人格倫特維(Grundtvig)而建造,原由卡爾‧克林特父親設計,逝世後則由他接續完成。博物館中展示一系列設計圖稿和今日的照片,現場也有展出放在教堂內的教堂椅。

1914 年,36 歲的卡爾‧克林特與建築師 Carl Petersen 合作設計 Faaborg 博物館,也因此誕生了他的第一件家具作品──《Faaborg Chair》。受父親早年作品啟發的緣故,克林特將這把椅子設計得輕巧鏤空,椅面結合半圓和矩形,前椅腿分佈於矩形的外側兩點,後腿則在半圓的 45 度角處,4 隻椅腳還正好落在馬賽克磚面而非溝縫上,是一張優雅又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座椅。
 
左圖是卡爾‧克林特父親的設計,相較右圖《Faaborg Chair》來說厚重得多。以藤編織的輕巧《Faaborg Chair》,也成為Faaborg 博物館方便移動、讓參觀者可自由坐在藝術品前觀賞的展場椅子。

若是說到卡爾‧克林特的獨特之處,就不得不提他那不急於追求自己獨創,而強調群體耕耘的性格;他常常和相同一批工匠、建築師、視覺藝術師工作,因此他的手稿多為合作下的心血。
 
克林特的家具學習歷程也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因為他認為,要先徹底瞭解每件家具的用途、工藝和設計,才能創造出自己的作品。好比他曾設計過椅背是法式洛可可風格,底盤卻帶有英式氣息的椅子;又或者是試圖改良既存的椅子──最知名的莫過於俗稱「DIY 旅行椅」的《Safari Chair》與《甲板椅Deck Chair》了。

雖然克林特試著將所有學習都作為累積,但金錢卻並未因此累積,所以他一生的財務情況都不太理想,展場介紹也點出克林特在事業剛起步時、曾寫給友人一說:「我只是個普通人,更糟的是,我還很窮!」

可收整拆卸的《Safari Chair》,是從非洲導覽書上英國軍官椅發想而成。(Photo Credit:Ruth、Rud Rasmussens)

《Deck Chair》前面放腿的地方不但摺疊收起來,座椅也可折疊。另外,現場展出的珍貴手稿及影片,展現卡爾‧克林特不斷強調的測量──每個角度和設計都有其用意!

當這位老師 1919 年開始在科技工會學校(Technical Society’s School)教育工匠時,課程介紹則提到:「我們不會教你畫許多不同藝術風格,但會嘗試讓你看見完美設計和實用性內的美麗。」
 
不摒棄傳統的他,反倒讓學生針對材質、結構、比例、用途去深刻研究,精密的測量更是他後來辦學極強調的基本功。展覽中介紹克林特會在製圖室或工作坊授課,然後以最普遍的家具來認識、並讓學生學會合作。

卡爾‧克林特自創了一套基礎教育流程:基礎測量→人體測量和動作測量→物件測量→實用性的建設→卡榫方法→材質使用→美感考量→合作。所以對於克林特來說,符合人體工學的家具設計是相當重要的。

作為卡爾‧克林特訓練出來的學生,必定得將各樣測量工具使用地得心應手!

此外,作為這次展覽場地的丹麥設計博物館,可以說是卡爾‧克林特的「專屬博物館」呢!

從最初的老舊醫院,變身為 1920 年代的裝飾藝術博物館,克林特偕同 2 位建築師打造了今日的丹麥設計博物館。而他畫的樓層設計圖,還成為了丹麥另一間知名現代美術館「路易斯安那」(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的典範。

(左圖)這張來自前身為醫院的病床,也是促成丹麥設計博物館功不可沒的古典病床。對稱且充滿美麗細節的設計,也成為卡爾‧克林特設計整棟建築的靈感。(右圖)1956 年於設計博物館的卡爾‧克林特特展海報,海報中是他的「雙 K」代表標誌。

「熟能生巧」特展其實佔地不大,設計博物館內也正同步展出卡爾‧克林特得意門生──莫根森的紀念展,不過特展現場涵蓋克林特豐富且珍貴的作品、圖稿及文字介紹,所以想一窺這位深遠影響丹麥設計界的重量級人物,展期直到明年 2 月前,都還有機會親自前往細細品味哦!

編輯/黃心筠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