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市場與二手市集一向是許多人挖寶的地方,畢竟許多有年份的東西僅能透過這樣的途徑入手,在英國常見的 Vintage Fair 便是如此。然而真正的 Vintage (古玩) 並不會與「便宜」畫上等號,在許多人玩賞舊服飾揭起 Vintage Fashion 等時尚再造 (Re-Fashion) 行為時,新製的平價仿古著、古玩價格合理化 (Affordable Vintage) 的推行也一起蓬勃發展。這些復古時尚的愛好者們,逐漸形成一股時尚趨力,讓復古與摩登間的界線愈趨迷離。
位於假日泰晤士河畔,各式各樣的活動正熱鬧進行。橋下的二手書市集中,長長的木板上正整齊排列著保存良好的書籍,甚至還擺放數十本企鵝出版社 (Penguin Books) 的絕版刊物。Southbank Centre 前方的假日市集,聚集身著 40 年代或 50 年代印花洋裝和休閒西裝的男男女女,暢飲著冰涼的水果酒並高聲談笑,交織成一片悠閒卻歡樂的午後畫面。這不是穿梭了時空隧道,而是由 Judy’s Affordable Vintage Fair 於 Southbank 舉辦的 Vintage Fair,讓人們可以透過二手復古市集,以平實的價格重溫過去的經典流行,成為一種另類的流行再造行為 (Re-Fashion)。

Judy’s Affordable Vintage Fair 自 2005 年創辦至今,經手的 Vintage Fashion 相關活動已橫跨英國 30 個城市。平均每週,他們都會在不同城市舉辦大小各異的活動,之前更曾舉辦多次秤重販售的「Vintage Kilo Sale」,參加的民眾可在活動會場內任意選購喜歡的衣物,只需於結帳時,將所有的衣服放置於特製的磅秤上,以每公斤 14 英鎊計價。在這樣的販賣會上,不乏許多有形有款的二手衣物可供穿搭,因此吸引不少年輕族群前往排隊參與。

Southbank Vintage Fair 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位於 Southbank Centre 內、需購票入場的「South Bank Vintage Fair」,雖然票價不斐,但仍吸引不少民眾盛裝前往;二為主辦單位為不想購票入場的民眾策劃,另設置免費的附屬活動「Southbank Vintage Village」。

Vintage (古玩) 一詞若嚴格定義,乃指 1920 至 1980 年代間生產之商品;1920 年前流傳至今的物品則被稱為 Antique (古董),兩者以 1920 年代為分水嶺。人們使用與購買二手 (Second Hand) 或他人曾使用過的衣物 (Used Clothing) 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或更早,近年來則透過網路以及如 Tavi Gevinson、Jane Aldridge 與 Susie Bubble 等時尚部落客的喜愛,一時之間穿著「Vintage」服飾蔚為風潮,也頓時成為時尚人士追求的一股潮流。

英國每日電訊報 (The Daily Telegraph) 曾於 2006 年的報導中指出:過去出沒在Vintage Fair 的顧客,多為博物館、拍賣公司或職業收藏家。但最近數年,Vintage Fair 如「Frock Me!」(自 2004 年起,每年於倫敦雀兒喜定期舉辦的 Vintage Fashion 活動) 的顧客不但年齡逐漸下降,購買動機也由收藏轉變為實際穿衣需求。此風潮持續延燒於大眾品牌如 Topshop 或 URBAN OUTFITTERS 紛紛推出仿古服飾或於店內設置二手衣部門,英國甜美鄉村風格品牌 Cathkidstone 也因其獨特的印花與推廣手作商品之品牌形象,廣受喜愛 50 年代風格的女性歡迎。這些痕跡顯示出「Retro」與「Modern」間的更迭現象,過去的 Retro 也能是今日的 Modern,時尚是具備著一種能夠被重溫與再造的特性。

「Vintage Fashion」的興起,可間接說明的是消費者對獨特及與眾不同的追求。相對於大量生產的速食流行 (Fast Fashion) 服飾,人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制服」已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的慾望。數量稀少、造型迴異於當下流行的 Vintage 服飾,無疑滿足消費者慾望的缺口,但又非人人都能負擔高價位的享受。因此,相較於 Southbank Vintage Fair,Southbank Vintage Village 所提供的便是低價平實之「仿古著」。它主要販售的商品為仿古近代二手衣物 (約莫 1980 年以降),或是熱愛 Vintage Fashion 的年輕設計師之作品。價位自 1 至 2 英鎊的仿古鈕扣、蕾絲,到數十英鎊的 Barbour 夾克、Aquascutum 休閒西裝外套,或是年近七十的老夫妻家中珍藏舊貨等,貨源應有盡有。攤位間不乏人龍,民眾盛裝前往會場,吸引觀光客們駐足攝影留念這盛大的復古光景。

由 Alexandra Palmer 與 Hazel Clark 編輯的《Old Clothes, New Looks: Second Hand Fashion》一書中,便以多方角度試圖探討消費者購買廣義的二手服飾 (包含 Vintage 服飾) 之緣由。其中提出:1920 至 1980 年代攝影技術已較過去普及,許多攝影作品如照片、唱盤、電影、甚至時尚雜誌,較 1920 年以前更完整保存當時的人文。後人觀看這些影像後,各自對當時生活形態產生不同的嚮往,進而產生模仿行為,藉由穿著打扮企圖將歷史導入現代,以「身體」重塑過去的流行景象 (Re-Fashion)。這種行為乃是藉由身體與服飾進行「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此與大部分次文化族群擁有特色服飾裝扮的心理相似,透過服飾突顯「自身」與「社會」不同之處;同時,在穿著相同風格服飾的族群中,尋求「同伴」情感。

但 Vintage Fashion 與大部分次文化族群所追求的,除自我認同以外,另涵蓋賦予歷史服裝「New Look」的意義。透過後世消費者重新搭配、甚至改造,舊衣因此再度成為流行新裝。如同 Alexandra Palmer 與 Hazel Clark 所下的結論:「Vintage Fashion 模糊了過去與未來、原創與時間之間的界線。消費者穿著這些舊衣裝的同時,透過身體呈現的不僅是過去的畫面,亦呈現了未來的景象。」

編輯/陳秉松
Re-Fashion
一種流行再造的行為,但其不僅只存於對 Vintage 古著、古飾,以及仿古品等復古風格的喜愛而已,它儼然具備成為另一種次文化的能量。除此之外,提倡 Re-Fashion 的族群更將自身思維、行為模式、自我認同等,融入他們所認為的過去美好年代。

Judy’s Affordable Vintage Fair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