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設計家具總是無可避免的提到包浩斯與北歐設計,看似無關的兩個國家-德國與丹麥,在骨子裡都有斯堪地那維亞魂,前有 Walter Gropius 於 1919 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了包浩斯學院,後有 Kaare Klint 於 1924 年在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創辦了家具設計學系,透過教育培養出許多的建築與設計大師們,從區域性拓展為全球性的趨勢及影響,打開近代工業設計史上一頁又一頁璀璨的扉頁,不論是列入教科書或博物館收藏還是走入人們生活中的產品,至今一次又一次的被人們傳頌,看不膩也聽不完的故事。 
 
無獨有偶的 Vitra Design Museum 於今年 3 月 2 日 至 6 月 3 日推出了 Hans J. Wegner 的特展,當一個人的姓名與時代經典畫上等號時,展覽主題命名也不囉嗦直白「Hans J. Wegner: Designing Danish Modern」,讓平日只能見到圖片的人們再次目睹 Wenger 精彩的設計。
對於千款設計王的作品 ,大家知多少?
 
細數近代丹麥設計「經典」,足以好好的另闢一門課程,單是 Hans J. Wenger  一人畢生的創作就多達一千多件,其中現今依然被生產製造,銷售販賣的仍有 150 件,其大量的作品堪比音樂界的莫札特,他們總能夠保持源源不絕的創作新意,並且留下多數的經典!廢話不多說,下列我們就依照年份來瞧瞧這次 Vitra Design Museum 展出的作品有哪些吧!

「JH550」/「Peacock Chair」/1947 :另一個 Wegner 與莫札特的相似之處,兩人的作品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都只有編號,作品名稱都是後人取名的。猜猜「Peacock Chair」這名子是誰取的? 答案是Finn Juhl。近代丹麥設計大師關係緊密,師生、朋友 ( Wenger 與 Borge Mogensen)、同事 ( Wegner 曾在 Arne Jacobsen 的事務所工作過),連取名字都可以沾上邊。(Photo Credit: PP Møbler )

「Windsor Chair」不是特定某一張椅子的名稱而是泛指類似款式設計的椅子的總稱。「Peacock Chair」設計靈感正是源自於這張英式傳統,圖中的「Windsor Chair」為倫敦 V&A 博物館所藏,於1978~1980 期間製作。(Photo Credit: V&A Museum )
 
「CH24」/「Wishbone Chair」/ 1949:雖然不比「The Chair」出現在各大國際場合,這把椅子卻最廣為台灣人所知,Wenger 從明式圈椅中獲取靈感所設計開發的一系列設計,初期椅背的設計原本都是單一木片,而在後期將其設計為Y字形,因此也被稱作「Y Chair」。(Video: Carl Hansen & Son )

  「JH501」 /「Round Chair」、「The Chair」/1949~50:在國際場合提供給元首領袖們坐的「The Chair」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椅子」,朋友們有機會一定要去試坐看看,體驗一下王著風範與舒適!(Photo Credit:PP Møbler)

「JH512」/「Folding Chair」/1949:不知道這麼說這把椅子是否恰當?從側面看過去是不是有著「Barcelona Chair」的影子,其巧妙之處在於它可折疊,並且神奇輕巧到可以懸掛。 (Photo Credit:PP Møbler)

老實說如果不刻意提到 Wenger 以此為創作發想,或觀賞著沒有仔細端看椅子的結構還有椅腳的部分,大家還不一定能很快的從「Folding Chair」連結到 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 設計的「Barcelona Chair」(1929年)。 (Photo Credit:Knoll)
「GE225」/「Flag Halyard Chair」/1950:Wenger的另一突破,終於有一張不是實木材質製作的椅子,其特殊的形體與當時的斯堪地那維亞風格都不同,椅面、椅座與扶手還是由繩子綑綁而成。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Three Legged Shell Chair」/1963」:又被我們稱作貝殼椅,在後期的這幾件作品中,這張貝殼椅與上一張「Flag Halyard Chair」,椅子形體不在局限於椅座、椅面、扶手或四隻椅腳的框架,座位的部分不再被線條造型清楚的劃分與定義出來。 (Photo Credit:Vitra Design Museum)
 
拆解大師的設計語彙
 
歐洲繼工業革命後大部分的用品生產開始仰賴機械,北歐人似乎從未因此改變對工藝的堅持,就設計層面來說反而受到包浩斯的設計理念影響居多,Wegner 延續傳統並且大量的採用國內擁有的材質-木材。所謂的延續傳統並非守舊的保持過往的設計與製作方法,而是將其精神融入開創新的樣貌,因此早期的 Wegner 雖然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但沒有一張椅子與原本的作品相像,並且獨具自己的識別與風格。
 
看完 Wegner 的作品後,不知道大家會如何形容?簡單俐落樸質等語彙,就我們現今人們的看法的確是如此,然而大師當初其實並沒有特別要追求簡潔樸質的想法,他單純的只是想設計出一把好坐的椅子! 

「Peacock Chair」:如果就材質方面拆解 Wegner 無疑是木材與編織了,並且多半不會在表層塗漆,顯露木材的紋理與質感,對於製作出好的椅子的堅持將木工技巧的精準與細膩展現無遺。(Photo Credit: PP Møbler )
 
生在烽火喧囂的年代與初心
 
Vitra Design Museum 官網上以Post-war-era 時期的代表性設計這麼介紹著 Wegner。1914 年是 Wegner 出生的年代,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那一年,二戰的時候丹麥成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德軍攻破的國家,據紀載四小時投降,從此淪為德國的 「合作夥伴」,提供德國物資。與此期間歐洲彼岸的美國士兵帶著國家發放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踏上了歐洲戰場,書中描述著一戰後的美國,歷經困頓與低迷,人們為了追求著生活上的突破不惜遊走危險邊緣,如同大亨小傳電影中詮釋書裡極盡奢華的場景描述,戰後重建城市的建築師與設計師們無形中扮演著編織人們美夢的角色,將美好事物再次帶回人們的生活中,歷劫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大概也是為何歐美近代設計史如此豐富的原因吧!

雖不知 Wegner 如何述說戰爭對他的影響,在動盪不安、考驗人性的時代背景下,他所秉持的初心是顯而可證的。藉此反思擅於籐椅編織製作、家具與木材出口大國的台灣,在家具、木工的沒落與設計產業興起之際,期盼我們也能與 Wegner 一樣在延續良好的傳統中創新,不是跟大亨小傳中的人們一樣的為了飛黃騰達而追求設計,而是為了更好的渴望與初心。
 
Wegner 與他自己個人最喜歡的「P46」「Ox Chair」。(Photo Credit: Vitra Design Museum )

編輯/ 黃品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