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北美館看展的讀者們,有沒有看見大廳飄浮著「一朵雲」呢?輕透的木作結構與外邊廣場上的竹裝置《邊緣地景》內外呼應,仔細一看,雲上頭還有貓頭鷹呢!
 
原來這是「建築繁殖場」團隊所創作的《莫雲‧莫云雲》,也是北美館「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建築展的參展作品。


高掛於北美館大廳天花板的「建築繁殖場」團隊作品《莫雲‧莫云雲》。(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今年是台北建城130週年,回望130年前,東亞的城市正逐漸開始現代化,這次由元智大學建築系教授阮慶岳,以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曾慶豪所策劃的「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即是從反思東亞城市及建築現代性的角度出發。
 
展名「未明的雲朵」來自14世紀英格蘭佚名作者所寫的基督教神學書《The Cloude of Unknowyng》,書中提到,若要真正的認知神,就必須捨去被告知與預設的答案,包括被他者建構的自我與知識,才能勇敢地進入「未明」的狀態,進而真正感知到神的存在。


「其寬街」展出台灣建築前輩陳其寬日常生活的手稿記錄和私人收藏,也有他最喜愛的明式家具。(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策展人將北美館3樓的展場想像成亞洲城市的街廓,來自台灣、香港、中國、日本的24組團隊的作品,就呈現在7條街內,分別為其寬街、山水街、尺寸街、學習街、微物街、烏托邦街、雲朵街。
 
第一條「其寬街」,首先向台灣前輩建築師陳其寬致敬,展出陳其寬的設計手稿、繪畫,以及私人使用的相機、眼鏡等,當然也少不了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施工照片與模型,相當值得一看。
 
「山水街」則在現代都市裡尋找相似於古代文人心境裡的山水景象。劉國滄的《殘片燼墨山水》,將老門板以鐵絲框綑綁,再燒至破碎,簡單的形式圍塑出舊時宅邸內的空間,牆面的孔洞則連結了室內的灰燼山水與真實都市空間。


建築師劉國滄的作品《殘片燼墨山水》,以灰燼在白牆上描繪出古代山水與園林。(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左圖:王為河的《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右圖:陳富宇以紙製作的《陳其寬小行星》。
 
「尺寸街」展區,日本建築師五十嵐淳在館內搭建了一個臨時建築《比例尺之森》,幾乎佔據整個展場的寬闊的地板,中央有一間必須彎下腰才能鑽入的小屋,這極大與極小的尺寸轉換讓身體自覺地記憶空間中的事物。兩旁展牆上則是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所創立的東京「路上觀察學會」,從成立至今的相關資料,另外也展出了這次台北路上偵探團工作坊在城市中的觀察成果。


五十嵐淳的臨時建築《比例尺之森》對人們較少意識到的建築尺度進行思考。

 
藤森照信與路上觀察學會成員在日本所做的各種城市觀察記錄與出版。


長谷川豪的作品《百葉窗》從不同角度或距離觀看,都有不同的風景變化。(Photo credit:台北市立美術館)

走進「學習街」展區,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的作品《3.11與重建家園》(如下圖),以311震災的事件反省人、現代城市與環境間的關係,創作團隊進入仙台市的社區,與當地居民一起創作城鎮模型,透過為城鎮上色的方式,也找回過往記憶。

在最後一區──「雲朵街」裡,創作者則讓建築完全脫離了原有的形態,成為變動、輕盈的空間裝置,藉此表達人與建築間不明確的空間關係。




方瑋的作品《雲柱》具有建築體般的空間性,但卻又輕盈、可穿透,形成一種特殊的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年度大展除了先前藤森照信建築師在台北組成的路上偵探團工作坊、現地製作的展品外,還有從街道文化、都市反省等角度切入,重新審視城市發展的論壇活動,展覽將持續至8月17日,透過各種角度帶觀眾了解東亞城市空間、建築與文化議題。

編輯/洪佩君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展覽時間:~2014.08.17
展覽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建築界永遠的老頑童,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帶你上街看城市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