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可以是文化創意產業嗎?」

在目前已被滿是商業進駐的松山文創大樓裡,對於想要以創意設計創業的年輕人來說,不僅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場域,在這些商業操作之下,更將「文創產業」這四字所代表的美意給扭曲了,而就在這個時候,誠品公布了旗下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設立的「誠品行旅」,莫不引發社會大眾熱烈的討論和關注。



從接待櫃台進入後,即是以一大面書牆為主視覺的「The Lounge大廳書坊」,大書牆藏書量約五千本,意在「以書迎賓」,書籍部分皆為誠品書店精選書籍。以貓道設計為界,視覺產生延伸的效果,不過只有貓道下方的兩千本藏書可讓住客、旅人直接取閱。空間整體設計不以華麗為取向,反倒營造一種讓人容易親近的輕鬆氛圍。(Photo Credits:MOT/TIMES)

為了回應這個被質疑的問題,誠品行旅於記者會上,自許要成為第一家源自台灣品牌的藝文旅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台灣在地的文化和生活所在。首先,旅店空間設計邀請到的是台灣建築師郭旭原與黃惠美共同設計。空間元素採用「紅磚」這項最能代表台灣傳統的建材,紅磚的溫暖色彩和溫潤觸感,企圖營造整體溫馨典雅的空間氛圍,藉此體現出台灣的濃厚人情味,用此與國際接軌。


1樓大廳還能成為一處藝文展現的平台,一旁除了有靜態的雕塑作品(台灣雕塑家陳夏雨的作品《鏡前》、《婦人頭像》、《裸女》),另有固定於每日下午,邀請青年演奏家進行的大提琴獨奏演出,以無形流動的樂音凸顯另一番空間美的感受。(Photo Credit:MOT/TIMES)


1樓的The Chapter餐廳,以紅磚砌牆和黑白攝影照片作為空間主調,再透過昏黃燈光,企圖營造老台灣的情感氛圍。餐廳挑高3米4,加上150度的全景落地窗景觀,讓餐廳每個座位都可欣賞到綠意盎然的園區。(Photo Credit:MOT/TIMES)


由1樓的接待櫃台往通向The Lounge大廳的空間,打造如藝廊般的感受。採用的是台灣藝術家林明弘的作品《無題》,使用銀色和白色勾勒出寧靜、放鬆的感覺,3幅作品由遠到近,有如放大鏡般的視覺效果。地坪的無縫式設計,讓視覺上有無限延伸的感受。(Photo Credit:MOT/TIMES) 


上到2樓梯廳處,出了電梯,很難不被遠處那面紅磚牆給吸引。(Photo Credit:MOT/TIMES)


這面紅磚牆是不是與以往我們對於紅磚的印象極為不同呢?企圖把台灣傳統建築素材紅磚,透過創新砌成功法,將其藝術化。邀請到的是來自彰化師大附工的粘錦成老師,他與學生曾為台灣奪得世界砌磚冠軍。以三角立體磚、凸面磚、透視磚和三角橫剖磚,讓人看見傳統與藝術的結合成果。(Photo Credit:MOT/TIMES)



2樓的 In Between Steakhouse 整體空間同樣大量使用紅磚與磨石子,這兩項台灣傳統建築裡常被使用的素材,以企圖營造一份親切感。同樣有一大片弧形落地窗景,在人文與自然之間享用美食,呼應餐廳名稱 In Between。並有各式桌型,以因應各種不同用餐需求。(上圖Photo Credit:MOT/TIMES;下圖Photo Credit:松菸誠品行旅)
 
隨著國人對於自我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許多人都會每年為自己規劃幾趟的旅行。尤其到了國外旅遊,入住設計旅館也漸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空間體驗方式。

透過閱讀和旅行的過程,可以探索更深層的自我內在。而以書店起家的「誠品」,有感於來台灣觀光旅行的國際旅客人數越趨增加,便以閱讀和旅行兩大概念為基礎,打造出一處能體現台灣人文之美,與能靜心感受在地生活的所在。利用在地場域和飲食文化為底蘊,傳遞誠品意將「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呈現於空間和料理之中的初心。

「松山菸草工廠」建築群在1937年落成,年產值最高峰時,曾達210億新台幣,當時員工更多達約兩千人,卻終因市場大環境影響與公賣改制,1998年松山菸廠停止生產,最終走入歷史。2001年台北市政府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2010年松山菸廠轉為文化創意園區使用。



來到15樓的人文套房,共有5間房型,每間套房都依設計風格不同,陳列各種類型的誠品選書,如人文、藝術、音樂、生活、攝影等中外書籍,作為人文套房的設計主軸。每間客房裡也都擺放了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並以色調溫和的家具作為點綴,每間人文套房中都可以看到FLOS的立燈《Arco》與Cassina、Minotti座椅,少了奢華感,為的是要讓來到這裡的旅客,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般地輕鬆自在。(Photo Credits:MOT/TIMES)
 
「誠品行旅」一邊面對的是這群年近80的老建築群,一邊則是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於2013年落成的松山文創大樓,期望能以這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為底,再結合城市環境、建築、藝術美學等等,建立起屬於台灣的飯店品牌形象,但本已話題性十足的松山文創園區,是否會再因為誠品行旅的進駐,替早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的松山創意園區帶來什麼質變或風潮,不妨讓我們留待時間檢驗。


編輯 / 黃毓瑩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