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知名設計師 Tom Dixon 近日將造訪台灣,MOT/TIMES 也將推出一系列關於他的報導。

Tom Dixon 不拘泥於藝術的象牙塔之中,恣意轉換著設計、研發、行銷等角色扮演,勇於挑戰社會主流所認定的價值,以逆向思考引領大眾體驗非學院派的創意設計。Tom Dixon 令人著迷的地方,也正是因為他從非正規的學習路徑中,闢出一條自我獨特的設計法則。
Tom Dixon 的背景故事自然不用多做詳述,說他曾經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吉他手也好,或是一名被藝校退學的孩子也行,但這個不正規的外行人,正在處處用他最「門外漢」的方式與最「叛逆」的細胞,顛覆整個英國的設計史。

內行人用所學來支撐專業,但外行人用興趣來產生專業,Tom Dixon 的生平就是一個驚奇之旅。我們可以說他是無欲則剛,但要說他誤打誤撞也行,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他從此斷送了樂手生涯,但我們常說老天關上一扇窗,會再開啓另一扇窗,從意外中的偶然學會燒焊技巧,在破銅爛鐵裡,不經意的開始了他的設計之路。

Tom Dixon 實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設計人口中常說的:設計是玩出來的!但這說來容易的話,卻往往是最難的過程,沒有專業的包袱,反成為 Tom Dixon 多元觸角的一個成功要素,更在自我創新中,訂製一套屬於 Tom Dixon 設計法則。但在 Tom Dixon 的訪談中,不難發現身為一個設計者的重要基礎,就是「態度」。有些常以為是專業的狀態下,用了錯誤的態度來實踐設計論點,反是受限的,有些設計存於表象,如果沒有了內在,無法擁有靈魂,設計自然創造不出生命,擁有靈魂的設計,可能存於簡單的表皮,卻能透過內在傳達出設計精髓,如他的好友法比奧諾維佈雷(Fabio Novembre)所說:「Tom Dixon 是一個『脊椎動物設計師』。」,他的作品在於物體的結構與建構中開始思維,如同建築的鋼構或生物的骨骼開始創造,並非僅是為這個物體外貌上妝的如此簡單。

Tom Dixon 的經歷不難看出,從一個典型的門外漢,到橫跨多領域設計的成功故事,他的不受正規、隨性而為的設計方式下,卻也透露出當時英國極力擺脫既有框架下,想要徹底改變的時代背景,從制式量化品轉為單一產品,彰顯獨有價值的「後工業主義」(Post-industrialism)。

Tom Dixon 的「反骨」人格特質代表一個反向思維,暗喻性的宣誓工業化時代已經結束、更反諷現代主義對於原生材毫無靈魂的觀點。他愛飆車,在冒險精神中,衝擊我們的教育道德價值。他的特質,無疑是給我們設計觀點再省思的「逆向重整」。誰說設計不能這樣做,他幾乎運用揀來的材料做為設計的基本調性,對於設計,每樣作品幾乎有著身土不二的精神,Tom Dixon 告訴了我們,廢鐵材料也能創造自我真價值。

從不高調談設計藝術的 Tom Dixon 更直接明白地說,他是設計者、研發者,更是一個商人,直指自己的行為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對於被授予 OBE 獎(大英帝國軍官勳章),他沒有矯情的設計思維與姿態,反把設計轉化成他的人生搖滾樂,讓他不安於室的靈魂、突破與不斷嘗試的態度,在他的休閒西裝與隨性的打扮下,不經意的透露出他「最專業的門外漢」性格,讓專業的設計人不得不向這位門外漢學習與看齊。
後工業主義 (Post-industrialism)
1960 ~ 1970年代,西方國家逐漸脫離資本壟斷時期,大量生產對應大眾同質市場的福特主義(Fordism)也已漸過去,轉而以服務業為生產力的社會。在設計上則指美學的轉變,像是以零碎材料再利用的作品,暗示著西方國家重工業的衰退。

設計師 Fabio Novembre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