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負建築」或「隈研吾流」,看過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作品的人,一定對其巧妙揉和自然、獨具和風禪意的建築語彙不陌生,不只近年在日本有諸多作品如三得利美術館、富山市玻璃美術館等的落成、2015 年時更以明治神宮為靈感的設計,擊敗大師伊東豊雄團隊出線,拿下 2020 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設計案;此外,在台灣也有許多令人驚豔的作品包含新竹 The one 南園「風簷」裝置藝術、台北白石畫廊、金門風獅爺購物中心「洸庭」設計空間等,今年 2 月在新竹全新打造「雲水觀」宗教建築,巧妙革新台灣傳統道教廟宇佛堂、藏經閣、修行等元素,融合於自然的無牆道觀,也令人再度耳目一新。


今年 3 月甫剛揭幕的《くまのもの 隈研吾とささやく物質、かたる物質》海報,以隈研吾在展覽中的新作「香柱(こうちゅう)」的草圖為藍本,表達竹的意象。(Photo Credit:Tokyo Station Gallery)

然而,若想更徹底了解隈研吾對材料的運用心法,就絕不能錯過今年 3 月 3 日起至 5 月 6 日,甫於百年遺產東京車站藝廊(Tokyo Station Gallery)揭幕的《くまのもの 隈研吾とささやく物質、かたる物質》(Kengo Kuma: a LAB for materials)展覽。上回建築相關展覽要追溯到 3 年前的《東京駅 100 年の記憶》,而上檔建築師個展《前川國男建築展》距今更已長達 12 年之久。


隈研吾過去 30 年來的建築與設計作品在此次展覽中以模型、視頻、材料樣本等方式全新呈現,傳遞建築師對材料和人類未來的展望。(Photo Credit:Ross Fraser McLean、Satoshi Asakawa、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蒐羅隈研吾過去 30 年來,巧妙結合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以及他「負建築 (losing architecture)」、「自然建築 (natural architecture)」等獨到理念的建築、產品設計等作品,並透過模型、影片、材料樣本等多重角度展示,傳遞建築師對材料和人類未來的展望。現場不只有展出過去《浮庵》(2007)、《スーパーオーガンザ》(2013)等模型作品,更展出利用竹子鮮明特徵打造的亭子新作「香柱(こうちゅう)」,可謂十分難得。

此外,由於此次展覽特別聚焦在「材料」本身,因此展品並不以年份作為分類依據,而是依照如竹、木、紙、石等不同媒材做區分。從「物體」的視角切入,隈研吾不只希望讓材料再度展開熱烈對話,同時更希望透過釋放「物體」的過程,創造出建築在中介人類情感與自然環境時的新可能。




在東京車站藝廊的的百年空間中,本次展覽鼓勵觀者用五種感官去體驗空間刺激,與不同的建築材質展開激烈的對話。(Photo Credit:Tokyo Station Gallery)

隈研吾認為,儘管世界有時大到令人困惑,但透過材料的有形存在,人類即有機會與其交流,因此建築終究還是得回歸到材料本身。他相信不同的材料會觸發不同的對話,給人的感知也劇烈不同。可惜在過去20世紀,由於這些有形的物質的存在太過於僵硬和正式,人們在表達上也較灰暗,因此他希望藉由此次豐富的媒材,讓人與世界的生動對話得以重新開始。

建築迷們欣賞展覽之餘,也可以報名展前講座,與材質來場難得的交心對談吧 !

編輯撰文/ 黃品嘉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