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自2013年起開辦,今年以「新風景線」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藝術家來桃園現地創作,合力參與「新風景線」的想像與創建,一起「守護所在,進擊未來」。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轉進桃園八德區,以閒置多時而今規劃為森林公園的「保一總隊大湳舊營區」為核心展區,並向外擴延至週邊綠地與陂塘生態區。整合陂塘田野的養護特質,以及昔日軍警營區的「守護」精神,展現桃園獨特的埤塘與人文景觀。「進擊」則象徵此刻正在轉型中的大湳森林公園,充滿對都市未來的殷殷期盼。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分為大湳森林公園、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西坡埤塘生態公園、溪濱公園、中大公園等五個展區。藝術節期間,將根據各展區特質打造專屬藝術活動,大湳森林公園更將每晚舉辦「大湳森之光」光雕表演,由曾參與「台北白晝之夜」的藝術家陳怡潔打造。


「大湳森之光」光雕表演(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這次藝術節的參展陣容包括來自台灣本地、中國、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澳洲、德國及法國等各國的藝術家,共展出 34 件作品及 40 場光雕展演,更舉辦論壇、工作坊及國際藝術交流會等活動,呈現地景藝術的多元樣貌。

馬岩松《自然舞衣》

馬岩松的《自然舞衣》意圖「打開邊界」、重新在水泥叢林中打造文化空間,作品與戶外的草地銜接,遠望如同一道弧線,橫跨人造物與自然本身,回應建築師改造天際線的初衷。馬岩松不只一次強調,城市不應僅停留在供市民居住的現實層次,建築再強大的功能性也無法賦予城市靈魂。一座人文的城市,也是一座與自然呼應、共感的城市。(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陳偉立(TAN Wee-Lit)《歡聲笑語》

《歡聲笑雨》由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陳偉立,以七朵成團的白雲與隱藏在水面下的水泵系統,循環再利用原埤塘水體,數支鋼管送水至白雲內部,降雨般傾洩而出。陳偉立希望藉
此激發市民思考,未來明日極端氣候的威脅下,我們如何在供水方面達到有效循環利用,由「埤塘2.0」的想像再出發,支持一座城市邁步永續發展。(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譚藤籟(Đàm Đăng Lại)《風彩》
來自越南的藝術家譚滕籟,以色彩結合感性的量體造型,展現對自然的詠嘆。譚滕籟將鐵管化成繞指柔,轉換平常對金屬材質的僵固印象。《風彩》更讓人聯想到,台灣與越南同位於「季風亞洲」,隨四季更迭而變換風向的風,形塑了人們生活的節奏與樣態,訴說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涂維政《大湳遺址》
  
《大湳遺址》以工作坊形式,與工作坊成員合力完成「遺址現場」,以植物化石為現場焦點。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刻意將鳥類骨架放大,如同古生物般橫空出世的造型,不僅擴大了眼前作品中富含的意趣與想像,化石造型本身同時也暗示著世界觀的轉變:從腳下的「大湳遺址」擴大到周遭的自然生態。(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大西康明(Yasuaki ONISHI)《大湳豎空》

來自日本的大西康明展出《大湳豎空》(Vertical Emptiness in DP),以倒掛的樹狀結構與地面沙土創造滿滿張力;走進室內,宛如倒看漂浮在山間的雲。《大湳豎空》使用原色甚至無色透明的材質,定格自然力的瞬間,構造複雜而脆弱。在有限的室內空間,大西康明翻轉了物理重量,製造奇觀的視覺效果,更藉著觀者自由移動的腳步與視角重新定義作品,巧妙地串聯空間與觀者間的互動。(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賴添明《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
 
賴添明長期在桃園從事寫實油畫的創作,對他而言,風景其實就是地景。《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除去壁畫簡單平面視覺單純概念,與環境空間直接對話。賴明添將廢棄多年的營舍,通過藝術改造為風景;以臺灣日常所見昆蟲、植物為創作元素,創造出全新的空間。(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奧嘉﹒琪姆斯卡(Olga ZIEMSKA)《變》

奧嘉為波蘭裔美籍雕塑與公共藝術家,在創作期間,他蒐集 30 餘位桃園市民的手腕石膏翻模,並揀選北台灣常見的竹為素材,讓高 15 呎的竹枝在末端探出手,在展區的叢林間若隱若現。藉著象徵性的手勢,《變》反思都會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傳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訊息。(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梁秀印(YANG Soo-In)《大湳轉綠林》

南韓建築師梁秀印的《大湳轉綠林》(Spin Park in Dainan)位於主展區大湳森林公園西側空地,是他揉合桃園獨特埤塘生態系的現地創作。走進《大湳轉綠林》,休憩座椅結合草皮植栽及頂部安置的動力裝置,伴隨人潮進出流動,綠色葉片隨之轉動膨起、縮放,形同一座與城市同步呼吸的微型聚落。(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賴純純《桃樂源》

賴純純近年以「景觀雕塑」屢獲國內外肯定。2000 年起,她以「仙境」作為創作主軸,在青春、島嶼、海洋的子題下,建構個人及臺灣主體定位的文化脈絡。這次參展作品《桃樂源》在尋常的綠地景觀加入人造物,以鮮豔的色彩隱喻多元文化的圖景。《桃樂源》就像一句祝福,盼望桃園具有開闊的心胸,包容各種生命在此茁壯綻放。(Photo Credit:桃園地景藝術節)

桃園地景藝術節以藝術串連起桃園的自然、人文甚至情感脈絡,既探索地方過去、也思考共同未來;不僅召喚地方認同與關懷意識、展現城市的活力與能量,也嘗試激發未來的創造性改變與發展。由土地,建構共同記憶;從所在,立足發展未來,聯手共創「新風景線」!

▌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新風景線
時間:即日起至 9 月 22 日
主展區:桃園大湳森林公園
副展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西坡埤塘生態公園、溪濱公園、中大公園

編輯/王若堯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