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色的兔子、奇形怪狀的南瓜,或是索性把自己的基因放進一朵花中;面對當代最火紅的生物藝術,藝術家一向在「挑戰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界線」,並藉由種種作品的提問企圖喚起大眾對當代社會的質疑與反思。
 
什麼是生物藝術(Bio Art)呢?

簡單來說就是以生物、細菌、活體等做為對象的藝術實踐。一如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在今年6月《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線上計畫中所提到的,「使用生命作為媒材所創作的藝術,涉及了生物科學相關的知識與技術,廣義上還包含了生物倫理、社會與環境等議題,不限於實際生物體的創作。」

獲2020年STARTS獎創新合作大獎的作品《Ethique – Durable – Ecologie – Nature / Olga Kisseleva 》,主要在探討自然滅絕和遺傳滅絕的區別,便充份詮釋了生物藝術的樣貌。(Photo Credit: Olga Kisseleva studio、Ars Electronica)
 
關於生物藝術的3個冷知識

冷知識 1:
 
在生物藝術尚未被定義前,美國1920年代被譽為時尚攝影先驅的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即以一系列經由化學實驗培育養殖的混種翠雀花(植物)做為展品,讓紐約MoMA美術館首次在館內展出植物,這也是生物藝術作品的雛型。
 
冷知識2:
 
1979年在奧地利創立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電子藝術節,且長期專注探討社會科技與藝術的關係,亦為首度(1993年)以「基因藝術」為策展主題的單位。
 
冷知識3:
 
巴西裔美籍藝術家愛德華多·卡克(Eduardo Kac)在1997年時以作品「時間膠囊」讓真實記憶與數位記憶共存,並植入體內。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生物藝術」專有名詞的人。


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精選Best of Ars Electronica 2020中,作品《Man & Wah, LIFE FORCE》便是藉由生物藝術去探索自然與宇宙的關聯。 (Photo Credit: COSMOS@Man&Wah、Ars Electronica)
 
Y2K 以4件全新作品1套系統探索衍伸物/混生演化物的發展
 
由新銳藝術家周巧其與胡悠揚所組成的Y2K雙人組,2019年便曾以「生物訊號_模控」作品,運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等特性,讓碗豆苗長成預設的圖案,並在受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時,驚艷全場。
 
今年9月,在台灣—就在藝術空間,Y2K將帶來4件全新作品,以植物的生命訊號作為源頭,同時透過無機技術交換個別感知得到的環境訊息,如光、溫度、濕度、空氣中氣體比例……等,讓眾作品以訊號交織出一套中樞系統,並將以共同調控展場內的環境條件作為反饋。

Y2K 周巧其&胡悠揚作品《Biosignal – Cradle》(局部),植栽、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造霧機,80×80×150cm。(Photo Credit:Y2K 周巧其&胡悠揚&就在藝術空間)
 
簡單來說,Y2K在2018年時啟動了「Biosignal」實驗系列,主要採集活體生物的生命訊號,經由即時運算串聯起跨物種的共同經驗,主要在探討人類所創造的衍伸物/混生演化物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不會產生交流或群體決策的猜想。


Y2K 周巧其&胡悠揚《Biosignal – Cradle》植栽、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造霧機,80×80×150cm。(Photo Credit:Y2K 周巧其&胡悠揚&就在藝術空間)
 
於是,當訊號跨越不同個體與物種遊走時,物種間的界線越來越不復存在,展場也成為串連個體訊號所構成的半封閉生態系統。那麼處於非人類主宰的場域中,也被納入訊息來源的觀者,究竟是人,還是一絲感覺神經元?雖然乍聽之下相當玄妙,但只要實境體驗過就能感受其中奧密。

 
Y2K 周巧其&胡悠揚作品《Biosignal – Pneuma》,植栽、玻璃、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400×400×300cm。(Photo Credit:Y2K 周巧其&胡悠揚&就在藝術空間)
 
《信釋:Y2K 周巧其&胡悠揚個展》
展期:9/ 12/~10/ 10
座談會:第一場|09/12(六)14:00 與談人:黃建宏 關渡美術館館長
第二場|09/26(六)15:00
與談人: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教授/辜嚴倬雲植物保種基金會執行長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10658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47 巷 45 弄 2 號一樓)
 
特別注意:
9月12日座談會由於展場其中一件作品的關係,將以報名制限制參與人數。因展覽中作品Biosignal_Breathing為新生態系中空氣含量的控制中樞,以植物的氣孔作為感知媒介,並且以氣瓶調節場域中的空氣含量。展覽期間,它將經由系統控制避免二氧化碳需求的極值出現,以維護觀者的舒適度。但是,在本次兩小時的座談會中,為讓與會者有侵入其他物種環境的完整體驗,在人員嚴格安全措施系統隨時監控下,展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由該作品以更高的容忍度自主運行調控,但仍會在符合安全的範圍內(法規標準值1000ppm)。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