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還烈日當頭,最近城市竟吹起了微涼秋風,此時氣溫正好,不如到新竹走走,邊散步邊逛2020台灣設計展吧!
 
明天即將盛大開展的2020台灣設計展以「Check in新竹-人來風」為主題,讓城市化身展場,徹底翻轉大眾印象!這次主展區分爲2個,其中ㄧ個在新竹公園,透過6個場域展覽串連,包括:《城市終端機》、《超連結》、《O循環設計展THE LOOP》、《有種 新竹》、《美感電域》到《世界最美教科書》,體現不同視角解讀下的城市新象。

2020台灣設計展以「Check in新竹-人來風」為主題,讓城市化身展場,徹底翻轉大眾印象。(Photo Credit:Chris Chen)

另一主展區則在舊城區,以老城故事為主軸,ㄧ次打開百年新竹5個尚未公開的老建築。除此之外,還有ㄧ條步行長度約2km,連結新竹公園、舊城區兩大主展場的散步路線,以及最吸睛的新竹獸,將以巨型充氣裝置和AR擴增實境的方式,出沒在此路徑上。另外還有去年台灣文博會把空總變出一座釣蝦場的草字頭創造多個巨大的彈跳軟墊加上超大泡泡機、全台設計品牌交流大賞、市集等表演活動,帶來各種新奇好玩的體驗。迫不及待想要逛了嗎?現在就跟著MOT TIMES一起來搶先看展吧!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1:《城市終端機》/地點:體育館
 
生活在新竹這座高科技、高教育水平、幾乎每3個人就有一個人會程式語言的城市;如果要策一檔關於智慧城市的展覽,究竟該如何去表達它的食衣住行呢?
 
由總策展人劉真蓉所規劃的《城市終端機》,由衍序規劃設計 BIAS Architects與叁式 UltraCombos 聯手,將體育館變成一台巨大處理器,並以「位元」與「數據」做為切點,讓人有種穿越時空回到未來的錯覺。
 
一入場,即可看到化成光點訊號的東城門check in。接續是以老新竹人、竹科新貴、回鄉創業青年這3位新竹人的一日生活為例,以資訊基本單位「位元」的概念,了解每一個行為後的資訊傳輸量,用「生活感說故事」的方式,拉近我們與科技術語的距離。

穿越一樓通往二樓的坡道上,我們彷彿穿越在數據快速流動的隧道中,並且在經過如駭客任務般的格式化過程後,進入到年表區;這次展覽也爬梳了數位時代的發展歷程,從1992年交大宿舍網路、1995年PTT架站,到近年的FlyingV與KKday,讓人一路回首短短25年,快到來不及追趕的變化。


歡迎來到數位的世界,穿越數據格式化後將迎來以數位觀點所爬梳的城市日常。(Photo Credit:衍序規劃設計、Photography by 李易暹)
 
而代表此展覽的「新竹獸」,則是透過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充氣獸腳引人注目;策展人劉真蓉笑說,有人還特地坐計程車去收集,卻一直找不到頭。但其實新竹獸的頭就是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因為「我們都是數據的一部分,而數據會影響政策,最終又影響了生活。」
 
一如二樓看台上有顆巨型的白色氣球,這正是新竹獸的心臟。當我們操作二樓展區平台上的ipad時,便會隨著6題問答結果「餵食」新竹獸,並產生色彩變化,最終這些回答的資訊也會變成數據匯集至新竹獸心臟,並在展覽結束後描繪出這座城市生活的模樣。

白色巨大氣球是新竹獸的心臟,可收集大數據,而中間看似純粹透明的場域,則是由吊掛白紗與投影影像所構成的數位風景,觀者亦可入內行走感受數位叢林的感官享受。(Photo Credit:衍序規劃設計、Photography by 李易暹)
 
從上往下走,一只大型LED螢幕正播放著由交大所提供的研究數據所製成的影像,分析著不同時段人流與車流量的多寡,這是新竹市政府自2015年時開始執行的智慧城市計劃;其中2017年開始的經國橋智慧交通系統,可說是新竹的驕傲,系統可透過大數據分析,調整紅綠燈時間,讓交通更加順暢,亦提升生活品質。此外,交大也從城市連結網路的角度分析新竹人的生活樣貌,觀察在傳統小吃、手搖飲料、公園綠地、百貨商場、開放空間等不同空間、不同時間點的使用者人數,或許未來有助於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這些數據,不僅僅只是冰冷的數字,更能有感改變我們的生活!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2:《超連結》/地點:風livehouse
 
由 Youtube 志祺七七頻道的張志祺與偶然設計的設計師曾令理聯手策展,以分屬紅、白、黑、黃的ABCD區,充份表現當代科技的超連結性格。張志祺認為,一般科技展都只是放一堆展品,但他認為科技是無所不在。因此一踏入 A 展區「放大連結」,便可以看到6個大型頻幕上每張被放大的臉孔,這是透過ipad偵測臉部即時運算後所投影的「科技刺青」,讓觀者一開場即以當代社會熱衷的Instagram 濾鏡效果放大版震到。


 A 展區「放大連結」反映著當代社會熱衷的Instagram 濾鏡效果。(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B展區以「科技無所不在」為主題,曾令理則以如同教堂佈局般的對稱結構,結合兩扇鏡面反射,製造視覺上的延伸感,並邀請知名 Youtuber 阿滴、滴妹、Joeman 等人,透過一人一螢幕的方式, 近距離分享自己與科技最初的連結,而前面的透明櫃體則放置了訪談中所提到的科技產品,藉此對照不同時代的經歷。 除此之外,螢幕也會忽然跳出「Warning」的警告字樣與聲響,此時正是唐鳳入侵的驚喜橋段,另外還有一路走到底時,可以看到一條長型的黑洞,這裡隱藏的展間正呼應著唐鳳曾在各個演講場合時,經常引用音樂人Leonard Cohen的詩句,「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B展區「科技無所不在」透過不同知名 Youtuber近距離的分享,突顯資訊無所不在的現代社會氛圍。(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因此,當我們來到C 區,在一面漆黑之中,結合煙霧彌漫的氛圍,與高光投影下不同幾何影像的視覺效果,製造出一種奇異的寧靜感;也形塑出在迷霧裡,我們以為的屏障,其實可以順著光而穿越。最後D區則以滿室黃光,帶大家重回科技最基礎的層面,從舊有光碟片、mac電腦、手機等物件的展演,重新梳理科技演變的歷程。

 
進C 區透過高光投影、煙霧與幾何影像的投映,製造出一種寧靜卻又迷幻的氛圍。(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在D區,策展人刻意以黃光傳達一種時代的歷練,透過不同物件演進過程的展示,讓親子同行看展時也能進行一場跨世代的對話。
(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3:《O循環設計展THE LOOP》/地點:玻璃工藝博物館
 
由W春池計畫的吳庭安和究方社的方序中共同策展,以黑灰白三色主視覺象徵—問題、思考與行動三個面向,同時也代表三個展間的屬性,而主視覺的一抹粉色則代表人,既是行動的來源,也是希望的象徵。

  
左為策展人究方社的方序中,右為W春池計畫的吳庭安。(Photo Credit:究方社+W春池計畫、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從黑色展間的壓抑,到穿越灰色長廊伴隨風鈴聲前進的步伐,來到擁一池玻璃海的白色展間,《O循環設計展THE LOOP》(點此連結內有更深入的策展人專訪),從「城市」、「建築」、「材料」、「消費」、「科技」、「飲食」等六大生活面向切入,並援引新竹在地精彩案例,希望藉由此展讓乍聽之下有點無趣的永續設計,能更貼近人群與生活。


在黑色展間中,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廢廖超載、剩食浪費等議題。Photo Credit:究方社+W春池計畫、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此展以聲音循環的概念,邀請新竹音樂人黃建為使用採集回收玻璃時的聲音,編成一首動人的樂曲,並透過感應式的風鈴製造出一種風的流動感。跟隨風的步伐亦可一路走進玻璃池中,找尋適合你身高的白色球體頭罩,聆聽由曾經拿下金曲獎的音樂人黃子軒所主持的聲音循環電台,講述新竹目前正在進行的循環設計。
 
展覽最後亦展示了不少在地循環經濟案例,包括台灣唯一FSC森林認證的正昌製材廠,他們透過抑制森林衰退和森林面積的減少,讓木材在使用的前提下,依舊生生不息的被種植著;而做為極度耗材的建築業,半畝塘則是以在地紅泥、細沙、糯米水、熟石灰、稻稈,結合傳統工法,打造出相對環保零甲醛、多孔隙、吸溼能力佳的紅泥牆。讓人充份感受到循環經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解決問題就得從日常做起。


沿著灰色走廊,行經感應式的風鈴,便能聽見一整路來自風的聲音。(Photo Credit:究方社+W春池計畫、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走進玻璃海,鑽進白色球體頭罩,便可以聽到黃子軒談循環設計的Podcast精彩內容。(Photo Credit:究方社+W春池計畫、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4:《有種新竹》/地點:動物園 Gift Shop
 
此展由黑生起司 HEY SHENG策劃,做為在地新竹人,他們集結了 30 組特色品牌和吃、玩、人物、生活物件等,就是要讓大家重新瞭解新竹。
 
因地理位置的關係,他們以植栽製造出一條廊道路線,引大眾入場,入口先以IC之音聲音裝置,將 3 段關於新竹的不同內容,透過高低不一的展板設計,提供不同年齡層的大人小孩,都能在此聆聽一段時光。緊接著進入展場後,最吸睛的正是以對角線劃分而成的新舊物件battle,觀者可自行按下按紐投票 ,最終會公佈結果。

同時策展單位亦與新竹地方誌「貢丸湯」的幕後團隊「見域工作室」合作,透過9種人物的打包生活型態,揭開左腦科技人或是風城求生人的日常,當然最後你也可以打包一些來自新竹的伴手禮。

入口先以IC之音聲音裝置,將 3 段關於新竹的不同內容傳遞給聽眾。(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新舊物件擂台賽透過物件的對比與現場投票,歸納出不同面向的生活樣貌。(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5:《世界最美教科書展》/地點:孔廟
 
位於孔廟西廂房的《世界最美教科書展》,由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策劃,這是此展在台灣巡迴的第4站,此次將展示臺灣與日本兩地教科書在策略、實踐與思考上的差異,也讓大眾更瞭解到原來課本的排版、設計和內容是如此重要!


透過爬梳日本與台灣在教科書上的不同,才會發現到教育必須從小開始紮根。(Photo Credit:Chris Chen)

設計師周育如指出教科書的重點不只有美感,還包括社會溝通。特別是日本的教育體系認為,學習力、同理心與體力在學習上是一樣重要的,因此他們從小便學習看地圖、寫書法,也懂資訊分類。
 
尤其是日本國中課本「美術2、3」,書中有許多關於日本傳統工藝與配色的詳細介紹,這也呼應到他們小學探索「圖畫」、國中接觸「美術」、高中鑽研工藝,藉此從小培養對職人精神的理解。當然東京防災手冊裡,鉅細靡遺的圖文說明,能讓人在遇到災難時即刻應變。
 
展中也呈現了從清代至今,台灣教科書的演變。從私塾、日本公學校、教改一路到現在的美感細胞教科書,以及台東食育提案所的「山芋頭:部落教室 II」等,每本都可以翻翻看,感受一本教科書可以如何被設計、又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力。

日本教科書從小就打開學生的國際視野,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不同的國家與風土民情。(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主展區新竹公園展覽6:《美感電域》/地點:孔廟廣場
 
你知道電是怎麼到你家的嗎?全靠城市電能的中繼站—變電箱,它是電線地下化的基本設備,也會將變電所送出的高壓電轉換成日常所需的電壓值,特別是美感改造後的變電箱,不只保留維修的序號、功能性,也能提升城市美感。特別是當你迷路手機又沒網路可查google map時,因變電箱都有編號可對照座標定位,一通電話報出序號就能知道你的所在地。非常神奇。


美感電域透過改變「變電箱」的外表,重新定義城市裡的美感風景。(Photo Credit:2020台灣設計展)
美感電域,變電箱內部。(Photo Credit:水越設計)
 
這檔好評如潮的台電《美感電域 POWER ZONE - 變電箱科普特展 》由水越設計 AGUA Design、 ArchiBlur Lab / 共感地景創作以及瓦豆 We Do Group 聯手策劃,是國內外首度以變電箱為主題之展覽。
 
這次移展來到新竹,不只從電力的科普教育,到變電箱如何影響城市景觀與環境美學,就是要透過「電」與「美」的角度切入,結合電力科普知識與新竹在地街道美學議題,打開靜態的變電箱,讓大家一探究竟之餘,還能一睹台電修復職人,光是要絕緣,每次出任務都得大費周章,從內層一般棉紗手套、橡皮絕緣手套,到最外層的羊皮手套,戴好戴滿就是為了要防止觸電,以及電線刺穿橡皮手套所必備的全套防護。

台電職人裝備區。Photo Credit:水越設計)
 
《2020台灣設計展》
日期時間:
10/1—10/3、10/9—10/10 10:00—20:00
10/4—10/8、10/11  10:00---17:00
地點:新竹公園、轉運站和護城河舊城區
下載觀展手冊:https://bit.ly/32YyP0j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