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荷蘭楚格設計(Droog Design)創辦人 Gijs Bakker 受 HAN Gallery「當代圓滿」巡迴展之邀,與台灣設計師們同台座談,分享當代文化如何體現於設計之中。假日的午後,人潮塞爆中山創意基地內 120 個預約席次,就為了一睹這位設計界一代宗師(今年 70 了 !) 的風采。

Bakker 與台灣設計界的淵源開始於 2007 年,他受邀到台北故宮主持工作營。2009 到 2001 年間他帶領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聯手號召打造的台灣原創品牌「Yii」攻佔米蘭,建立台灣的文創新形象。去年,上述交流的重要幕後推手韓德昌創立 HAN Gallery,便再次找上 Gijs Bakker 擔任創意總監。


座談會一開始,Bakker 分享自己剛從深圳離開,旋即來到台北時覺得「台北有點髒、有點舊」的心情。隨後他以自身經歷、文化和工藝層層觀點切入,提出自己對台灣設計的見解:07 年初次來台,Bakker 看見櫥窗裡台灣設計商品,「這些設計充滿義大利、北歐風格的華麗或極簡,可是卻看不到台灣當代文化的因子」,彷彿就像 Droog 成立前,產業逐漸外移、枯燥乏味的荷蘭設計。對他來說,設計師必須不斷提問分析,了解自己在所屬的環境文化脈絡之下能夠做些什麼。然而,體現文化不代表一味的複製傳統,「我欽佩工藝師,但我討厭工藝」( I admire craft people, but I hate craft!),他認為工藝不應該只做高高在上無法親近的純藝術,當工藝與設計師、工程師們合作,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接著,「當代圓滿」6 位台灣設計師──王俊隆、何忠堂、吳孝儒、周育潤、徐景亭、廖柏晴逐一分享此次展出的作品,以及過程中如何思考、詮釋自身文化,並將其化為設計語彙和手法。身為 Gijs Bakker 嫡傳弟子的王俊隆設計師更回憶起老師當年的訓誡:「你不要試著學荷蘭人,要找到你自己的觀點」,回國後的設計路上,他也因此再次屈膝爬行、重新學走,讓自己和設計更貼近土地。

「這樣的午後讓我想起了 19 年前楚格成立前的那段時日,彷彿所有的一切都神奇地到位了,也許十年後我們再回頭看台灣設計,可以想起 HAN Gallery 帶給你們這個歷史性的開始。」活動在荷蘭老人家悠悠的期許裡圓滿落幕,而對台灣設計來說,是的,正要開始。

編輯/林宛縈

1942 年生於荷蘭, 專業設計領域包含珠寶設計、家電、家具、家居用品、室內設計、公共空間及各型展場。他認為 60、70 年後荷蘭的建築與平面設計已經成功樹立了自有的簡明風格,反觀荷蘭的產品設計卻找不到真正屬於荷蘭式的風格,於是在 1993 年與藝術評論者 Renny Ramakers 一起成立了 Droog Design,網羅一些有發展性的年輕設計師,希望透過成員間彼此的互動激發設計討論,藉由實驗性的設計創作,去找出「荷蘭設計」的風格到底是什麼。
 
Gijs Bakker 經常在世界各地講學,並擔任各項設計大獎及競賽的專業評審。2007 年起,有關他個人創作生涯的回顧展 「Gijs Bakker and Jewelery」已開始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巡迴展出,同名研究專書亦已同步出版。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