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時代,我們處在機械與人體無法分割的生活狀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智慧手機成為第二層肌膚、第二個大腦、無間斷監視著你的行動秘書,甚至iphone也真的讓一個擬人的Siri語音助理如鬼魂般地住在你的手機裡,使用者能與「她」對話、請求協助,「她」也能感知使用者的行動與行為模式,而產生對應的反饋。這種科技上的「類人怪物」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目前索卡藝術中心正展出「精神性怪獸」(Mental-logue/Monster-logue),邀請6位新媒體藝術家(郭奕臣、朱駿騰、林冠名、陳松志、吳宜曄、鄭先喻),深入探討當代媒材、物件「怪物化」的現象。

這是策展人王咏琳首度與藝廊合作所策劃的展覽,實驗性濃厚,在藝廊展出實屬異數。比如朱駿騰《拯救計畫3-別怕...有我在!》(上圖),這個不斷甩動的肉塊裝置,在展期內很少做替換,任其生蟲、腐壞,以此旁觀人類處於機械時代的生存焦慮。有意思的是,因腐肉而生的細小蚊蟲,像個生態圈般最終會被捕捉至擺在隔壁的鄭先喻《After Life ver.2.0-生命的來來去去》(下圖)之中。這個像電動遊戲機一般的裝置,是鄭先喻利用廢棄物所製造出的捕蟲機,怪異的是,在這個遊戲機裡,不是人殺蟲,而是蟲殺人,而且在遊戲機裡殺死了多少人,現實空間(捕蟲機)裡就會死多少蟲。鄭先喻透過蟲/人、獵殺者/被殺者位置的反轉,以遊戲的方式探問生命的輕重,「生命無論大小,都值得尊重。」

 

而大辣辣地擺在展場空間正中央的大型印表機也非常有意思。這是郭奕臣的新作《覆影》(下圖),藝術家透過每日都複製人類思想的工具,以影像反饋與觀者的操作,讓影印機的觀物視角顯現,但螢幕與印表機列印出的圖像並沒有對應關係,這種與現實有著落差產生的不對勁感,是郭奕臣探問「存在」的基本命題的嘗試:影印機看見了什麼?人存在嗎?生命與物質的界線是什麼呢?透過日常物件的懸置,與觀看的反轉,讓這個作品透著些許古怪的氛圍,也是這種「超常」的感知逼著觀者去思考這些問題。

有意思的是,這個像是未來考古文件現場,也近似於科展般的展覽,不同世代也有著不同的觀看方式。王咏琳指出,當代物件產生「類人的視覺型態與生命」而怪物化的概念,不同世代有著理解上明顯的斷層,「這個展會有一個時代斷層的觀看差異,一些長輩會覺得何不放一些『身體感』的東西進到展覽,他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要用這種冰冷的方式來處理,可能因為這些人對科技的黏著度不高,但其實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現象。」


陳松志│雲端-錯離的視線│現地製作裝置│2013


林冠名│海──浪│影像空間裝置│2013

  
吳宜曄│Dollar-Post│電子郵件系統│2011-2013


吳宜曄│在未來│單頻道錄像│2013

編輯/張慧慧

Mental-logue/Monster-logue
展出時間:2013.6.8~7.21
展出地點:索卡藝術中心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