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見證上海興衰的老廠房,在舊有量體上,以新科技素材與工程技術添加新機能,延續建築的生命和企業的發展;而取自船舶龍脊造型的結構,清楚呼應建築的主題意涵,也讓世人憶起這個城市過往歷史片段。中國船舶館的啟動,要帶著上海城市航向未來。
上海,一個曾在二十世紀的耀眼城市,經歷過繁華、戰爭、衰敗、振興的過程。如今,在二十一世紀的2010年即將在世界的建築舞台上展現他的非凡實力。而這建築的舞台就是世界各國夢寐以求的世界建築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世界博覽會的宗旨,除了為世界各國提供一平台,進行國際間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一層意義是:為人類的文明帶來前瞻的願景,不僅顯現當代的技術表現,更為了人類的未來而努力;因此突破傳統追求未來的願景,似乎成了每屆世界博覽會各國競爭的最大主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上海黃埔江的歷史就是上海攤的歷史也就是整個上海的歷史,不管歷史如何演進就是離不開上海灘的黃埔江,就連本次世博會也不例外;從開始的選址到最後各展覽館的建成都有其承先啟後的意義。從李鴻章時代開始中國開啟了航海時代,同時也從這開始中國的航海霸權以及滿清的腐敗開起了序章,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從上海灘所開始的;與現在的政治重鎮北京相比而言,上海早已經不算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一個世界各國的交際中心;這由上海灘的萬國銀行的街景便足以說明一切,然而上海黃埔江開啟的不只國際間的交流還包括了中國航海時代的未來,當時李鴻章大都督下令黃埔江沿岸普設船廠,以進行軍事、商業及各種用途的船體製作才達到中國現今航海時代的榮耀。中國第一次的世界博覽會就是在這樣的地方被舉辦的,擁有著未來願景主題的世界博覽會,與充滿歷史、國際文化交錯著的中國上海灘,超現代的設計與傳統歷史元素的衝擊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自然是萬眾矚目。

空間因時代的轉變而改變著、建築因人類的技術而進化著,而上海的環境與人文是否能跟的上這次的饗宴呢,充滿文化底蘊的中國在頹敗之後是否能在這樣的舞台重返殊榮呢?上海世博是一場超未來的世界饗宴,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巨龍跟上現代進步之後,能否重新檢視自我而非盲目追求發展的一場考驗,超現代與舊建築的交織就在上海發生著。

上海世博會以黃埔江切割後共分浦東與浦西兩個區塊,浦東是國家展館區,而浦西則是企業展館以及城市未來區,各個展館除了在設計上爭奇鬥艷,在基地的選擇上也是互不相讓,原上海灘共有七、八十個廠房供應當時航海工業使用,為了世博建設拆到最後剩下約10個老廠房,也因如此,老廠房再改造的設計反而形成各國展覽館設計的超現代議題。

中國船舶館的前身即為開創上海航海時代的李鴻章所設立的單位,利用本身是企業館又是中國船舶工業龍頭的優勢,在浦西區塊贏得最大一塊老廠房,並進行老廠房再改造的建築設計,與動輒16萬平方公尺的中國館隔江而臨,超大廠房的中國船舶館彷彿就是浦西區塊的霸主;然而其展館設計的意圖在於創造未來船舶企業的生命,並延續上海黃埔江的造船歷史為目標而進行設計。

老廠房代表著舊生命,而在這舊生命上所附加的新元素就是未來,廠房的形體為長條形共三跨的老廠房型態,約略就像100m x 200m x 30m左右矩形量體的大小,在這樣舊生命型態上的兩側建構出船脊龍骨的結構,外掛於兩側的龍之脊取自於百年前造船的脊骨圖,也訴說著用新元素再造舊生命的意義。

長形廠房的頂上則以風帆般的膜結構來設計,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輕易地架在舊有的老廠房上,一方面則是代表老廠房船體的揚帆再起;而貫穿100多公尺跨度的廠房,則是由一景觀斜廊所形構而成,斜向的長廊使人在行進的動線上能以不同的角度觀賞老廠房的各種樣貌,彷彿穿越時光的長廊一般遊走在舊生命的體系上;在老廠房大跨度的挑空空間上利用張弦樑的張力結構形成力學與美學共構而成的景觀斜廊,就這樣直接地座落在老廠房舊有的吊車樑上形成一現代元素與老廠房交織而成的的設計。不管是龍之脊或是屋頂的膜結構,甚至景觀斜廊這些創新的超現代元素,都是不用任何其餘的支撐而直接架構於老廠房的舊結構上,這也意味著舊生命的永恆與新元素的創新就在此時融合,現代的創新也必以歷史為基底始能開創未來。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