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倫敦奧運在暱稱「倫敦碗」的奧運主場館(Olympic Stadium)風風光光地開幕了,這座位於史特拉福區(Stratford)、佔地約 16 公頃的奧運主場館,由建築師羅德‧謝爾德(Rod Sheard)設計,挑戰了建築傳統的概念,以暫時性用途回溯整體結構設計的方式來進行,為了永續環保與低耗能等原則,部分建築體將在賽事後被拆除,而另一部分則將永久保留使用,奧運主場館燃起的不只是奧運傳承不滅的精神,更發展出互利共生、永續發展的新面貌。
可拆卸式奧運主場館

奧運主場館在籌建之初即秉持著低碳、環保、健康等基本原則而設計,有關單位為此還成立了「2012 年倫敦奧運永續發展委員會」和「奧林匹克公園再生促進團」,同步進行倫敦 5 個地區的環保都更計畫。這座主場館的設計方案於 2007 年 11 月 7 日正式擬定,興建歷時 4 年,在 2011 年已大致完成。外界對這座體育場的設計外觀反應不一,有人稱讚它「美妙驚人」,也有人譏之為「一碗牛奶布丁」。然而它的「可拆卸原則」則普遍受到肯定,首先,因為這是一項建築界的有趣創舉,而最主要的是,它是經濟與環保的,這恰恰與 2008 年壯觀的北京奧運場館背道而馳。


  主場館上層的環型座位區使用了回收廢油氣管的再製品,秉持倫敦奧運「減少、重複利用、回收」的觀念來建造。

主場館坐落在奧林匹克園區的南端、一座 3 面被水道環繞的島上,觀眾可以利用連接場館的 5 座橋樑,在附近的各個區域自由行走。為了節省空間,主場館的照明採用一系列立體的三角形平面照明燈具,沿著運動場上方拉緊的鋼製軌道線軸,如衛星般懸空環繞在運動場的周圍。

對一座永續的體育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造時的節能減碳措施,在主場館最上層的部份環型座位區,使用的是回收廢油氣管的再製品,秉持著倫敦奧運「減少、重複利用、回收」的觀念來建造,在體育館下層的永久性建築部分,也盡量減少鋼鐵和混凝土的使用量。與其他體育場相比,敦奧主場館的鋼鐵使用量整整少了 75%,且建築體本身使用了大量的回收材料(如屋頂外緣是利用回收的管線清理、上漆、焊接而成),也利用了工業廢棄物所製成的低碳混凝土,含碳程度較以往減少了 40%以上。

擁抱臨時性

在建築設計上,倫敦奧運主場館採取的是「擁抱臨時」(Embrace the Temporary)的新理論,如樂高玩具組合般簡單易懂的發展概念,最大限度地減少體積的重量與製造時間、凝聚每個個別組件的能量匯集至整個建築上,並藉由可拆卸的掛鉤連接整體,結合了固定建築(體育館底層)與臨時建築(上層建築)的設計,使得主場館能在舉行開閉幕式時容納 8 萬人次,並在奧運後靈活地轉型為只有 2 萬 5 千個座位的中型體育場。風光的奧運過後,這座經過瘦身的主場館將繼續做為各類運動場地使用,同時也將會用來舉辦社區文化活動,成為一個紀念奧運的永久遺產。


  主場館可提供 8 萬人次的容納量,低層的 2 萬 5 千個座位是永久的,上層 5 萬 5 千人座位區則將在奧運過後移除。

在服務觀眾的設施部分,飲料、點心和販賣部均坐落在場館之間的亭子裡,並不佔用場館的空間,從而減少了相關的防火設備需求。在場館外圍,被人戲稱為「豆莢」的廁所空間,具有自行集中處理回收污水的功能,免去了排水管路的設置,至於主場館上方印有奧運圖案的遮陽棚,在賽後將會拆下來製成手提袋出售給民眾,做為倫敦奧運的最佳紀念品,真是絲毫不浪費。

倫敦碗是最適合倫敦的設計

歷經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重重壓力,2012 年倫敦奧運場館的設計逐漸回歸到最原始、基本的需求:只建造需要的部分。藉由輕量化建材和臨時性的設計,逐步達成減少、再生與可持續性的標準。有效地結合「全面」與「局部」這兩種觀點,也或許是這個設計成功的關鍵所在。

所有場館使用的鋼材只有北京鳥巢體育場的1/10,主場館的鋼材只有 4500 噸重,是歷屆奧運會中最「輕量級」的主運動場。面對 2008 年北京奧運鳥巢體育館的巨大形象,倫敦奧運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綠色奧運」,英國人藉此整頓了東倫敦那塊二戰後發展而成的工業區,使得原本充斥污染的城市毒瘤,搖身一變而成為綠意盎然的優美景點。有趣的是,那些在設計之初對倫敦碗嗤之以鼻的建築專家們,在落成之後紛紛改口美言:「倫敦碗,才是最適合倫敦的設計!」

永續經營的奧林匹克公園

包含奧運選手村和幾個體育場館所在地的奧林匹克公園(Olympic Park),位於東倫敦史特拉福一處佔地約 2.5 公頃、原受到嚴重污染的工業用地。這塊土地業已完全淨化更新,並種植了 4 千多棵樹木。可容納 3 萬 2 千名選手和記者的選手村,在奧運後也將改為 3600 戶公寓住宅出售給民眾,促進市區發展。此外,部分保留的體育設施亦將開放給當地體育俱樂部和社團使用。

整個奧林匹克公園將在奧運後轉換用途,首先,園區將成為一個豐富的濕地生態環境,是倫敦市內最大的自然生態公園之一。其次,它將是東倫敦科技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賽事結束後,這座公園也將更名為「伊莉莎白‧奧林匹克公園」,以紀念伊莉莎白二世的鑽禧之慶。

一些檯面上看不見的事

放眼當前一片綠色美景,很難想像僅在 6 年前,奧林匹克公園的所在地還充滿了堆積如山的垃圾和廢棄庫房。東倫敦區的這塊土地在過去的 2 百多年裡,一直是垃圾掩埋場和化學工廠,長期受到化學藥劑和重金屬等工業廢料的浸染,連附近的河流也曾經是工廠傾倒污水的排水溝。藉著申辦奧運之利,政府當局期待讓這塊千瘡百孔、傷痕纍纍的「死亡地帶」再次重生、煥發生命光彩。

早在倫敦取得 2012 年奧運舉辦權之初,數十名專精於生態、土壤與環境研究的科學家們便已重新評估、分析過這片土地。他們發現土壤中不僅含有汽油、焦油、重金屬類,還滲進了砷、鉛、氰化物等劇毒物,以及少數的放射性物質。於是,在拆遷地面上殘破的建築以後,80%的土壤都被挖掘起來「清洗」一番,過濾掉土中經年累積的有毒物質。

此外,在古老的舊倉庫被拆除後,英國環境局在附近的地下水中發現了可怕的有毒物──氯乙烯。為了清淨地下水源,這些污水全都被抽進一個污水處理站過濾,並建起了一道切斷污水去路的牢固防水牆。利用微生物生態制衡的方法也派上用場,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可以吃掉水中所含腐蝕性強鹼氨的特殊細菌,將這些菌種灌到地下水中,達到自然無害的淨化水源之效。附近里河(The River Lea)的河水也接受了徹底的整頓,過去隨處可見的廢棄輪胎及漂浮垃圾消失,魚和水鳥也重新出現。

據報導,英國財政部為此次奧運會的籌建工作投入了約 93.25 億英鎊,而其中的 75%都用於倫敦東區的改造和振興計畫,重整市容的「意圖」相當明顯。然而這是一個裡子和面子全都換新的浩大工程,絕非打腫臉充胖子,只顧表面。

奧運成為重生的契機

原本破舊不堪的東倫敦已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新地標,而奧林匹克公園也被打造成一座綠色環保與永續生態的環保公園,園區內有許多建築物都是使用環保材質和金屬支架所搭建,除了原有的里河流經之外,另外還開鑿出許多條小運河,整體環境整頓得乾淨、寬敞,且看得見重新返回棲息的野生動物。園內的溼地更有超過 30 萬種植物生長,這是一座事先就被定位為永續發展的巨大自然生態公園,和從前的奧林匹克運動公園大不相同。

是的,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城市的遠見。奧運所帶來的珍貴遺產,其實不在於建築物,而是城市本身,倫敦人藉著主辦奧運的機會,打造了一座風景優美的天然公園、整治了一度受到嚴重污染的里河,這一塊以往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東倫敦地區,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觀光遊憩的勝地,一座會持續呼吸生長的奧林匹克公園,或許才是此次奧運的最大遺產。

編輯/洪佩君

羅德‧謝爾德
生於澳洲, 1981 年前往英國,加入 LOBB 團隊,並於 1993 年成為該公司總裁;之後在 1998 年與 HOK 建築事務所合併擴充,2009 年更名為 Populous,成為當今全球體育建築設計的領導企業。自 1990 年代起領導英國與澳洲兩地的團隊設計運動、休閒及娛樂用之建築,曾設計包含雪梨奧運在內的多座奧運場館。

延伸閱讀
倫敦奧運首席建築師 Rod Sheard,專心為一種建築付出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