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建築界畢卡索」美譽的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12 月 5 日病逝於家鄉里約熱內盧,享壽 104 歲,令人感傷的是,距離他 105 歲的生日僅差 10 天。
 
在全世界各角落留下 600 多個建築作品的尼邁耶,直到今年年初都還在創作。他曾經和法國現代建築派大師柯比意等多位設計師共同創作「聯合國總部大樓」(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而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許多重要公共建築,包括總統府、國會大廈、巴西利亞大教堂……,也都出自他手。尼邁耶更曾獲得不少國際性建築大獎,像是 1988 年時,他和美國建築師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共享擁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普立茲克建築獎」;1998 年,獲頒堪稱世界建築界最高榮譽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Gold Medal ),而這也是拉丁美洲建築師首次獲此殊榮。
 
就藉由 MOT/TIMES 對奧斯卡‧尼邁耶生前經典作品整理,共同緬懷這位對拉丁美洲現代建築運動影響至深的大師。
「如果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路徑,那麼曲線才真是無止盡的追尋。」
——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1907 – 2012)
 
 
擁有德裔血統的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在 1907 年 12 月 15 日出生於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1934 年,尼邁耶自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畢業,由於當時他已經和一名自義大利移民的女子結婚,為了養家餬口,只好進入了建築事務所擔任製圖員的工作。但正如大多數射手座人內心「崇尚自由、熱愛一切美麗事物」的跳動因子,尼邁耶看膩了街上總是一層不變的建築設計,開始試圖跳脫傳統的設計框架,並創作出他真正心目中的建築形體。
 
流線的聖方濟教堂打破傳統教堂設計
 
後來,尼邁耶進入巴西知名建築大師科斯塔(Lúcio Costa)的事務所擔任實習生,爾後負責巴西 Minas Gerais 州首府 Belo Horizonte 市的專案「Pampulha Development」,慢慢為人所知,其中尤以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Assis)的設計,不僅讓尼邁耶名聲漸開,更在 1943 年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稱為巴西當年度的建築代表。這棟小教堂的鐘樓和入口門廊採獨立式結構,光線通過入口和祭壇上的百葉窗,可以直接照射進這幢拱狀建築,另外,波浪形的圓屋頂搭建在 T 型平面上,垂直側牆上貼上聖經故事的彩繪壁磚,讓這棟教堂莊嚴中更帶著活潑氣息。
 
奧斯卡‧尼邁耶熱愛不愛直挺挺角度與線條、熱愛流動曲線的設計,在他早期作品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Assis)即可一覽無遺。這件作品不僅打破傳統教堂設計窠臼,1943 年時更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評選為巴西當年代表建築作品。左圖為教堂正面,右圖則為背面。(Photo creits:Pedro Cavalcante、UOL Notícias )
 
和「現代派建築大師」柯比意的相知相惜
 
尼邁耶生命中有很多貴人和知己,好比說因著科斯塔的賞識,願意讓他進入事務所工作,從此開啟他建築設計長遠的旅程;後來更結識被後人稱為「現代建築旗手」的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如左圖),締下深厚情誼,兩人多次合作設計案,而巴西教育暨衛生部大樓則是這兩位建築大師友誼的最好見證之一。 
 
1937 年,巴西教育部和衛生部委託科斯塔設計該國首棟現代化建築物「教育暨衛生部大樓」(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ealth,如下二圖),當時科斯塔特地邀請柯比意擔任顧問,尼邁耶則是設計組組長。為了展現出巴西現代化與文化新形象,特別選在里約熱內盧市中心築起高樓,富含大量曲線設計,外牆更採用扇貝和海馬圖案的牆磚裝飾;1943 年,這棟大樓完工後,沒想到,這種專屬於尼邁耶的建築風格竟在巴西成為主流,不僅是世界第一座由政府出資建造的摩天大樓,更成為里約熱內盧的地標之一。
 
1952 年,尼邁耶和柯比意與另外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共同受邀為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設計,而尼邁耶和柯比意的構思,更深深影響了這棟世界上最早採用玻璃帷幕高樓的誕生。

由巴西政府出資的國內首座摩天大廈「教育暨衛生部大樓」是尼邁耶和法國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的重要合作里程碑,不僅成為里約熱內盧重要標的,一樓穿堂貼上充滿當地熱情文化元素的彩繪牆磚,更被喻為「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建築」濫觴。
 
巴西利亞市公共建築的重要推手
 
巴西總統 Juscelino Kubitschek 為了開發內地,1956 年變決定遷都至巴西利亞(Brasilia),並任命尼邁耶為建築部長兼任主建築師,和主城市規劃師科斯塔攜手合作。以巴西利亞市內的三權廣場(Praça DOS TRES Poderes)為出發點,放眼望去,大多數的重大公共建築皆出自尼邁耶之手,包括總統官邸「晨曦宮」(Palácio da Alvorada,如右圖,Photograph by Thum Fel)、國會大廈(Congresso Nacional)、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er)、司法院(Palácio da Justiça)、巴西利亞大教堂(Catedral de Brasília)等等,陸續在 1957 年到 1970 年前後動土完工。這些建築群大都建於水池之上,最大特色就是以白色為基調,四周立柱均為幾何三角板形,並且大量採用尼邁耶喜愛的「自由曲線」,可謂獨樹一格。
 
其中,幾個重要的設計,像是 1958 年揭牌的國會大廈由扁平的國會大樓與高聳的秘書辦公室所組成(見下方右圖),皆為簡單幾何形體,而且沒有凹凸立面或裝飾物件,看似平淡無奇,但尼邁耶卻利用幾何建築的排列組合,讓這座國會大廈活潑起來,宛如古代美洲的祭祀神壇。僅僅 3 層的國會大樓長約 240 公尺、寬約 80 公尺,有趣的是在一望無際的屋頂上有 2 個貌似「炒菜鍋」的建築體,「鍋蓋」朝上的是眾議院,期許能博採眾議,另一端「鍋蓋」倒扣的則是參議院,象徵議題雖然多為國家機密,但仍會廣納民意。而中間樓面豎立的的27 層高樓又分成 2 面矩形板片,彼此之間留下一線天,陽光從中透射煞是動人好看。
 
和國會大樓設計看似差異極大的則是 1962 年完工的司法院(見下方左圖)。外表看來中規中矩,像是一個盒子被一片柱廊包圍的矩形建築,其實也是內藏玄機。除了有寬大的迴廊能阻擋陽光直射玻璃板組成內部主體外,在主要立面上更使用高強度混凝土塑造而成的弧形版,以製造新形態的水景元素,再加上外圍的花草植栽,令人肅然起敬的司法院外頓時成為生氣蓬勃的小型噴水園池。

 
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外觀有如大皇冠的巴西利亞大教堂(見下圖)。歐洲大多數中古世紀建好的教堂,外牆多以各式浮雕裝潢,哥德式風格的彩色窗玻卻反而讓室內變得陰暗神祕,但巴西利亞大教堂不管是在建築外觀或室內設計都一反常態。首先,教堂沒有高聳入雲的塔尖,只有以 16 根拋物線狀的柱子在外圍支撐起教堂的穹頂,而支柱之間則運用大面積的彩色玻璃拼接,遠遠望去,既像羅馬教皇的皇冠,又好似耶穌受難所戴的荊冠。通過地下的甬道,映入眼簾的則是穹頂下懸在空中的天使雕像,白天,陽光穿透彩色玻璃窗照射進來,仰頭一看,就如同天使從雲端降臨俯視,加上光線明亮、空間寬敞,完美地將古典與現代風格結合。


 
「大自然」與「人體曲線」影響設計觀
 
尼邁耶曾經在 1988 年出版的回憶錄《時間曲線》(The Curves of Time: Oscar Niemeyer Memoirs)中說到:「直角以及筆直、硬繃繃和毫無彈性的線條都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只有自由和性感的曲線才吸引我。我們可以從山巒、海浪和我們喜愛的女性胴體上,發現這些曲線。」而這些話也印證在他的建築設計中。
 
從他 80 年來的創作、600多個遍布全球的現代主義建築裡,我們深刻感受到其造型輕快跳躍、自由不受拘束的愉悅,和巴西熱帶氣候給人的熱情奔放一樣;即使是鋼筋混凝土這類予人沉重的硬材質,在他的筆下,都變成一件件柔軟溫和的作品。除此之外,尼邁耶的建築設計更以獨樹一格的曲線運用著稱,外觀形體獨特、富有新意,內部空間也要求和諧與一致性。伊拉克裔知名女性建築師 Zaha Hadid 就曾表示:「尼邁耶對我有極度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不但啟發了我、也鼓勵我去追尋自己風格,追求不同尺度的流動性。」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同樣可以看到 Zaha Hadid 的設計也多以不規則流動線體為主。
 
1996 年,當時以高齡 89 歲的尼邁耶完成的「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Nitero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如右圖與下圖),也是一件創意與曲線奔放的作品。這棟建築坐落在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的懸崖巨石上,藍色大海就像餐盤般,托住了外型有如白色茶碗的美術館(尼邁耶自己認為像是盛開的花朵,但也有人覺得比較像大型飛碟)。整棟建築主體共 3 層樓,高約 16 公尺,圓形屋頂直徑則達 50 公尺,卻僅以一根柱子支撐著,而美術館上下兩方各有觀景廊,通過它們分別可以看到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休格洛夫山(Sugarloaf Mountain)。雖然,有不少人批評,美術館本身搶走了館內陳列品太多風頭,但這件和早期常常合作的結構大師 Bruno Contarini 一起完成的作品,仍被視為尼邁耶建築生涯中最佳的設計。

這棟座落於巴西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的懸崖巨石上的「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Nitero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是高齡 89 歲的尼邁耶於 1996 年完成的,被外界評為是他設計生涯中的最佳作品之一。
 
去年,在尼邁耶 103 歲生日當天,位於西班牙西北部港市阿維萊斯(Aviles)的「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Internacional Oscar Niemeyer,見左圖及下圖)正式落成,這對尼邁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他生前最後作品之一,更完成了他對社會關懷的心願。因為早期曾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與滿腔熱情巴西共產黨黨員的尼邁耶,在 1960 年代因為巴西軍政府的迫害,流亡歐洲近 30 年,但他卻不曾因此心生退卻之意,骨子裡那深具左派政治色彩的人格特質,讓他在設計上總是帶著暖意和人性。而尼邁耶認為,這座國際文化中心是他在歐洲最重要的作品,「因為這是一個獻給全人類的廣場,更是教育、文化、和平的象徵」。


 
在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裡面,人們可以進行電影、餐飲、展覽、舞蹈、音樂等諸多藝文活動,更重要的是,阿維萊斯當局因著它的落成,持續進行都市更新,除了努力紓解港口交通、增加娛樂和體育場所外,更將文化中心周邊區域更名為「創新之島」(La Isla de la innovacion)。這一連串被世人稱為「尼邁耶效應」的改變,或許是日前與世長辭的大師備感欣慰的。

「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電視紀錄片 Part 1

「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電視紀錄片 Part 2

編輯撰文/黃伊筠

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重要建築作品
● 教育暨衛生部大樓,里約熱內盧,1937 – 1943(與柯比意、科斯塔、Jorge Machado Moreira 和 Afonso     Eduardo Reidy 等設計師合作)
● 世界博覽會巴西館,紐約,1939
● 聖方濟教堂,巴西 Belo Horizonte 市,1943
● 聯合國總部大樓(United Nations Building),紐約,1947 – 1952
● Ibirapuera 獨立公園,聖保羅,1950
● 巴西利亞市三權廣場四周的建築群,包括總統府、總統官邸、議會大廈、國家劇院、巴西利亞大學、外交部大廈 、司法   部大廈、國防部大廈、巴西利亞國際機場等,巴西利亞,1957 – 1964
● Edificio Copan 摩天大樓,聖保羅,1966
● 法國共產黨總部大樓,巴黎,1967
● 巴西利亞大教堂,巴西利亞,1970
● 森巴嘉年華遊行舞台,里約熱內盧,1983
● 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里約熱內盧,1996
● 奧斯卡‧尼邁耶博物館,巴西 Curitiba 市,2002
● 大眾劇院,里約熱內盧,2007
● 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西班牙阿維萊斯市,2011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