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的面貌是什麼?在當今這個文明與野蠻可以共存的世界裡,怪獸的面貌真是讓人愈來愈看不清,本屆台北雙年展以「怪獸性美學」為探討主題,規模堪稱歷年來最大,看完一層展場大概就要花去觀眾一天的時間。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這次邀請了多位藝術家以開放角度來探討惡的本質,也透過這些作品重新審視現代主義及現代性歷史的諸多問題,其中有許多作品都展現了「怪獸性」導致的悲慘結果,內容值得觀者深思。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很有挑戰性。首先,在有限的觀看時間當中,視覺徹底被大量、目不暇給的文件、攝影、錄像等眾多媒材填滿,並且展出場地不僅止於北美館,更延伸至士林捷運站附近的士林紙廠 1918,因此如果想要一氣呵成看完,可謂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次,今年的雙年展導覽手札,令人回憶起聯考前人手一本的各科重點大綱厚實小冊,在北美館內,彷彿所有觀者都成了試場鐘聲響前的緊張考生,埋頭踱步翻閱,按圖索驥仔細咀嚼各樣作品的創作概念,直接面對原作的時間幾乎等同於閱讀展覽文字論述所需時間,我們不像是在「看」展覽,而像是在「讀」展覽。
 
暴力之於生命消殞


朴慶根   一個和平城市的邀請  高畫質錄像、彩色、聲音  2005
 
位於北美館 1 樓的「歷史與怪獸博物館」,由主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和藝術家洪子健共同策劃,此博物館的核心主旨是最可怕的怪物在於國家政府以理性秩序、美好願景為名義,行迫害之實,此微型博物館以洪子健〈原諒〉─各國政府公開場合致歉影片為開場,如加拿大政府因強制境內的原住民學童住校,而引發原住民學童遭霸凌的事件,還有馬英九總統為八八風災率領官員們鞠躬道歉 7 秒的歷史畫面,當這些世界各國政府道歉的影像集合在一起播放時,突顯出的不是誠意,而是有國家權力撐腰的各類恐怖決策或行動。
 
緊接著展覽詰問國家形成所需付出的代價,展牆上的標語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國家渴望為國捐軀者的成功」(A nation that desires martyrdom succeeds)。martydom 一字原指宗教中的殉道者,在許多西方教堂裡我們都可以看到以聖人殉道做為主題的壁畫群,他們以死明心中信念之堅實,也進一步凝聚信徒信仰;而為國捐軀的烈士則為國家所虛構的神話而死,國家需要他們拋灑熱血來鞏固其合法存在。藝術家巴文德‧貝弗爾(Bavand Behpoor)與平面設計師瑞札‧亞伯丁尼(Reza Abedini)共同創作的《烈士博物館》便呈現了那些戰爭下動人血淚的私密故事:戰場上殘酷的生離死別、母親面對兒子為國捐軀的煎熬,這些故事都赤裸裸地反應出為國捐軀行為的暴力荒謬本質。

 
高重黎《人肉滋味》藉由藝術家父親後腦勺的一顆子彈為說書者,講述從徐蚌會戰共產黨戰勝國民黨開始,國民黨退守台灣後,開始了所謂去中國化與正統性的建立,藉由現代化的政治宣傳來建構新的民族與國家意識。
  
同樣位於 1 樓展區內《人肉的滋味》及《逆旅的三段航程》兩件作品都是藝術家高重黎以父親為主角,透過父親的生命經歷反映了 20 世紀中國歷史的進程。《人肉的滋味》作品中,高重黎述說著在徐蚌會戰時射入父親腦中的那顆子彈,由父親的生命故事緩緩道出在革命與去殖民戰爭的大歷史敘述下,令人不禁嘆息噤語的受暴生命經驗。
 
還有與台灣歷史情境連結之作,由洪子健匯集了吳俊輝和朴慶根創作的《台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國民黨撤退來台時,屬於一個非常臨時的緊急政體,除了國家反共神話的確立外,需要生產大量的毀壞性武器做為抗禦,作品展出許多冰冷的實驗器材、部分武器和文件,引發觀者思考這段被遺忘的爭議史實。最後洪子健的作品《撫慰金》以模仿銀行的各國匯率表,比較了各國人民死亡撫卹金的額度,藉此反思生命的可貴及其價值。
 
國家無所不在的隱喻
 
張牙舞爪的可見暴力之後,可以轉向探詢那些深深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政策和城市基礎建設,生活其中的人們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建設和自身的關聯,但它就如同我們的血管,遍布全身,例如生活在大台北地區的居民,每日在這個都會區的移動路線或多或少都受到捷運地圖的控制。士林紙場的「基底無意識博物館」中展出許多黑盒子,裡面分別裝有來自國家文化資料庫、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經濟部、聯合國文獻中心等不同單位所收的相關文件,這些文件包含台灣雛妓問題、公娼合法化抗爭歷程、土地註冊測量、人口普查、投票、主權邊界、西南沿海烏腳病問題記錄等,包羅萬象,資料乍看分屬不同事件,但都指向國家對於人民所處空間的衡量、勘測、量化,而我們卻因身在此中而深不知處。


陳界仁 2012 年新作〈幸福大廈I〉,片長 82 分鐘,探討自 1984 年台灣政府宣佈將全面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之後,各種相關法案對後來出生的世代在生活上造成的影響,那些法案影響他們的工作權、居住權等基本生存權,使他們生活於不確定之中。
 
同樣位於紙廠的陳界仁《幸福大廈I》一作,與「基底無意識博物館」一同形塑出台灣做為一個國家的隱喻。影片開頭便點破「幸福大廈」最初是監獄,之後改建為工廠,到後來成為出租公寓,一語道破台灣歷史發展進程,從戒嚴到代工經濟起飛,再到後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居住大廈裡的房客是一群身分背景不同、但目前都沒有固定工作的年輕人,其個人生命史的感想表述,他們是失業者、已無親屬的年輕女子、父親因長期失業而自殺的女同志、父母離異後便離家的女性聲音藝術家、受到「派遣法」剝削的勞工、不滿學校教育輟學後從事「樂生療養院史」資料整理的女生。影片中的這些角色或是緩慢地做著反覆的行為,或是面無表情地靜默佇坐,反映的是台灣於 1984 年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後,對年輕一代造成的衝擊。
 
藝術虛構所創造的政治動能空間
 
本屆雙年展以「想像的死而復生」為主題,想像、虛構做為一組關鍵字,貫穿展覽中許多作品,對於藝術政治性的探討從今年甫結束的柏林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一路延續到台北雙年展,在「跨越博物館」中的《撒瑪納札博物館》,視覺化展示了一位 18 世紀初期在倫敦學術社交圈享有盛名的人物-喬治・撒瑪納札(George Psalmanazar),他虛構自己福爾摩沙人的身分,杜撰他於福爾摩沙的所見所聞,甚至靠著這些想像的奇幻經驗,他成了西方世界福爾摩沙學的第一把交椅,其著作《福爾摩沙的歷史與地理描述》(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1704),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歐洲發行,成為英國理解福爾摩沙的指定教學課本,他本人也到牛津教授福爾摩沙文化和語言(語言也是他所編造,甚至因為同樣的文字前後有不同的譯文,而被拆穿)。

 
喬治・撒瑪納札(George Psalmanazar) 以「改奉基督教的福爾摩沙人」的身分,在歐洲各地演講、與各方人士辯論,加油添醋地將當時的台灣,虛構為奇異野蠻的東方小島。《撤瑪納扎博物館》呈現一個幻見的福爾摩沙,此為撒瑪納札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
 
博物館中視覺化許多該書提到的情景,如福爾摩沙人吃的彩色米、嬰兒數月大就抽菸、福爾摩沙由5座島組成、每年需要獻祭 18000 名男童的心臟等,這些離譜的奇聞軼事其受歡迎的程度,都顯示出西方需要一個未開化、血腥野蠻的東方,才能確立理性、人文為基礎的文明存在。在此博物館的最後,300 多年後,同樣以一種虛構的手法,以一名台灣外省老兵飾演撒瑪納札反省自己因為個人利益傳遞錯誤東方知識,這所要消解的不是 300 年前的謊言,而是 300 年後依然存在的謊言背後的生產機制。


許家維影像裝置作品《鐵甲元帥》,內容圍繞著一個位於台灣海峽的馬祖島海岸線境外小島的歷史,透過影片重現島上廟宇供奉青蛙神明的小廟。 
 
許家維的《鐵甲元帥》,以一座孤懸於馬祖芹壁村的小島嶼為作品主題。藝術家本想尋找一個孤島做為創作場景,因緣際會發現這座小島,這座島受當地青蛙神明鐵甲元帥管轄,鐵甲元帥因為文化大革命輾轉從武夷山來到此島,原本島上有座小廟,因國民黨撤退來台時,發現此島的戰略價值,便把島上的廟拆除,建了碉堡,在多年之後碉堡荒廢,才又將島嶼的所有權歸還廟方。在這座島上,藝術家必須透過各種儀式才能得到鐵甲元帥的允肯,進行創作,甚至是整個創作的形式走向也受超自然神靈的指點帶領。
 
關於惡、歷史、世界末日之後
 
整個展覽的「龐大」特質,說明了這隻我們要談論的「獸」不是斷代產物,而是如通史般幅員廣闊,隱身在不同的文明、種族和歷史中,今年雙年展中的 6 座微型博物館,便是整個百科全書式的展覽中的提綱,除了使展出中大量的歷史檔案能被系統地檢閱、而不致於顯得散漫無章之外,也為觀者標誌出如千面女郎般擁有眾多面目的獸,它真正的所在之處;同時這次展覽使用了許多如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奇珍博物館的陳列方式,除了展現一種視覺量感,也再一次地質疑由西方科學所發展出的博物館學理論。


彼德・華金斯  戰爭遊戲  16釐米膠卷轉錄影帶、黑白、有聲
片長 46分鐘  1965

 
黑白調性的展覽空間,配合著大量的戰爭歷史紀錄資料,展示了一種末日氣氛。如果我們書寫歷史是為鑑往知來,或許可以反思歷史的功能是否依然有效?慘絕人寰的邪惡戰爭是否如同展覽展現給我們看的那般,在「【前】紀念博物館」裡,便可以發現扭轉歷史線性發展歷程的例子:彼德・華金斯(Peter Watkins)的影片《戰爭遊戲》(The War Games)是一部描述 1960 年代英國遭受核子武器攻擊的偽紀錄片,影片不斷播出潰爛的皮膚、痛哭失聲的兒童等畫面,虛構在此擬仿了現實,以防止虛構真的成為現實。
 
同時,本屆雙年展有諸多主題扣連到當下台灣所面臨的各種狀況,如反國光石化、反核四公投等環保議題,媒體壟斷、年輕人低薪化、人才外流等現象,透過展覽或許我們可以將思考拋向未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更進一步思考關於可能降臨的世界末日之後。
 

編輯/洪佩君

2012台北雙年展
展覽時間:2012.9.29~2013.1.13

延伸閱讀
-號外:台北市立美術館被現代怪獸吞噬了!
-用想像找出屬於自己的台北雙年展


【6 個微型博物館計畫】
 
歷史與怪獸博物館
將探討重點放在現代各國政府與秩序法則所立基於上的暴力,檢視先行於任何社會「現代」組織的暴力(從組織的界域向裡看,或向外看,這暴力都未曾消失),以及護衛它們的組織。
策展人:洪子健 、安森 ‧法蘭克
藝術家:瑞札‧亞伯丁尼(Reza Abedini)、巴文德‧貝弗爾(Bavand Behpoor)、洪子健、李洁、朴慶根(Kelvin Kyung Kun Park)、埃爾‧魏茲曼(Eyal Weizman)、保羅‧塔巴瑞斯(Paulo Tavares)、史提芬‧克萊默(Steffen Krämer)、吳俊輝、吳耀中、侯俊明,以及其它匿名提供者。
 
韻律博物館
韻律博物館的藝術家們認為身體是歷史的產出、發生地與表現舞台,簡而言之,身體是歷史的媒介,他們透過節奏、音律或是身體的律動等不同方式去探索身體做為承載歷史的個體。
策展人: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
藝術家:艾瑞克‧貝特倫(Erick Beltrán)、法蘭西斯柯‧卡馬丘 (Francisco Camacho)、漢娜‧達波文(Hanne Darboven)、璜‧道尼(Juan Downey)、西蒙娜‧佛堤(Simone Forti)、法蘭克‧吉爾柏瑞(Frank B. Gilbreth)、勞倫斯‧阿布‧漢丹(Lawrence Abu Hamdan)、錢娜‧赫維茲(Channa Horwitz)、肯‧亞克伯斯(Ken Jacobs)、卡塔琪娜‧蔻布蘿(Katarzyna Kobro)、交工樂隊、林壽宇、尚‧潘勒維(Jean Painlevé)、傑哈德‧盧姆(Gerhard Rühm)、多默‧沙維切–吉肯(Tomo Savic-Gecan)、雅沙司‧薛帝(Yashas Shetty)等人 。
 
【前】紀念博物館
探究紀念館是否可以在災難發生之前,在事件將發生之地以避免事件發生為目的,先行建好紀念館?若人們可以跳脫線性時間,也許能有機會在戰爭或災難發生前做些改變。
策展人:艾瑞克‧波特萊爾(Eric Baudelaire)
藝術家:羅伯特‧費里歐(Robert Filliou)、杰伊曼塔斯‧納可維希斯(Deimantas Narkevičius)、彼得‧華金斯(Peter Watkins) 
 
葫蘆博物館
葫蘆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數萬年來在非洲、歐亞大陸、美洲、太平洋諸島都見生長,可用來盛裝水酒當器皿,也是天然的樂器,在許多繪畫、文學、攝影裡均有紀錄,博物館呈現了葫蘆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港千尋(Chihiro Minato)
藝術家:陳思婷、張婷雅、原田大三郎(Daizaburo Harada)、徐暋盛、龔一舫、高橋士郎(Shiro Takahashi) 

基底無意識博物館
透過衡量、勘測、量化、評量等形式來對統治、指揮等當代政治體制和至高權威提出質疑。
策展人:約翰‧帕爾曼西諾(John Palmesino)和安–蘇菲‧瑢絲克(Ann-Sofi Rönnskog)/領土仲介所(Territorial Agency)、安森‧法蘭克,以及陳奕任和大衛‧赫爾史卓姆(David Hellström)。
攝影書:亞明‧林克(Armin Linke)
合作:阮慶岳

跨越博物館
邊界視為身分及異它性不斷交換的模擬區,在這裡想像與虛擬具有無上的力量,怪獸是由模擬及形態的力量所化身而成的形象,〈跨越博物館〉包含 2 個部分,一個部分呈現出一連串「關係圖表」或「邊界圖誌」,這些是為了表現出其建構的原則,以不同分類整理出來的小故事和地圖;第二部分聚焦在喬治‧撒瑪納扎(George Psalmanazar)的具體案例。
策展人:安森‧法蘭克、林宏璋 
藝術家:弗蘭妮‧侯柏格(Virlani Hallberg)、林燕、林宏璋、蔡志賢等人。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