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當代綠建築的發展有目共睹,不管是在陸地、或在水面上,荷蘭人從興建人工島、與海爭地,逐漸走向順應自然的共處模式,繼屋的設計(上)後,本月「從生活嘮叨荷蘭設計」專欄要繼續帶大家來看荷蘭人怎麼住?住水上建築在海上漂浮、或是利用廢料打造房屋,還是利用太陽能為房屋供電,要環保、也要住得好的荷蘭人有許多居住空間的創意構思,一塊來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荷蘭因處於低窪地區,成了世界上最會填海造地的國家,他們不斷在人造、自然間推敲琢磨,學習如何尊重自然環境、與水共處。
 
也因為政府、產業、人民皆意識到節能減碳是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課題,共同追求住宅建築零耗能的烏托邦,因此興建綠色建築早在荷蘭行之多年,透過「保溫隔熱」、「高效能鍋爐」、「冷暖分散和熱電聯產」、「通風」、「太陽能和其他新能源」、「照明」、 「建築材料」、「空氣調節系統」等八大專業技術的研發,新建、改造住宅無一不融合永續設計的概念,從地上到水上、從社區到 Villa,家家戶戶都有節能減碳的特殊巧思。


因為是低地國家,先天環境使荷蘭人的生活無可避免地和水息息相關,也早就發展出一套與水共生的生活模式。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案例。
 
位在鹿特丹的 Schiebroek - Zuid 戰後社會住宅區,因過度老舊、不符使用必須全面重建,所以請來擅長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 Except 團隊進行更新規劃(下圖為 Except 的計畫預想圖),應用新能源解決方案、都市耕種法、社會和經濟專案等,將老舊建築群改造為自給自足的永續住宅社區。

 
 
這個計畫以翻修重建為主,盡可能避免拆除既有建築物,因而能同時減少社會對立和環境衝擊。
 
燃燒沼氣、安裝太陽能板、保存溫室屋頂熱能等新增設施,足以提供全社區的電、熱能使用;經營地區農業則像是「生物引擎」(Biological Engine),驅使能源提供、食物生產、教育娛樂、社交活動、當地經濟等各項計畫成長;開發水源、自行處理大部分的廢棄物,建立具新陳代謝功能的獨立循環系統;規畫市集、活動中心做為新社區交流的中心樞紐。

經過一連串軟硬體的修復整治,老舊戰後社區煥然一新,儼然成為現代永續住宅的經典。




Except 應用新能源解決方案、都市耕種法、社會和經濟專案等,將 Schiebroek - Zuid 住宅區改造為自給自足的永續住宅社區。居民可以在社區裡種植蔬菜果物,不僅增進社區內的交流互動,也能創造自足的生活圈。(Photo credit:Except)

在荷蘭,政府大規模都更計畫如此尊重自然環境,當然個人興建的私宅也不遑多讓。


 
於 Enschede 所設計建造的 Villa Welploo,60%外部建材和 90%內部建材都是在半徑 9 英里(大約 16.668 公里)範圍內找到的回收材,例如:建築鋼架取自於廢棄紡織工廠;外觀木材則是解構工業電纜捲筒而來;室內櫥櫃應用廣告招牌製成;連照明設備都是壞掉的雨傘所改裝。

透過建築師細膩的心思,盡可能保存材質原始風貌;採取現代極簡風格,營造大量留白和內建格局的開放式空間;與後院銜接的整片落地玻璃拉門設計,更在視覺上有著無限的延伸感,巧妙融合內外空間。不但化腐朽為神奇,且完全符合現代綠建築的標準。

 
 
Villa Welploo 內藏有許多玄機,像是外觀的木料材質來自於工業電纜的捲筒,這些木條被重新拼組成外牆裝飾,而廚房內的櫥櫃則是用廣告招牌製成。
 
看完陸上追求永續發展的住宅社區,以及利用廢材所搭建的私有住宅後,緊接著,來看看荷蘭人如何與海共存、在水面上蓋建築吧,請點閱「【從生活嘮叨荷蘭設計】蓋新屋、改舊房,創造居住好品質(下)」

編輯/洪佩君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