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世界博覽會(World EXPO)即將於明年 5 月登場,就在我們帶領讀者先行一窺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阿聯館設計後,相信已有不少讀者,殷切地想認識更多各大國家館的造型與概念設計了!而在目前各國展館的設計圖陸續曝光中的同時,今天就要帶大家搶先來欣賞的,可是於 2010 上海世博佔盡不少版面的中國館設計。

中國館本屆在米蘭世博塑造的「稻田展館」形象,還未動工竟先成功獲得中國當地民眾的多數正面評價!令人不禁好奇這座展館到底藏有多少細節等待觀眾掀起話題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耕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一大代表。就在米蘭世博的主題:「滋養地球,生命能源」貫穿下,中國要獻上的展館,希望能引領觀眾走進生動繽紛的奇幻農耕世界。
 
由紐約 Link-Arc 工作室,與中國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合作設計的中國館,將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The Land of Hope)之名,緊扣「天、地、人」三者概念所設計。雖然是佔地近 1400 坪、僅次於德國館的第二大展館,卻不以亮眼的外型取勝,而是著重在突顯並連結大眾所熟知的中國意象與文化。

在米蘭世博所有國家館中面積僅次於德國館,中國館雖有著特殊外表,但不全然走注目路線,反將以回溯農業文明的成果,表達農業的不斷進步及對民生的重要性。

好比展館的屋頂,就是以中國常見的抬樑式建築為基底;波浪的造型,則使中國南北迥異的山岳與城市天際線巧妙做結合。此外,整座建築採用木、竹、玻璃等可回收再利用的建材,除了皆為中國建築中常用之材料,也依循歷來世博積極傳達的理念訴求。

傳統的木構建築,影響中國文化甚遠,所以中國館的屋頂採用抬樑工法,上層再覆蓋金屬網狀結構並使用竹板引申瓦片蓋頂傳統,以利阻隔強烈陽光照射,卻保留一定透光性且具有通風效果,不但表現東方令人稱奇的技藝文明,也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象徵。(Photo credit:Studio Link-Arc)

波浪般的外型,其實是結合中國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天際線所設計,使展館從兩端看起都能有不同的樣貌呈現。(Photo credit:Studio Link-Arc)

展館必看的重頭戲,在於觀眾可直接體驗的互動設計。不僅以噴霧和柔光等裝置,塑造出中國 24 節氣的氣候環境;場館周圍有擬造遼闊的稻麥田景,館內則有仿麥稈搭載的 LED 技術展示區,能構成一幅幅生動搖曳的金黃田野圖。

而其它空間也透過多道投影與成像方式,展示水稻種植、養蠶抽絲、以及中國育成的「超級水稻」(雜交水稻)等農耕文明成果,如同描繪著一道又一道聲光效果十足的農業故事,呈現「天時、地利、人和」下的自然和諧與永續發展。


展館的的人造田景,將使遊客彷彿身歷其境在稻田當中,而中國館就是那大大的農舍,室內還是個展現豐碩農產與技術的交流地。(Photo credit:Studio Link-Arc)

館內的特殊裝置──「麥浪展區」,將以 LED 麥稈成像,生動呈現多道中國各省份的農業故事。(Photo credit:Studio Link-Arc)

身處於科技發達的數位時代,不論哪個國家,最終仍須倚靠最原始的農業根本。不過,能在世博期間一次認識不同風情的傳承與現代化,是否也激起讀者們對各國文明發展的豐富過程裡深覺驚奇與奧妙呢?
 
接下來,MOT/TIMES 還會繼續深入介紹更多富有特色的世博國家館給大家哦!期待一同挖掘展館奧祕的讀者們可千萬別錯過!

編輯撰文/黃心筠

2015 米蘭世界博覽會

▌延伸閱讀
 -
2015 米蘭世博再掀建築大戰,諾曼福斯特帶你走進阿聯館的中東「絲路」

▌關於「超級水稻」
泛指產量與米質超越以往品種的雜交水稻,在中國有「雜交水稻之父」稱號的農業研究家袁隆平,研發比一般品種高出 2 倍以上產量的「超級水稻」品種,也是世界上單位產量最高的雜交水稻,為中國多數地區糧食不足的問題實踐生產成效,其技術也推廣至全球 20 多個國家。而袁隆平也獲得了 2014 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