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普藝術家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由於在 Christie 拍賣會刷新個人售出金額紀錄,抄襲或原創的爭議再度被討論,但根植於作品的美感和力道,是以欣賞角度出發時,不變的評論基礎,藝術的啟發依舊來自於個人的審美觀念使然。

2010年11月,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Roy Lichtenstein 1964年創作的名畫 “Ohhh… Alright…”,在紐約的 Christie 拍賣現場賣出了天價4260萬美元,這個價碼不僅刷新了 Lichtenstein 作品在2005年賣得1600萬美元的紀錄,也在同一場拍賣會上,賣贏了同為普普藝術大師的 Andy Warhol 作品。

然而在此同時,有關 Lichtenstein 的作品到底是抄襲還是原創的爭議,又再度浮上檯面,因為經過分析專家細心比對,Lichtenstein 的漫畫作品其中有上百幅都是來自當時流行的漫畫作品,近幾年來致力於「解構」Lichtenstein 的美術老師 David Barsalou,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更是鉅細靡遺列出 Lichtenstein 多幅作品的原作。這幅現在賣到天價的 “Ohhh… Alright…” 也是翻畫於當年流行的漫畫。擁護 Lichtenstein 的人士自然宣稱他的作品只是挪用當代漫畫的創意,但是在色彩及結構上有絕對的 Lichtenstein 個人風格,而想「解構」 Lichtenstein 神話的人士卻認為,就現代的著作權法來看,將近90% 相似度的 Lichtenstein 作品,如果不是抄襲,也只是某種「衍生性」藝術作品,並非原創,也並非任何了不得的藝術功力。

普普藝術從 Andy Warhol 以降,標榜用另類觀點看待所謂的高藝術 (High Arts),將商業主題及商品、卡漫人物或上不了檯面的商業畫風,以「戲謔」的手法運用到他們的作品上,因此諸如 Andy Warhol 知名的 Marilyn Monroe 或可樂、罐頭畫作,都曾經引發「到底是不是藝術」的爭議,有趣的是,這爭議其實某種程度也已經達到了普普藝術想要表達的重點,也就是藝術的定義是否只能單一?所謂藝術作品是否只能高高在上,抽象脫離?很顯然,60年代崛起的普普藝術成功了,世界知名畫廊及藝評家欣然買單他們所代表的「另類」,原本質疑主流藝術的非主流玩世不恭卻成了新的主流,成了新的高藝術,這當然也激起下一波非主流藝術精神對它的挑戰。

從日常商品中獲取靈感的 Andy Warhol 作品,在圖像安排上或許有其捉住目光的原創性,Lichtenstein 的作品與原作的相似度卻是無庸置疑,但是撇開著作權法的問題不談,或許應該要思索的是如果相似度高達90%,是什麼讓 Lichtenstein 的作品浮上檯面並歷久彌新?從眾多格漫畫中慧眼取出獨特的那一格,需要創意;把作品從小格漫畫放大到畫布上,並賦予它某種深厚度,這需要創意;Lichtenstein 改變了畫作的顏色,這也需要創意;把這麼多來自不同作者的漫畫格集於一身,變成堪稱一貫的 Lichtenstein 風格,這也是創意。因此或許不只什麼是「藝術」很難界定,對於「創意」的定義應該也要有無限的可能。

把現代的著作權觀念拿來審查60年代的社會,當然許多所謂想法的「挪用」及「強化」並不見得處理得當,但不能強求的是普普藝術家及其作品就是這個時代下的產物,用著作權法來審判他們,不僅意義不大,也似乎沒有抓到重點。 要解構普普藝術的神話,需要的是另一波藝術精神來取代它,而不只是非關「藝術」的比較。還原被 Lichtenstein 挪用的畫作,給了現代欣賞藝術的藝評家及民眾「知」的權力,或許也給了這些原畫家跨時代的公道。這個真相賦予另一個看待普普藝術的角度,但畫作本身所帶來的力道及美感,在真相之外之內之上之下,仍然會依舊存在。

▌Roy Lichtenstein
是美國著名的普普藝術家,作品以連環漫畫的圖像為主,在新藝術運動中佔有重要角色。

Roy Lichtenstein Foundatio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