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建築這件事,不也就是播下「未來的種子」嗎?──藤本壯介
 
藤本壯介的「未來的未來」建築展,展出後於日本建築圈掀起不少討論,繼上週 MOT/TIMES 的日本特派員帶來直擊報導後,我們更邀請到國內長期研究藤本壯介,且提出「自然系」建築概念的建築學者謝宗哲,經前後造訪多次 Gallery MA 建築展後,感性且深入地剖析此展。
 
走入展場中,觀眾可見揉成一團的紙,或是幾顆海綿組成的「類模型」,它們可以被稱為「建築」嗎?藤本壯介這樣問著,也帶領觀眾一同探索建築究竟為何。相信不少看完此展的觀眾,或許有著滿腦子的疑問,但透過謝宗哲的這篇文章,或許能讓讀者更了解,藤本壯介如何挑戰既有限制,進而創造新的空間想像,做出充滿未來性與無限可能的新世代建築。
我為什麼無論如何都要飛到東京親眼看藤本壯介的建築展?為什麼要在「後台灣塔」時代的現下談藤本壯介?藤本建築的過人之處究竟何在?這恐怕得由讀者親身體驗過藤本壯介的建築之後,才能夠瞭解在我內心中的這份激昂與鼓動吧!
 
相較於今年 2 月在東京「Gallery 間」看過丹下健三那場無比安靜的建築展,我於 5 月再次造訪並參觀藤本壯介的「未來的未來」建築展。

一走進展場,我就被整個空間的建築模型數量給震懾,那副展覽風景也許形容為被建築模型占領、猶如建築叢林般的景象也不為過吧。熱鬧,卻不致喧囂;繽紛,卻不致雜亂。

相較於另一位同樣日漸君臨全球建築之天下的丹麥籍年輕建築巨匠 Bjarke Ingels,以及他在創作主軸上所揭櫫的「Big/大」;藤本壯介則以「Many/多」作為表現建築思維的操作方法或許在「未來的未來」展覽策略上,藤本也採取了類似的手法來處理吧。 

 
「未來的未來」建築展,網羅藤本壯介代表性的建築作品,與約100 件的建築模型,除了介紹各作品的概念與創作過程,也帶出他對於建築未來發展的省思與想像。(Photo credit:Nacasa & Partners Inc.)
 
於是,我的觀察是這樣的:如果說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中,由 Thomas Heatherwick 所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以集合的方式,呈現他為地球保留下了各種植物永續生長的想望;那麼藤本壯介則是把建築模型作為觸發未來的種子,以離散而奔放的方式,將它們播撒在整個展覽的場域上,彷彿隨著展台立架從地表中茁壯而生,果敢地表現出人與空間及建築的關係,以及可能被構築出來的狀態。
 
因此,藤本壯介以〈作為未來之種子的建築〉為題,針對「未來的未來」展覽撰寫以下文字敘述。
 
創作建築這件事,不也就是播下「未來的種子」嗎?
 
我們所設計的建築,都是側耳傾聽基地的條件與業主的希望、地域社會的文化歷史及其背景,在與各種要素對話當中得到靈感,所製作出來的現實場所這些東西。那或許也能把這稱作將現實社會潛在之可能性給形體化的作業。然後,若把可能性具體顯現化的結果叫做未來的話,那麼成為其契機的這些小建築提案,就會是「未來的種子」。
 
那和預想未來是不一樣的。此外,也和決定未來不同,並非被完成的未來圖,而更應該稱其為未來的無數片斷、將可能性及預感的「種子」加以播種的意思。
 
在大學時代,柯比意(Le Corbusier)與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這些偉大建築家的作品,在我的建築路上賦予我喜悅與靈感。我認為那正是在邁向未來之際,從栽種的無數種子當中,小小可能性得以萌芽的某個瞬間。
 
在這個展覽裡,並不僅止於過去的代表作與現在進行中的設計案,我也想展示出朝向未來的自己,在現在進行式中的試誤狀態。
 
那或許是未曾看過的奇妙建築,以及還沒能夠完全成為建築的、尚包含了許多預感的預感般之物。然而,無論是哪個,都是從建築帶有的本質所做的提問而開始的。在未來,我們會在什麼樣的場所、什麼樣的社會,並且如何居住呢?「身體與空間」、「內部與外部」、「自然與人工」、「個體與共同體」的關係是什麼?也正是這些最原始的提問,才更得以與朝向的未來銜接。
 
向未來投擲出的種子會再創造出新的未來。我滿懷著這樣的思緒,而把展覽的主題命名為「未來的未來」。誠摯地期待能夠藉由這些開創出未來的種子,和各位一同想像各種未來的未來。


(以上原文出自 Gallery Ma 的新聞資料

     
雖然展覽現場非常擁擠,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且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模型之間,細細品味藤本壯介的設計思考、創作過程、以及建築的未來種子。(Photo credit:謝宗哲)

展覽現場湧入非常多人,3 樓的藝廊空間擺了共 68 顆模型,一個一個放置在特製的展台上,其滿溢的程度相當於將建築模型之間給填補起來的感覺。雖然室外展覽空間相對寬敞,但也有 40 幾顆模型占據,與室內展品一氣呵成。總的來說,3 樓的模型是藉由過去的主要建築案,與現在進行中的設計案,完整介紹藤本的思考與創作過程,並同時披露這些種子所預言的「建築的未來」。於是我們得以回溯藤本生產出的空間變遷,以探究他建築創作中的思路。
 
  
    
「未來的未來」展覽光是在 3 樓的藝廊空間就陳列了超過 100 顆的建築模型,包括過去的建築案以及現正進行中的設計案。(Photo credit:謝宗哲)
 
向上走到 4 樓展間,則展示了藤本目前正持續摸索的、屬於次世代建築的未來形象。現場共展出 20 個尚未完全成長為建築的概念模型(甚至連洗衣夾的集合體都出現了),而兩側牆面貼上已完成的建築滿版攝影輸出,作出鮮明的對照。我們姑且可以把此處視為藤本再次從建築的根本之處,進行反省與探究的思考性實驗,同時也表現出建築的可能性的確無處不在。


 
(Photo credit:Nacasa & Partners Inc.、謝宗哲、方瑋)
 
雖然現場真的非常擁擠,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且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模型之間的縫隙裡,藉由在模型上的片刻凝視,搭配著上頭的說明文字來完成空間體驗想像上的耽溺。某種程度,讓我體會了藤本曾經探討過的「關於人與身體及場所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某種渾沌(Chaos)當中,亦能悠然自處的、某種漂浮著屬於亞洲風情的空間況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模型上所標示的說明文字亦堪稱佳作。例如有一個概念性的模型,是一團揉過的紙,於是藤本便自嘲地問:「這是建築嗎?」(下左圖);也有一個根本就像是把海綿撥下些許碎裂的塊體,再擺上幾個小人形,並附帶文字說明:「這應該是海綿吧」(下右圖)的作品。我想藤本在探索建築過程中的幽默與詼諧態度,便是為什麼大家會這樣津津有味地、不斷在這些模型叢林中細細品味的緣故。
 

這團紙、或這幾塊海綿可以被稱為「建築」嗎?透過展品一旁的文字說明與提問,藤本壯介帶觀眾重新思索建築的本質。(Photo credit:謝宗哲、方瑋)

回頭來看這位目前有十多件國內外建築案正同時進行、並身為代表日本建築家之一的藤本壯介,他之所以從出道以來給人記憶猶新且鮮明的印象,便是從 2000 年在青森縣舉辦的「縣立美術館設計競賽」中開始嶄露頭角。

這個競圖在當年吸引了日本國內外知名建築師事務所與組織型的設計公司前來競逐首獎,共計提出多達 393 件的作品。在這之中,藤本壯介以個人名義參賽並獲得了第 2 名。即便藤本壯介的提案未能實現,但因為審查委員們的高度評價,讓他一躍成為建築界知名新秀。(右圖即為藤本壯介參加「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競賽」時的模型照片,翻攝自《Sou Fujimoto Architecture Works 1995-2015 藤本壯介建築作品集》一書,TOTO出版;謝宗哲提供。)

 
從那時後開始到接下來的 15 年間,不論私人住宅或公共建築,藤本挑戰了超過 100 項的建築案。他也在人與空間的樣貌和狀態中,以及都市之間的連結下,不斷反覆進行試誤性的實驗與操作。例如藤本壯介以 Gradation(編註:在此可做「漸層」解釋)的概念進行內外空間本質的辯證,藉由距離與層次,取代原本壁壘分明之牆的阻隔,並創造出許多令人樂於駐足的、猶如中間/過度領域般,可生活的「之間」(In-between)。好比說以下 4 件作品:
 

  
「House N」這棟住宅是藤本於學生時代末期探討空間領域本質的未來之家。此作品被三個尺寸漸次變化的殼包覆其中,最外面的那層殼包住了整體,創造了一個被包覆的半室內庭園,第二層殼則在有皮層的室外空間裡面圍出了一個有限的空間,第三個殼裡則是室內空間。而住戶的生活則建立在這個漸層的空間當中。(Photograph by Iwan Baan)


  
「Tokyo Apartment」由五個房子形狀的空間相互堆疊,不同樓層間透過室內與室外的樓梯相連接,也展現藤本壯介以豐富的生活路徑,創造一個生活在室內與城市之間的居家空間。Photograph by Iwan Baan

   
藤本壯介為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設計的圖書館,宛如進入波赫士筆下所描述的巴比倫圖書館那般,無限延伸與拓展領域。藤本壯介運用圖書館最基本的元素:書、書架和閱讀空間,打造出像是迷宮般的場域。圖書館內部依螺旋狀排列的書架與天花板幾乎同高,既是牆面也是書架,整座建築看起來像是完全由書架搭建而成。(Photo credit: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藤本壯介實現了在創業之初所提出的、與柯比意的多米諾系統(Domino System)對話的想望。他以 Primitive House 為構想,利用單位模矩創造出宛如階層地形般的「2013 蛇形藝廊戶外展覽亭」(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Photograph by Frank Kaltenbach

上述這些作品,在在都展現藤本如何以清晰的邏輯,重新質疑建築的定義,不但挑戰既有的限制,並跳脫框架,進而創造嶄新的空間。不得不說藤本將這些抽象思考加以具體呈現的過程,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也因為藤本壯介,我才終於瞭解自己一直受限於某種無以名狀的框架中,甚至覺得自己過去一直待在以建築學院派為名的「井」裡,總是被許多無謂的藉口所綑綁,或說畫地自限。

藤本曾在一場演講的問答中說道:「身為建築家,我們必須愛建築。因為愛,所以無論是業主、是預算、是法規,及任何可能遭遇的困境,你都會願意耐心解決,也因此才能發掘出可能性,能做出充滿未來性與無限可能的建築。」在他身旁的我,不禁因這席話而熱淚盈眶。

毫無疑問地,建築家藤本壯介絕對是「不斷開拓新視界、挑戰不可能,並持續創造建築傳說」的新一代建築王者。


編輯 / 黃毓瑩、張素莉

▌藤本壯介
1971 年出生於北海道。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於 2000 年設立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從 2005 年開始,連續三年贏得被視為年輕建築家邁向國際舞台之重要指標的 AR Award (Architecture Record Award),一躍成為國際矚目的建築新秀。2008 年獲 JIA 日本建築大賞與 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 個人住宅部門最優秀賞。2009 年獲《Wallpaper》雜誌設計奬,2010 年獲得 Rice Design Alliance 的年度 Spotlight 奬。曾著有《原初的な未来の建築Primitive Future》、《建築が生まれるとき》(中文版「建築誕生的時候」)、《藤本壯介読本》等書。

▌延伸閱讀
直擊東京「未來的未來」建築展,與自然系建築師藤本壯介來場未來建築的實驗想像!
【謝宗哲談建築】自然系建築之一:現象的構築──藤本壯介(上)
【謝宗哲談建築】自然系建築之一:現象的構築──藤本壯介(下)
穿透建築,藤本壯介操刀2013 蛇形藝廊夏日展館
- 真實版的「海市蜃樓」,藤本壯介為中東展望塔再玩驚人穿透感
- 拒絕「單純」的公車站,7 國建築先鋒「BUS:STOP」計畫為小鎮煥然一新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