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場登記表:9 月 23 日晚間 11:29 ,最後一位廠商離開會場,燈光關閉,2012 台灣設計師週也正式地劃下句點。」台灣設計師週的臉書上這麼寫著。

邁入第 6 年的台灣設計師週(TWDW),已於昨天圓滿落幕。從往年誠品、華山等相對較小的場地,今年的展出,首度移師台灣花博公園爭豔館擴大舉辦,近1000坪的場地,讓參展的設計師與單位,都有較完整的空間呈現各自的創意。但這樣偌大的展場,就算你體力好,全部認真逛完也至少要一天的時間,且不免看得眼花撩亂、腿痠口渴,看到最後也忘了前面。所以,MOT/TIMES 貼心地幫你在看完展後,整理出本屆的三大趨勢:「材料再發現」、「現成物的再設計」,以及「食物再體驗」,再度幫你複習幾個展出的主要重點。
了解一座城市生活樣貌最好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踏進傳統市場或餐廳感受從味蕾傳遞出來的城市滋味,第二就是去看他們的設計展。就像令人難忘的義大利餐廳裡,總有一位胖胖的、媽媽級的侍女,帶著爽朗的招呼聲端著一大盤提拉米蘇一匙匙地舀進你盤裡;而在全球朝聖之地米蘭設計周上,遍地開花的展覽帶領著設計迷們不知不覺地漫步至花園、踏進教堂、甚至圖書館,在追尋設計腳步的同時,其實我們看見的是生活。

邁入第 6 年、今年移師台北花博公園爭豔館的台灣設計師週(TWDW),大會主題定為「FLOW」(流),除了意圖展現設計師們川流不息的創意、driving power 之外,在開幕記者會上文化局長劉維公更一針見血的指出,流更是一種流派,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沒有流派可言。過去6 年以來,設計界最常談論的問題便是,究竟我們的風格為何?在西方的設計手法之下,如何展現屬於我們的(非亞洲的、非中國的)design thinking?今年的設計師週似乎給了個回應,看完偌大的展覽,你會發現為設計而設計的東西少了,更多是從生活的反思,所見所及都是日常生活裡在普通不過的素材,卻一一在設計師的手中轉化成新的生活提案,一眼可辨的手法,這是只有生活在台灣的你我才能心領神會的設計語言。


2012 台灣設計師週的主題定為「FLOW」,傳達未來的目標:Force, Link, Opportunity, Worldwide 。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為這次的展覽歸納出三大重點:材料再發現(material rethink)、現成物的再設計(ready-made)以及身為美食之都的食物再體驗(food re-experience)。
 
Trend 1: 材料再發現

今年的展場設計,就是材料再發現的最佳例子。原本作為工地施工當成圍籬用的浪板,在這裡自然化身為整座展場的區隔,不僅入口處為浪板設計,連展場末端的休息區都是以浪板為桌,整體概念強烈。同時間,許多設計師探索著擴展在地材質的可能性,不管是駱毓芬以竹子編織結合玻璃燈罩的「溫飾竹燈」、或是莊柏宣與鄭智嶸將木屑混合天然材質做成的花瓶《invisvase》、還有 PEGA D&E 用打氣方式點亮的「氣球燈」,看似熟悉的各種材質在設計師的手中重新詮釋,帶領著觀眾進入另一種材料思考的世界。


今年台灣設計師週的展區以台灣工地常見的浪板當成設計元素。(Photograph by 邱羿瑄)


圖左:50禮 PLUS 所帶來的花器,用的就是小時候家家戶戶常見的壓花玻璃。(Photo Credit: 台灣設計師週)。圖中:以竹籃為燈座、以玻璃為燈罩,設計師駱毓芬以異材質結合重新詮釋屬於台灣的燈飾設計。(Photo Credit: 台灣設計師週)。圖右:由PEGA D&E帶來的「打氣燈」,希望重新創造人和燈具之間的互動可能。(Photograph by 邱羿瑄)

Trend 2: 現成物的再設計

作為當代藝術史上第一位將「現成物」(ready-made)送進展覽現場的藝術家,杜象深知現成物所能引起的共鳴,更善用 re-design 的手法,引起觀者的或挑釁或認同。在今年的台灣設計師週的展覽中,便可見許多設計師以現成物的概念,解構並重組出各種有趣的設計。例如「向東流」展區,一盞看上去繽紛的水晶燈,竟然由古老的吹風機、燙髮夾和一支支梳子堆疊而成,這不就是我們兒時美容院的回憶?又如「設計星勢力徵選展」區的「衣架凳」,那五顏六色的衣架不就是後陽台最常出現的場景?為熟悉的物件賦予新的設計概念,同時又將過往的記憶拉進來,現成物的再設計讓設計零門檻、讓尋常物品也能再升級。
 

圖左:由自由設計師梁立新所帶來的「衣架凳」。圖中:就懸掛在「向東流」展區的入口,設計師兒時的回憶,也是屬於台灣的我們的共同記憶。圖右:在大會主題展區,由台灣設計師週的召集人廖軍豪帶來的「合皿」,以婆婆媽媽都會折的紙盒出發,設計出一盞折燈。(Photographs by 邱羿瑄)


不管是氣泡紙、水泥、還是一卡皮箱,只要加上了椅腳,誰說不能是一張椅子?(Photograph by 邱羿瑄)

Trend 3: 食物再體驗

吃,是一種活著的本能,但怎麼吃、吃什麼,就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態度。對於飲食文化極其豐富的台灣來說,美食太多,然而設計終於發現可以從美食中發現創意,帶來新的契機。今年展區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由食驗室設計團隊帶來的概念設計,當木箱化成裁縫桌,定神一看,原來義大利麵變成蝴蝶結、大福變成針插、糖果變成扭扣……還有展區「Re_Form」,將台灣盛產的水果外皮作為陶瓷悲劇的造型,光憑手感,你能辨別出是哪種水果嗎?原來美食和設計,本來就距離很近。


食驗室設計團隊的展區,讓人重新定義食物和設計之間的距離。(Photograph by 邱羿瑄)


圖左:「果。皮」陶瓷杯歡迎試摸!同時也測驗看看你對台灣水果有多熟?圖右:利用沙子的顆粒感做成胡椒鹽罐,讓使用者在第一時間就能拿對調味罐!(Photographs by 邱羿瑄)


「凸餅錢筒」是十足的台南印象,50 禮 PLUS 用意在讓設計與在地生活能夠聚焦和對話。(Photograph by 邱羿瑄)

編輯/陳書俞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