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跨領域展演的潮流裡,「一當代舞團YiLab」可謂台灣當代跨領域科技藝術表演的代表。從2005年成立以來,YiLab便嘗試從科技藝術出發,結合不同領域進行各種創作的實驗,2011年的新作《W.A.V.E.—城市微幅》備受矚目 。誠如YiLab的創作概念所言:「一個作品中沒有唯一的導演,只有看似相同卻又互相衝擊的概念;每位受邀參與的藝術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皆可獨立創作,自由提出各種觀點以深入作品命題之核心。」也是關於舞蹈美學、關於創作媒材,更根本地關於科技藝術與身體的共存與侵入。 
從近年新媒體藝術創作趨勢來看,「跨域」創作已蔚為風潮。跨領域新媒體藝術的創作這種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不必然是單一的作者,可能與藝術領域之外的工作者共同創作。台灣當代跨領域科技藝術表演的代表性團體「一當代舞團YiLab」,即是由前衛舞蹈家蘇文琪、新媒體動力裝置新銳張永達及電腦程式設計師葉廷皓等人所組成的創作團隊,結合彼此的專長,尋找出最佳的展演模式,不斷地在新媒體科技與表演跨領域藝術的氛圍中創作。從《Loop Me》(2009)、《ReMove Me》(2010) 兩件作品對新媒體影像、聲音與舞蹈表演相互融合的追尋,到2011年新作《W.A.V.E.—城市微幅》獲得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鑑計劃」的補助,一當代舞團的年輕藝術家們透過系列的科技藝術跨領域表演型態,試圖讓觀者體驗當代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樣態,並進一步思考自然與人工空間、實在 (actual) 與虛擬 (vitual)、感官與記憶的映對,以及身體在這些映對變遷之間的交互關係。
 
蟄伏於幽暗潛意識的微幅震動
 
在新作《W.A.V.E.—城市微幅》中,一當代舞團延續長期以來關切的創作命題,藉由電子聲音、電腦操控的燈光變化、蘇文琪的肢體展演及微幅震動的漫遊體驗,表現出蟄伏於幽暗潛意識中的身體及實驗劇場中的影像造型性,以觸動被黑暗懾服的觀者感知。《W.A.V.E.》以一個迷幻的聲音、一種抽象的顏色或一個姿態的體驗,來喚醒焦慮作嘔時的感覺,並透過「共感體」(synesthesia) 進行感官模式的轉譯,最終在個人的身體感之中重建體驗。
 
感知是生活世界中肉身的縐褶,每一次人們想要表達自身對生活世界的一些感知之際,便是在他的稠密之中折了一個摺子。《W.A.V.E.》正是透過空間幽靈如意識流般的緩慢爬行,進而與科技物件交織,展現出生活在都市空間中人們感知記憶的縐褶;透過舞者姿態展現出記憶,透過聲音與光影的變化發聲,實體化了虛擬的東西,隨後再反身將存在於空間隙縫中的虛擬狀態實體化。正如《W.A.V.E.》創作意念之陳述:「白天的城市盡是車水馬龍,沒有什麼特別。晚上則有各式燈光爭奇鬥豔,讓原本有稜有角的物體,成了一個個暈開的光點。」舞台上的空間性儼然成為往返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通道;而在空間從實在性轉變為虛擬性的現象過程,正猶如德勒茲論述思想中,由具象的「條紋空間」(striated space)當中逃離,轉進到一個了無方向,也無既定路徑的遊蕩路徑—「平滑空間」(smooth space)。此種游蕩式的空間,讓人如處於潛意識般地漫遊,進而對抗由特殊符號結構所組構而成的思想。
 
重要的是,充塞此一棲居空間的聲音、情感、觸感、力度與強度,無法以視覺來感知,而是須仰賴身體感中元素相互之間的觸覺或感覺 (affecting and being affected)。簡言之,在《W.A.V.E.》的展演場域中,跨領域的設計元素使得舞者的身體形象、光影,以及幽暗氛圍之間,處於共同存有的樣態,光賦予舞者現形的可能,舞者賦予光意義,隨著光點裝置的變換與光源的游移,舞者的身形逐漸現形於幽暗的舞台。更甚之,舞者如《大法師》電影內主角般地扭曲肢體動作展現出身體感知的力道,更猶如置身於游牧空間裡,沒有既定的形式,亦沒有標定特定路徑,展現出平滑空間中的流動性 (fluidity)。此外,燈的閃爍效應隱喻著城市壓境,其微幅的閃爍更暗喻著深夜漫遊的迷幻效果;電腦控制的聲響更宛如噪音表現出焦燥不安間的強烈對比。然而,這一切已不再能透過視覺在特定距離中的觀看,而是須透過觸覺 (haptique),使影像畫面的物質及力量共同表現出來。
 
數位媒體與表演藝術的跨領域結合

 
在一當代舞團的跨領域創作中,可見數位電子傳輸科技和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在場」(presence) 概念本身發生了變化,除了「具體在場」的此處外,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也增添了一種「遠程在場」(telepresence) 的影像邏輯。簡單來說,「在場」是現時呈現的確實性存在,乃形而上學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基石。「在場」並非存在,而是存在的呈現方式,而「遠程在場」則是透過電子傳輸與成像技術,將遠方的「影像」拉近到此一時空之中,打破了「在場」與「實體」的固執關連,並重新確立空間與時間、事物與人的結構關係。
 
在充滿抽象性的《W.A.V.E.》中,我們可以發現影像的物質性瀕臨死亡,符號化,或者將抽象資訊的交流轉譯成符號的過程,嘗試將一個死亡性的物質推向絕境。更甚之,其幽靈般的展演讓觀者除去對媒體物質性的重視,將之從符號理解的焦距中抽離,並推向感知存有的肉身性。如果每一個物體和事件在其物質性的存有上都是不可還原的,那麼,去感知其特殊性、觸摸其陌生感,將近程視線中非凡的舞台展演,轉化成空間中的一個元素,感受其統合性的展演,將成為超越其表面客體,深入其內涵體驗的歷程。
 
總體而言,實驗媒體表演團體是孕育新觀點的沃土,透過尋找對適合媒材的挪移應用,賦予媒體科技某些特殊用途,並進一步在綿密互動的經驗中映射出其特定的愉悅。其中,跨領域創作難能可貴又成為必然集體趨勢之因,便是讓觀者感知在展演的舞台之上,諸多物件與元素之間的相互衝突與矛盾,卻又難以取捨,並進而交織融合為一體。當代實驗劇團總是以其熱情和充溢的想法,邀請觀者跟隨他們的展演,彼此激發共構感知的作用;而數位媒體與表演藝術的跨領域結合不僅在同質異相性 (polymorphousness) 中拋開傳統的束縛,也在其沉浸式的空間場域中展現其未來的可能性。

編輯/龍傑娣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