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分別」,這是訪談開始時,楊岸引用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過的一句話,來闡述他所認為「空間是個人性格之延伸」的觀念,就如同宇宙是人格的延伸一般,空間的型態也不僅是承載生活功能的物件,更是個人生活態度、觀點的風景縮影,而此般空間思維也成為楊岸在微觀設計上的主要意念。
 
楊岸在 1990 年代即已活躍於國內的室內設計領域,當時除任教於大學室內設計科系外,並擔任國內室內設計類雜誌的編輯委員及顧問;而長年以來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的經驗,建立起楊岸對家具選擇的獨特觀點。

沒有品牌忠誠度,熱愛老件配新品

楊岸認為,所謂的「混搭」,本來即沒有特別強調的必要,因為家具配置的原則、功能、美學、舒適、實用等考量,都是影響選擇的條件,要充份了解品牌哲學、設計理念與價格的經濟性之後才選購採用,是消費者或專業設計師的本份。「混搭對我而言是很正常的結果,新舊東西、不同材質、不同品牌,都可依喜好與需要共置一處,協調而各有特色,如同在服飾上的搭配,無特定風格取向而自成一種風格」楊岸繼續說著。

因此,在楊岸的辦公室裡,可以看到強烈原生性格的木桌與現代感的座椅併置:Emeco 厚實的煙燻木炭色單椅《111 NAVY ® CHAIR》,以及傳奇義大利建築師暨工業設計師 Achille Castiglioni 設計的《Mezzadro》紅色個性單椅置放於同一隅;在位於地下一樓格局方整的修憩區,擺放著澳洲設計師 Marc Newson 所打造充滿結構張力的曲線休閒椅《Wood Chair》;而德國現代主義代表人物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設計的門把和來自非洲的門閂則一同化身成為了擺飾。

公園長凳搭配 Patricia Urquiola 為 Moroso 設計的《Bloomy》邊桌,B&B Italia的《Overscale》巨型蠟燭則和 Eames 的《Elliptical》白色桌子相襯,外加《Wooden Chair》和《Embryo Chair》這兩張 Marc Newson 的代表作,使員工放鬆時也能激發靈感。 

一樓會議室則陳列了 Emeco 的《111 NAVY® CHAIR》,由 Marc Sadler 打造作、 Foscarini 熱銷的《Twiggy》立燈,Philippe Starck 於 1988 年設計、目前已絕版的《Romantica》單椅,以及出自 Poul Kjærholm 之手、有 20 多年歷史的長桌。

除此之外,楊岸也在 20 多年前開始收藏藝術品,他認為藝術家是如同柯比意(Le Corbusier)所形容的「走鋼索的人」,即便沒有掌聲仍須不斷創作,以表達自己看待事物狀態的態度。所以,除了家具以外,在他的公司自宅中,可以看到包括梅丁衍、莊普、侯俊明、林明弘、草間彌生、荒木經惟等藝術家的作品,更加匯聚了空間美學層面的多元風景。


楊岸收集的藝術藏品範圍廣泛,畫作、雕塑、裝置等都有涉獵。左邊這幅油畫出自日本新生代藝術家池田光之手。池田光弘│untitled│ 油畫、畫布│145.4 x 227.7 cm│2009。(Photographs by 翁子恒) 

Q:您還記得收藏的第一件傢俱嗎?

A:大概是 30 年前左右,在丹佛美術館(Denver Art Museum)買到的一批美術館內用過的 Eames 老椅子,我買了 6 張,總共才 15 塊美金,後來因為回國便送給了朋友。那是我的第一組家具收藏,也是我頭一回接觸老件。
 
Q:您在選購家具上的考量為何?

A:在選配家具原則上會有主從分別,就像任何的故事,有主角、配角,好比說這個會議室的木桌比較樸拙,椅子方面我就會選亮一點、較當代一點,互相會有一種對話與戲劇的效果。
 
我的家具幾乎都是隨手自由搭配的,不一定會忠於特定品牌,譬如這張主人椅跟了我很久,大概 15 年以上,功能性很強又好看,還有那個畫架,我找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作品來放,可是又不想用掛在牆上的方式,就找了一個畫架,它是印度的老件,從拍賣市場買回的。


一樓另一區除了放置楊岸自己打造的原木組板長桌、從印度帶回的老畫架、瑞士水晶品牌 Kosta Boda 的擺飾,還有跟了他 15 年的主人椅。熱愛藝術的楊岸也擺放了台灣前衛藝術家梅丁衍的作品《太陽與星星的故事》。(Photographs by 翁子恒)
 
我認為無論住家或工作室,都會有一個氣質、氛圍,它應該是使用者或者業主在人格上的延伸。我很重視一個空間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是樣品屋也不是家具店,即使是家具店也要很生活化。以住家為例,「玄關」就很重要,因為它就是整個住家氛圍的縮影,也是迎賓與亮相的地方。
 
Q:您購買家具的來源?

A:品牌家具店、二手店、拍賣公司或是進口商不一而足,也有在旅行時因為機緣而找到的東西。
 
Q:有比較喜歡的家具風格嗎?

A:我對於家具的喜好上可以分幾種類型。

第一個是「品牌」。對於北歐、義大利、日本或法國的某些特定牌子,它們背後都傳達了對家具在生活上的態度,這是一種路線。

第二則是「設計師個人」。例如我喜歡柯比意(Le Corbusier)、Frank Gehry、George Nakashima 的設計,就會想辦法擁有他們的東西,我也很欣賞 Patricia Urquiola、法國女性設計師 Andrée Putman 以及義大利設計師 Achille Castiglioni,因此也有收藏他們的創作。

另外一種路線就是「老件」,我有蠻多經典家具是老件,好比說 Eames 的椅子,印度、東南亞老東西,或是非洲少數民族的家具,我覺得,那都是代表生活的文明或是對材料的態度,所以自然成了混搭。

對楊岸來說,「玄關」處不僅是迎賓的場域,更是整個住家氛圍的縮影,除了自家的玄關擺放喜歡的藝術收藏,以及已故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的經典作品《蝴蝶椅》。另外,在客廳可以看到老件新品混搭在一起:來自非洲的木梯,新疆出產的老地毯,1950 年代的 Eames 《LCW》單椅,Patricia Urquiola 設計的沙發,Achille Castiglioni 創作的老畫架等等。(Photo Credits:楊岸)

Q:會如何建議您的客戶選擇家具?

A:首要還是功能,再來是搭配生活的場合,以及空間主人在美學上的態度。從入口、玄關到客廳,需要什麼樣的氛圍,再去選擇適合的材料、樣式、色彩與照明,因為所有的家具都不是單品,而是整體氛圍的一部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客戶本身要喜歡,而並非我自己喜歡的,所以會經過好幾次的討論,我會提幾組方案,基本上都是混搭的,以完整的視覺跟個性的呈現為原則。

Q:有沒有遇過客戶對家具或空間較沒有概念的?

A:就跟很多人買服飾一樣,買回去發現很難配,家具搭配也是一樣,雖然大部分的人把它看得很簡單,但我希望在跟客戶互動的過程,讓大家都有所學習,了解到買家具不是買賣而已,而需要有著你對這些物件的喜愛跟情感,除了擁有之外,更要愛物、惜物。
 
Q:如果客戶在今年春夏想要變換居家環境,你有什麼建議?

A:最簡單的變法是「色彩運用」,好比說牆面的粉刷換色,或是窗簾布等大面積的換色;家具則可以更換幾件單品,也不見得按照季節走,其他像是照明或燈具、花器等等這些小項目,都是相當好的選擇。
 
Q:您的家具也會定期替換嗎?

A:會,譬如調整沙發上的抱枕,臥室的寢具、窗簾。我很重視「燈光」,因為「燈光」和「色彩」是影響氣氛很重要的兩個元素,大家只要善用這兩個元素,居家佈置上就很有發揮的空間, 隨時有幾件亮眼的小單品,即可以創造許多驚人的效果。

主臥室更是混搭藝術的極致,像是 Poltrona Frau 已停止生產的《1919》單人沙發,《紅藍椅》未上色版,Andrée Putman 為 Lailique 設計的吊燈。牆上則是侯俊明早期的油畫《工地秀》、李暉的 LED 燈裝置藝術《方舟二》。(Photo Creit:楊岸)
 
Q:今年春夏兩季,您會建議哪些色系的傢俱?

A:可以考慮的配法是黑、灰、白,再加幾個有個性與彩度的家具,例如彩度高的單椅、主人椅或搖椅,以及抱枕或燈具等單品。當然,植栽、鮮花也是選項。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選配家具就像服裝穿搭一樣,可以選擇一些價格較低的日常物件,然後花點錢投資值得收藏、傳承的單品,即使家具是物質化的東西,但在使用的時候還是要跟它建立融洽、深刻的關係。


楊岸客廳另一隅則擺放了全世界僅有 6 張、安藤忠雄手繪版 Eames 的《RAR》搖椅,以及芬蘭設計師 Eero Aarnio 因熱愛 F1 賽車所打造的《Formula》搖椅,則是7、80年代「Fantastic Plastic」運動下的產物。(Photo Credit:楊岸)
 
Q:您最近有購買或想購買的單品嗎?

A:我最近買了一個霓虹燈的鐘,它在夜間可以作為戲劇化的照明改變空間的屬性。至於比較想要收藏的,應該是法國設計師 Jean Royère(請見註 1) 的作品,我在幾年前就注意到而且非常喜歡,他作品的特色在於比例漂亮、簡潔又富個人色彩,貴氣而幽雅。
 
Q:能否談談您在藝術品收藏上的心得,會考量放置的空間嗎?

A:我的一些藝術收藏是隨著歲月跟著我來的,早年的時候市場沒有這麼好,反而有許多真誠而溫暖的收藏記憶。我大概是在 20 幾年前開始接觸藝術品,現在有了一些小成績,當初購買時未必有思考要放在哪裡,能夠放出來最好。事實上,現在累積多了,只好有一些放在倉庫,偶爾會拿出來替換欣賞。我住家裡面也有放著藝術品,所以環境比較單純,都用粉刷而已,像個畫廊,作品隨手舉目皆是。


即使在浴室,楊岸也擺放了自己喜愛的藝術收藏,還有源自西藏的地毯老件。(Photo Credit:楊岸)
 
Q:近期有哪些有趣的設計案正在進行?

A:有一個在上海外灘的店設計,基地在一棟 1865 年蓋好的大樓裡頭。這家店的設計在視覺上是偏向未來感的,可是裡面又會有古美術的收藏,藉此去突顯這個品牌看待歷史跟未來的態度。我把它定義成策展人的空間,而不僅僅是個珠寶店而已,通常我提供客戶的空間都會希望加進一種空間的場所精神,一種生命,一種抽象的價值,是多層次而不是單一的專賣店。

編輯/黃伊筠

▌楊岸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室內設計碩士,現為「今品空間計畫有限公司」主持人。除了室內設計以外,楊岸對藝術與產品設計多有涉獵,包括參與董陽孜策畫的「無中生有:書法|符號|空間」書法與藝術創作聯展,為「砌與器」建築家創意設計展打造《酒不酒》風格酒瓶,更在「第一屆格蘭利威設計獎」以《勝盃》一作贏得首獎。

註 1:

1902 年出生的法國室內設計師 Jean Royère,曾經於 50 年代時對法國、乃至於歐洲設計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相較於當時流行的德國功能主義與復古風潮,Jean Royère 不管是在家具或室內設計,卻傾向更為有機、自由的創作風格,並且注入抽象畫的思維,將每件作品都轉化為帶著抒情語調、宛如頂級時裝般的居家逸品。Jean Royère 有多件作品都被國際拍賣公司收藏,其中,他於 1947 年設計的《Ours polaire》雙人沙發(似下圖)於蘇富比拍賣會上,以 516,750 歐元拍下成交。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