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義大利設計總監 Giulio Ceppi 的指導下,台灣工藝師與設計師們共同研發出5 件結合傳統工藝和當代設計的家具,其中,由南投竹木工藝師陳茂輝和新銳設計師蔡易成攜手以漂流木製成的《三代同堂》鼓凳,讓不少人見識到木雕工藝的細膩之美,宛如俄羅斯娃娃的堆疊組合,更令不少人對這一系列東方氣息濃厚的木製椅凳感到驚奇。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擁有一雙巧手的陳茂輝原本是木工車床師傅出身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巧合,讓他踏入木、竹雕刻的世界,甚至屢屢創作出巧奪天工的工藝品?趕緊看看這篇專訪。
年少時,陳茂輝因為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就離鄉外出「吃頭路、學功夫」,一路從紡織廠工人改行當木工車床師傅,27 歲回到故鄉南投縣名間鄉擔任飾品、聖誕禮品的樣品師,28 歲則自組工作室接單生產,直至建築業市場萎縮。
 
促成陳茂輝從木工車床師傅搖身變成工藝創作者的機緣,則是受友人所託,他利用木工車床技術,將雕刻剩餘的木材「車」製成觀賞用的木製花瓶,意外地叫好又叫座,不僅成功開啟他事業的第二春,更帶起台灣木製花器的風潮。陳茂輝除了是國內少數把「車枳」技術(見「註 1」)融入木雕的工藝師,同時,他也自行獨創車工「偏心法」;而近年受環保理念的影響下,陳茂輝更開始試著以竹頭、邊材等竹料來創作,開發出竹料花瓶、竹杯系列、竹燈等作品,巧奪天工的好手藝還多次獲得南投縣竹藝協會之授獎肯定。


陳茂輝以「旋切片餘材」打造的美麗竹燈《鶼鰈情深》。(Photo Credits:茂輝工房)
 
經過 30 餘載的潛心鑽研,陳茂輝不斷專研新的技法、融入新的創作元素,更用環保理念堅持自然之美,以獨到敏銳的藝術嗅覺雕琢出百態橫生、形式多元的作品,讓人親近木雕之美。
 
Q:老師的作品取材大多來自山上的漂流木、甚至是腐朽的樹根,是想要順應木材特性與天然造型嗎?
 
A:是阿!這些看起來已經沒用的木料,其實切割完整後,就跟高貴的山材一樣。但有時候過度的裁切又會造成浪費,而且棄之可惜,所已我就想盡辦法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因為每一份資源都該妥善利用,將剩餘價值運用到極致。就拿「相思樹」來說,一般人只知道它可以拿來做為木炭,或是成當木材來燒,殊不知相思樹是十分堅韌且相當防水的木材,以前的人甚至會利用高度夠的相思樹木材來製作船隻的龍骨。因此,往往我挑選的木材不是被蟲蛀過,就是部分腐朽,為此還常被前輩們嘲笑或是說我憨(台語),連破洞的都拿來車。
 
不過,和我長期合作的木材包商也都很了解,有時甚至會特別提供我造形獨特的木料,因為對我來說,什麼奇怪的木頭都可以拿來創作,不管是枯朽的、倒落的、飄零的……。也許有時想破頭還找不出這些木材的可塑性,但只要日日夜夜不停地思考、想著每件木料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然後物盡其用將它們變成可造之材,作品還是會慢慢成形,靈感一來熊熊就會讓你想到的!(笑)
 
Q:老師曾經受邀參加 2005 年的「大洋洲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並以不規則、挖薄木料的獨特形式呈現作品,一舉打響了知名度。可否分享此次參展經驗呢?
 
A:當時展出名為「看破」的系列作品,一開始我收集了許許多多因為缺陷或破損而被人丟棄的木材,收集後藉著改變車工方式稍加修飾,反倒凸顯木材天生的不完美,而原本的缺點也轉變成與眾不同的優點,獨特的美正在於它的破損處!我試著從外人眼中的缺陷,從大自然中挖掘巧思,將木材的優點和美感彰顯出來,並且賦予它們意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特別偏好採用漂流木創作。題外話,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林文海曾經跟我聊過,他就是衝著我作品上的破洞而來邀請我參加這次展覽的,沒有破洞他還不要呢!(笑)
 
「看破」系列中有件作品叫做《環遊世界》,我特別把破損處車製成世界地圖,讓觀賞者的目光都集中在這上面,同時也想傳達一種意念:「『破』並非代表絕望,而是一種重新燃起的新希望、重新開始的象徵,所以才需要看破。」漂流木體是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不管是破的、爛的,我都有辦法雕出一個令所有人異想不到的圖騰,好比說精靈或動物。

 
陳茂輝擅長為漂流木、風倒木、枯立木等廢材賦予新生命,從殘缺中窺見美感,並且為這些木料重塑出獨一無二的「自然美」,好比說「看破」系列作品就是別具風華、美感十足的代表作。左圖是以福杉瘤木製成的《看破系列:司馬光 2 號》,右圖則是用扁柏和漂流木打造的《環遊世界》。(Photo Credits:茂輝工房)

Q:老師獨創的「偏心法」車製法讓作品具有現代感,可否分享此技法的概念以及如何運用於創作中呢?
 
A:比起以前,現在做作品可以隨心所欲了,不過做這行要知道生死門在哪裡,如果機器轉速太大就有可能危及生命,而「偏心法」機器操作起來尤其危險。「偏心法」的原理主要是把中心點移位,以材料的形狀做為變化重點,最終的中心點仍舊回歸原位,這種創作方式可讓作品呈現歪斜的美感,但重心仍十分穩固。有時候創作的過程中難免也會被木料打到,但痛歸痛,我還是得忍住疼痛完成作品,就像孕育一個新生命一樣,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孩子。對我來說,偏心法是另一種技法的嘗試,也不是說現在才想到這樣做,任何創新都是在一邊挖寶、一邊思索的結果,我希望追求進步,而且要盡量跟別人不一樣,做出自己的特色。(註:右上圖是《三代同堂》的車製過程)
 
以前我的工作室沒掛招牌,工作已經做不完了,自從近年被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選為「工藝之家」後,我覺得我有義務要讓國際社會更多人了解到台灣工藝之美,所以,「茂輝工房」的招牌安上了。日後我也希望能持續在日常可賞玩的器物中,注入人與大自然間的情感,琢磨成藝術品傳承「物我之間」的相知相惜,讓「工藝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Q:這次是老師第一次與設計師合作,並在設計總監 Giulio Ceppi 指導下研發作品,幾乎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作品。想請問老師,在創作過程中有遇到什麼狀況嗎?
 
A:今年以重視自然環保的「綠能設計」為主題,這和我多年來的創作理念相謀合,於是我鼓起勇氣報了名,沒想到審核篩選的資格條件非常嚴苛,再加上電子化的報名流程,讓我漸漸地忐忑不安起來。但多虧有工藝中心人員不斷從旁鼓舞與協助下,終於順利地報名成功並且入選。
 
當初在觀看參展的設計師們的作品簡介時,一看到蔡易成的作品是以「蒐集並重組日常器物的元素」為概念,讓我非常地有感覺,果不其然,最終配對結果出來,我們兩個被分在同一組!
 
其實,蔡易成在留學歸國後,就開始關注亞洲傳統文化與西方國家上的差異,所以這次作品的構思,希望著眼於打造能同時符合大家庭觀念、又可靈活運用於空間中的家具。在與設計總監 Giulio Ceppi討論後,最終決定製作出保留漂流木特質的《三代同堂》鼓凳,應用類似俄羅斯娃娃的概念,一張鼓凳可分開成為 3 種不同尺寸的鼓凳,亦能分離成6 張椅凳,讓老、中、青三代都能夠找到合適自己高度的椅凳(如下方二圖所示)。

(Photo Credits:蔡易成、陳茂輝、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不過,一開始在尋找木材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因為風化漂流木取材於大自然,造型往往不固定,加上漂流木會撞到,撞傷的地方我們就要想辦法車起來。整體而言,不僅一體成形的巨型木頭可遇不可求,如何保留它原有的自然美,並且將它的缺點轉化為優點外,在陰乾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嵌合的穩定度也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另外,為了凸顯時間在材質上所留下的美感,老、中、青三代椅凳特別以不同的木質呈現,當人們靠近細看時會發現,越是外層的木質越為粗糙,反之則益發細膩光滑,就好像人生百態一樣。最外層使用的是紅檜漂流木,就彷如老年歷盡滄桑般,再加以「噴砂」人工處理,用肉眼便清晰可見受到海蟲及海水侵蝕蛀洞的痕跡;中層為了表現紋路分明的效果,我挑選了紫楝木的春材(早材)與秋材(晚材),並以漸層的方式處理;最裡層是最為光滑幼嫩的福衫木,佐以光滑的加工處理,代表新意盎然、充滿生機。
 
我認為,這次與新銳設計師間的聯手合作下,比起以往更有挑戰性與成就感,不但突破了先前的技法和思維,甚至能到國外參展,讓我覺得非常有榮譽感,也希望今年在「台灣設計師週」的試賣期間,能擴展日後量產的可能性。

編輯/黃伊筠

「2013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台灣當代椅‧台灣重現」
展覽時間:2013.7.5~9.8(周一休館)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延伸閱讀
- 台灣工藝就是一種生活—專訪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
- 重現米蘭國際家具展盛況!「台灣當代椅」設計展登場

註 1:
「車枳」是一種傳統的「轉木」藝術,也就是利用木工車床旋轉削木,但事實上技藝運用層面甚多,包括球軸車枳、連珠型車枳、竹形車枳、大麥糖式車枳、線軸式車枳、球莖式車枳等等,好比說「竹形車枳」可以在木頭上模擬竹節的形態,常被運用在東方家具上;「大麥糖式車枳」的組成主要以方型、短矩形、瓶狀等形體互相交合在一起,因此常常應用在在椅子、櫃子、立鐘等家具製造上;「球莖式車枳」顧名思義就是狀似球莖型的車枳,則是用來生產桌椅類的腿足以及及床架類的腿柱。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