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丹麥設計之父的Finn Juhl,早期在世界各地很難找到他的家具,直到2007年,丹麥家具品牌Onecollection才將Finn Juhl的設計從小眾的收藏等級,轉向廣為人知的知名程度。這其中的轉變,除了仰賴Onecollection精湛的製作工藝之外,品牌共同創辦人Ivan Hansen說得一口好故事的才能,也絕對功不可沒。
 
採訪這天,創辦人Ivan跟MOT/TIMES說了好多不為人知的品牌小故事。包括Finn Juhl孤獨的創作之路、丹麥四大巨匠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Onecollection獨家取得Finn Juhl製造權的背後秘辛。Ivan說得眉飛色舞,MOT/TIMES編輯也聽得津津有味。究竟Ivan說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呢?設計迷快張大耳朵來聽聽吧!
說到Arne Jacobsen、Finn JuhlHans WegnerBørge Mogensen這4位丹麥設計巨匠,Finn Juhl要屬第一位將丹麥設計帶進美國市場、並躍上國際舞台的重要關鍵推手。但少數設計迷可能不曉得,Finn Juhl早期的創作可是飽受人們的訕笑與抨擊。


丹麥設計之父Finn Juhl志在成為一名藝術家,但他的父親卻極力反對他走上窮困潦倒的藝術家之路,因此Finn Juhl折衷選擇研讀建築系,並試著遊走於產品、家具、室內與建築等不同設計領域,為自己不受理解的藝術才華尋找釋放的出口。

「Finn Juhl走得太前面了,在當時人們還無法理解他的設計,也因此Finn Juhl的創作之路可說走得相當孤獨。」丹麥家具品牌Onecollection的共同創辦人Ivan Hansen這麼說。

然而,作為傳遞北歐設計精神的家具品牌,Onecollection不但旗下家具光是Finn Juhl的設計就佔了80%,連共同創辦人Ivan Hansen也滔滔不絕傳頌Finn Juhl的設計精神與有趣生平,儼然是個專為Finn Juhl說故事的高手。例如採訪中,Ivan Hansen便分享一則關於Finn Juhl的小故事,讓大家在聽完後都陷入一陣沉默,浸淫在Finn Juhl故事的震撼中。

故事的高潮總是留在最壓軸,想知道最震撼的Finn Juhl小故事嗎?Ivan Hansen現在開始說給你聽。


訪談中,共同創辦人Ivan Hansen不厭其談地翻出文件資料講述Finn Juhl設計作品與生平的小故事,讓MOT/TIMES編輯聽得津津有味,大嘆Ivan真是位說故事高手。Photo credit:MOT/TIMES

Q:Finn Juhl身為丹麥四大設計巨匠之一,他的設計跟其他3位巨匠(Arne Jacobsen、Hans Wegner、Børge Mogensen)有什麼不同的特色?
 
A跟其他3位設計師相比,Finn Juhl的家具作品簡直大相逕庭。
 
因為其他3位設計師的作品都受到丹麥現代家具之父Kaare Klint的影響,例如Børge Mogensen的設計便有著「為大眾製作家具」的主張,並認為好家具除了具有實用功能,更要能被大量製造。
 
然而Finn Juhl獨樹一格的設計性格,卻源自於他跨家具、建築、空間設計等多元的設計背景。例如Finn Juhl曾為北歐航空公司SAS打造座艙設計,他甚至也幫美國奇異(GE)設計冰箱。如此跨領域的設計經驗,也造就Finn Juhl不同於其他3位設計大師的設計風格。 

 
Finn Juhl憑著紐約聯合國大樓的室內設計案一舉成名、並躍升為知名建築師。但Finn Juhl並不局限自己的藝術天分,舉凡家具、燈具、室內建築設計等多元領域都可見Finn Juhl的設計才華。(Photo credit:Salto & Sigsgaard)

Q:能舉例說明Finn Juhl的設計特色嗎?
 
AFinn Juhl一生中最棒、最經典的設計都發生在1940年代,例如1940年的《鵜鶘椅》(Pelican Chair)、1945年的《45號椅》(45 Chair), 以及1949年的《酋長椅》(Chieftain Chair)等等。你可以發現Finn Juhl在乎的是設計的藝術性、創造性與自由型態(Free form),而他自己也深受藝術的啟發。


Finn Juhl受雕刻家強˙阿爾普與艾力克˙托梅森作品的影響,於1940年創作這張好似雕塑作品的《Pelican Chair》鵜鶘椅,其造型宛如鵜鶘降落於湖面的優雅姿態,是Finn Juhl的代表作之一。(Photo credit:Onecollection)
 
例如Finn Juhl的第一件設計作品《鵜鶘椅》(下右圖),因為其自由型態的造型在當時過於前衛而被人們取笑,連當時的家具製造商PP Møbler跟Carl Hansen都覺得Finn Juhl的設計很醜,甚至媒體的評價也相當毒舌。
 
跟Hans Wegner的《Y Chair》(下左圖)相較,《Y Chair》當時能如此受人們歡迎,除了具有實用功能之外,還有著工業製造的設計考量,並以大量生產的方式降低成本。但Finn Juhl卻專注在全然不同的設計概念,也因此造就其作品中的藝術性格。但Finn Juhl這樣的設計沒什麼不對,只是他的創作表現不同於Hans Wegner罷了。總歸一句,Finn Juhl從不是為了大眾設計椅子。

 
Hans Wegner的設計可依作品型態分為細木作型(Joinery type)與工業生產型(Industrual type)兩種,左圖的《Y Chair》屬於後者並可大量生產。反觀右圖Finn Juhl的《Pelican Chair》因有著自由型態的藝術造型,而難以達到工業生產的數量。
 
Q:雖然《Pelican Chair》一開始的評價沒有很好,但如今人們卻非常喜歡這張椅子,是什麼讓人們對這張椅子改觀了?
 
A這應該由你們來告訴我才對啊(笑)!
 
我想是我們花了5年時間面對市場考驗,讓人們逐漸了解這張椅子原來是個好設計。你仔細瞧《鵜鶘椅》並非只是造型有趣的設計,其中仍有著嚴密的結構考量,讓人們在坐入椅子時能得到良好的支撐。畢竟對Finn Juhl來說,設計一張無法坐的舒適的椅子是毫無意義的,美其名只能稱為一件藝術品,並無法真正成為一張好椅子。
 
或許15年前Finn Juhl走得太前面了,以至於他的創作之路走得相當孤獨。在丹麥四大設計巨匠中,Finn Juhl雖然跟Arne Jacobsen有不錯交情,但他跟Hans Wegner與Børge Mogensen的關係可就沒那麼好了。


除了《鵜鶘椅》之外,《45號椅》也是Finn Juhl作品中,廣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Finn Juhl首次在此椅款將舒適的墊裝座板,與框架構件分離開來,其扶手處的優雅造型宛如雕塑作品。(Photo credit:Onecollection)
 
Q:為何Finn Juhl跟Hans Wegner的關係沒那麼好?
 
A他們是完全不同個性的人啊!Hans Wegner是個除了努力工作、還是努力工作的人,他對抽菸喝酒相當節制、也很少放聲大笑;然而Finn Juhl卻是感性、菸抽得兇、又愛喝雪莉酒的個性。
 
有趣的是,我們曾在哥本哈根的展覽辦過一個「Finn Juhl之夜」,現場提供雪莉酒讓大家瘋狂暢飲,好讓人們感受「Finn Juhl上身」的體驗(笑)。

 
(設計對白)Finn Juhl:「Hans老弟,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其他生活樂趣啊!」Hans Wegner:「那Finn哥也別總是抽菸酗酒,身體也要顧啊!」
 
Q:Finn Juhl這樣的藝術家性格,頗有其設計中強調「自由型態」的特色嘛!但我們也發現Finn Juhl的一些椅款似乎有著獨特的三角結構,能談談這樣的設計嗎?
 
A沒錯!例如《45號椅》、《酋長椅》都有這樣的三角結構設計。Finn Juhl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椅座底部的結構,並以獨特的三角結構設計椅座橫擋,這樣的結構不但具有裝飾效果,還更加強了支撐與耐用度。當然,Finn Juhl也在乎椅子的有機外型(Organic shape),因此他絕不會濫用過多的三角結構只為了製造一張穩固的椅子,這對Finn Juhl來說並非是理想設計。


Finn Juhl的多款設計椅底座,橫擋設計普遍有著上圖的三角結構,以強化椅子的穩固性與耐用度。(Photo credit:MOT/TIMES)

 

酋長椅》是Finn Juhl發表《45 號椅》之後的又一力作。Finn Juhl曾坦承,他有一次在羅浮宮看見一張埃及椅,並對其三角結構深深著迷,因此偷用了這樣的三角結構設計於椅側及座檔。(Photo credit:Onecollection)
 
Q:既然Finn Juhl的椅子有著「自由型態」與「有機造型」兩大特色,這樣的特色在製造上會面臨哪些困難?
 
AFinn Juhl的椅子相當難製造,因為他本身並非木匠出身,所以一直以來他完全以手繪稿設計、並親自製造,所以生產數量非常少。但由於Finn Juhl沒有留下生產製造的相關文件或手稿,至以於Finn Juhl死後,無人能繼續製造他的設計。為此我們必須收集許多歷史資料,甚至不惜向收藏者商界椅子,以完整復刻Finn Juhl的經典設計。目前為止,Onecollection約有30位木工師傅負責生產Finn Juhl的設計家具。
 
基本上,我們絕不會更動Finn Juhl的原始設計,但我們會在設計的內部結構,花很大的功夫生產出比以往更穩固的支撐效果。這些困難是外部造型所看不出來的,以《44號椅》(下圖)來說,因為每個製作步驟都需費時3至4週才能進入下一個製作程序,所以需花費約6至8個月才能完成一張椅子,相當費時。


 
Q:您剛剛提到Finn Juhl都是以手繪稿設計家具,那麼你們如何從上千張的設計手稿中,選出下個年度要生產的設計作品?
 
A非常好的問題,這全靠感覺選擇啊(笑)!
 
一般來說,我會和Onecollection另一位創辦人Henrik Sorensen一起決定。好比說,我們之前想生產一張新桌子來搭配《鵜鶘椅》,我們曾在歷史資料(下圖左)發現《鵜鶘椅》曾搭配一張《鵜鶘桌》(Pelican Table),但卻怎樣都找不到桌子的手稿,也無法製造。但幾年後,市場上出現許多跟《鵜鶘桌》很像的桌子,於是一種感覺油然而生,告訴我一定要將這張桌子製造出來,因此便在今年量產了《鵜鶘桌》。

 
 
Q:這麼憑感覺行事?!你們應該有市場策略吧?
 
A我們沒有任何市場策略(認真貌)。
 
開玩笑的(笑)!我們當然有所謂的商業模式,但對我們來說,製造一張設計椅真的相當困難,因為我們不願意妥協、並走向大量生產與販售的模式,所以我們靠著工藝精神,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生產椅子,假若我們靠大量生產賺大錢,我想犧牲的會是Finn Juhl設計中的純粹性(Integrity)。
 
好比說,我們擁有Finn Juhl上千張的設計手稿,我們大可在明年生產出25件Finn Juhl的不同設計,但這絕對不是個好策略。我們希望透過緩慢的生產方式,逐漸調整客群,也針對家具市場試水溫,或許有人會說「市場決定產量」,但對我們來說「再等一下」或許不失為一個好策略,能夠讓我們在市場與客群之間取得平衡。

 
一般來說,家具製造商的生產模式可能是先決定要製造什麼椅子,在尋找合適的設計案,但對Onecollection來說,應該先從有趣的人、事、物開啟合作機會,再決定要量產哪件Finn Juhl的設計。共同創辦人Ivan(左)說:「我們不僅有認真的商業考量,合作前的互動火花與有趣小故事,也是讓我們很有『感覺』的合作關鍵。」
 
Q:依照你們如此「感覺」行事的作風,想必當初Onecollection取得Finn Juhl獨家製造權的過程也很有趣吧?
 
A這也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笑)。
 
1988年,Finn Juhl的遺孀Hanne Wilhelm Hansen委託我們重新生產Finn Juhl的《Model 57》(下圖右)沙發。由於當時Hanne對另一家美國貝克家具公司(Baker Furniture)不甚滿意,加上她對我們的復刻成品相當滿意,因此她取消與貝克公司的合約,並於2001年,將獨家製造權轉交給我們。我想,我們在互動間應該也產生了甚麼火花吧(笑)!


上圖右邊的《Model 57》沙發,是促成Finn Juhl遺孀Hanne Wilhelm Hansen與Onecollection一拍即合的關鍵作品。不過眼尖的設計迷有沒有發現,左邊可是Hans Wegner的《旗索椅》(Flag Halyard Chair)啊!可見Finn Juhl與Hans Wegner兩人微妙的互動關係,在死後仍不時透過精湛的作品四處爭鋒呢!(Photo credit:Onecollection)
 
再跟你們說個有點難過、卻令我雞皮疙瘩掉滿地的小故事。
 
Hanne(下圖)在死前一直思考如何為「Finn Juhl之家」做最好的安排,她在去世的前一天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士聚集在丹麥設計博物館。當晚,Hanne在演講中極力表揚她對Finn Juhl的想法,也完成「Finn Juhl之家」產權轉移的發布。那是個所有事情都塵埃落定的一晚,但Hanne卻在當晚中風過世了。

仔細想想,事發的時機也巧合地令人太難以置信了,而這也是所有Finn Juhl故事中,最令我有「感覺」的一則。



(編按:Ivan說完故事後,大家都不約而同陷入一陣沉默。或許天才都是要被放在對的位置與時代,而對於Finn Juhl這位設計天才來說,遺孀Hanne將他的設計全權交予Onecollection獨家生產,創辦人Ivan持續為他傳頌感人的故事給世人聽,或許這就是Finn Juhl死後最好的位置與最被了解的時代吧!)



採訪撰文/張素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