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踏入圖書館了呢?對圖書館空間的印象還停留在明亮得近乎慘白的日光燈,書架層層林立的藏書區,與閱覽區裡整齊劃一的桌椅嗎?那麼「Boven 雜誌圖書館」絕對會徹底翻轉你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
 
隨著大眾對網路閱讀和電子書的反思,越來越多具特色的獨立書店開在城市的巷弄裡,等待愛書人帶著挖寶般的心情前去探訪。而今天MOT/TIMES要為讀者帶來全台灣第一家以雜誌為主題的「Boven 雜誌圖書館」。採訪當日,編輯團隊隨階梯一階一階地走下,就彷如把外界塵俗一層一層脫去。進到圖書館後,換上早已為客人準備好的室內拖鞋,此時,音樂與香氛氣味則將會慢慢占據你的身體感官,像是沐浴淨身般之後,就等候你從書架上拿起一本雜誌,進行自己的閱讀儀式。


「我們會告訴你閱讀的好處是什麼,你可以感受到的空間氛圍是什麼。」
 
早已身在虛擬網路世界的我們,還隨著技術越發強大的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等,將我們取得資訊的方式引往到新的境界。人與人的溝通模式,也從見面交談、電話或書信聯繫,轉而透過網路通訊軟體就能即時傳送出去。
 
但在這樣看似更便捷、更快速的世代裡,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在我們以為獲得的同時,其實失去的,已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得更多。不過也無須對這樣的現狀過於悲觀,仍然有一群人試圖找回人跟人之間珍貴的互動,他們選擇的方法是透過「閱讀」,並像是守護風中微弱燭光般地,小心守著「閱讀」的價值。除此之外,還要透過好的空間設計,營造出適合閱讀的場所,重新喚起人性裡的種種美好。


雜誌迷看到現場 5 大面書牆,很難不興奮吧!這裡的雜誌類型多元,有設計、攝影、藝術、美食、旅遊等。「讀書人」周筵川提到,這裡的雜誌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因為Boven期許自己「不只是一間雜誌圖書館,而是一間精神餐廳」。(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Boven 雜誌圖書館」沒有醒目的招牌或是華麗的裝修,設計師刻意保留原來地下室(左面)貼磁磚的牆面,而右面新牆則是使用讓人感覺素樸的清水混凝土灌注,在台北東區低調簡樸地恭候每位愛書人的到來。(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在2015年1月,令人眼花撩亂、商品琳瑯滿目的台北東區裡,出現了一家需要脫了鞋才得以進入的雜誌圖書館「Boven」,隱藏在東區巷弄的一處地下室裡,與外面喧鬧繽紛的世界隔絕,安安靜靜地等候愛書人的到來。內部空間細膩的布置,呈現出集合氣味、視覺、聽覺的閱讀場域,再以質量俱佳的雜誌,準備好餵養每位前來客人的心靈,於是,Boven 不僅是一間雜誌圖書館,更是一間精神餐廳。

很難想像 Boven 雜誌圖書館是由周筵川(讀書人)、彭緯豪(說書人)與徐元祥(出書人)3位極富理想、心思細膩的大男人所創立的,而這一切都是起因於周川這位讀書人「想要喚起閱讀美好記憶與分享」的初心,於是有了今日雜誌圖書館的規模。3位愛閱讀、愛雜誌、愛分享的大男人,自許是幫大家灌溉養分的農夫,默默地耕耘著,只希望透過他們的服務,讓「閱讀」能超越動詞,進而成為連接詞,再次藉由閱讀,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珍貴的美好互動。


走下階梯,首先看到的是如家中般的玄關空間,擺放在磨石子地坪上的整齊室內拖鞋,更讓人有如回到家的感覺。換好了拖鞋,再走到前方桌前簽下自己的姓名是來到此處必要的「流程」。「說書人」彭緯豪提到:「這個過程能讓我與客人有了初步的互動與認識,而客人寫字的姿態,也能透露出客人的個性。」說書人的觀察功力還真是深入啊!(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Q: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們有了創辦這家 Boven 雜誌圖書館的想法?
 
川:我與說書人(彭緯豪)是當兵同袍,退伍之後,我去了淘兒,他選擇到銀行工作。我從年輕就相當喜愛音樂和雜誌,在當時網路商業服務還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淘兒對於音樂迷或是雜誌迷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資訊集散地,我也在淘兒體會到與人分享資訊的快樂,還有人與人互動的美好。因為這樣的經驗,離開淘兒後,因此有了經營一個複合式空間型態模式的想法,當然還是以音樂和雜誌作為基本的設定。
 
於是 28 歲那年,大約 10 年前,我與緯豪兩人合作,第一次創業那年就剛好遇到 SARS,很多餐廳倒閉,我們看中一棟在士林捷運站附近的四層樓空間,於是地下室做唱片和雜誌的販售,一樓服飾店,二樓咖啡店,三樓是 Lounge Bar,再以不同tone調的音樂和雜誌去布置每個樓層,這就是第一家 Boven。
 
每層樓的型態都不同,因此客人會在各層樓得到不同的體驗,於是當時朋友提議可以取名為 Boven,這是荷蘭文「樓上」的意思。幾年後因為大環境的改變,經營變得困難,加上年輕比較沒有什麼經營的經驗,士林 Boven 結束後,我嘗試自己開了家一樣是販賣雜誌和 CD 的店。現在開這家雜誌圖書館,又取回 Boven 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們很多好朋友都還很懷念那個地方。
 
彭緯豪:退伍後我進到銀行工作,當時待遇很不錯,外表也打扮得光鮮亮麗,很容易被認為是潮男、是時尚(笑),不過我在音樂和雜誌上也是投資不少,但是一見到川就潰散了,好像變得什麼都不懂,覺得自慚形穢(笑)。應該就是在那個時候發現了閱讀的價值。在他的面前,雖是外表亮麗,卻感到內心貧窮、心靈匱乏。
 
士林 Boven 結束後,直到雜誌圖書館開店,這中間 5 年時間,阿川他沒有店面,一個人帶著數量龐大的雜誌,認識他的人還是會持續地找他買書、訂書。後來他到白鹿洞,消費者還是持續地支持他。阿川找我要開 Boven 雜誌圖書館之前,其實我對「雜誌圖書館」的概念很薄弱。但是他堅定地跟我說:「紙本不會死!一定會有人閱讀的,只是看我們敢不敢去做而已。」我就被他說服了。
 
Q:在打造 Boven 雜誌圖書館之前,對其有什麼樣的想像?
 
川:在想開雜誌圖書館前,先發現了「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and Design Centre,以下簡稱 TCDC)這個單位,在台灣沒有這樣的空間,也找不到相關單位可以共同來做這件事情。我曾在「雜誌瘋」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接觸到很多客人,知道有「閱讀雜誌的需求」,因此想以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來幫大家準備。

      
泰國政府有意將曼谷打造為亞洲設計時尚之都,因此 2005 年選擇在曼谷的 Emporium 百貨 6 樓,設置一占地 4490 平方公尺的 TCDC,以亞洲第一的設計圖書館為目標,館內有超過 1 萬 5 千冊相關設計藏書,包括絕版出版品,更有大量的影像與音樂類的收藏。寬敞的開放空間搭配設計師名椅,方便讀者隨自己的舒適姿態,享受閱讀。(Photo Credit: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

之後有了與仁愛圓環的白鹿洞合作機會,我進貨給白鹿洞出租,然後再拆帳,我就是利用這段時間慢慢去做市場測試。進行 3、4 個月後,發現客人反應很好,雜誌的類型也逐漸從幾十種,擴展為數百種。當時沒有做什麼宣傳,因為喜歡看雜誌的人,就是會自己找到它們。
 
彭緯豪:阿川為了要將他內心「圖書館的藍圖」完整地告訴我,2014 年他帶我到曼谷的 TCDC 參觀,那對我是個很大的衝擊。一進入 TCDC 首先看見一面高約 6、7 層樓高、長約有 20 公尺的書牆;從座位安排上,清楚地區分出閱讀區和工作區,令我感到最震驚的是,連家具座椅都是採用各種不同的設計椅,當然你也能隨地而坐。

      
TCDC 由泰國 Duangrit Bunnag 建築事務所規劃設計,館內除了有舒適的沙發座椅區,也有提供大桌面和電腦的工作區,也能帶自己的筆電來此工作。除了圖書館的部分,還規劃主題展區、多媒體室、創意空間、咖啡廳等。如此舒適明亮的空間,與多樣的資訊,就是要幫來到此處的設計者尋求靈感。(Photo Credit: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
      
去到 TCDC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看全世界只有 6、7 個館的「材質圖書館」,而其中一館就在泰國曼谷。我特地詢問館方,為什麼要設立一個專給室內設計師的材質圖書館?他們回答:因為有很多設計師浪費太多時間在網路上找資料,又得自己從網路成千上萬條資料裡,一一點進網頁過濾,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而 TCDC 就是提供這樣的服務,收錄業界裡品質好、或是特殊的材質,讓設計師可以直接進來挑選。
 
有很多設計師願意為了這間材質圖書館,飛到泰國去找材質,也或許就能從其中得到更多的設計靈感。於是我清楚瞭解了川想創立雜誌圖書館的精神是什麼,他就是「秉著分享與服務的精神,慢慢推廣讓大眾知道書籍的美好」。

       
      
外國旅客憑護照,第一次都可以免費進入 TCDC 參觀。打著「創意設計中心」的名號,展牆上當然也能看到經過精心設計的識別符號。館內也規劃小空間,讓來到此處的設計師或是學生能有討論的區域。(Photo Credits:Duangrit Bunnag Architect Limited)

在Boven的這些雜誌都是川的珍藏,他卻願意以這種形式開家圖書館,只因他堅信「分享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還要秉著服務的精神,慢慢推廣讓大眾知道閱讀的美好。他認為如果書買來後,只是擺在一旁,是最浪費的事情,他開放他 16 年的藏書讓大眾借閱,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取得資訊」的同時,省下更多金錢,也能省下取得資訊的時間,利用節省出的時間,能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Q:在與設計師討論時,有特別希望 Boven 呈現出怎麼樣的空間氛圍或是風格嗎?
 
川:這個空間設計是房東介紹她們很信任的建築師顧相璽來操刀。顧建築師首先便告訴我們3個條件:第一,預算一定會增加;第二,修改要聽他的;第三,工期不能趕,得要慢慢做。雖然工程進行7個半月才完成,但是顧建築師的工法與細節真的相當厲害。
 
我只有告訴建築師,我需要很多位置可以放書,還需要工作區、櫃台,與 2 種閱讀形式大概的配置方法。我希望大家能輕鬆舒適地在此翻閱雜誌,也能攜帶自己的電腦來使用,所以座位有沙發區與閱讀區的分別。
 
整個空間設計都由建築師主導,施工過程中,我們看見建築師與他的工班師傅們對於細節的重視,那是一種「職人」的態度,所以我們完全信任他。因為空間設計得很好,所以之後的使用,或是家具的配置,我們都很努力地在跟著建築師的高度(笑)。


Boven 的制服由林果設計工作室操刀設計。從空間實體設計、館內播放音樂、使用香氛氣味,到服務人員身上的制服,每一處細節都不馬虎,就是要由裡到外呈現出好品質。(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Q:提到建築師與工班師傅對於細節的注重,能否舉些例子?
 
彭偉豪:他用建築的設計概念和工法,落實了這個空間,他會考量到建築的結構,這與一般室內設計師的手法很不一樣。因為是地下室空間,建築師首先得解決地下室先天的封閉感。舉例來說,從大門進入後,動線要先轉個角度,視線才會看到櫃台。而櫃台是斜的,讓視角上呈現開放感。
 
整體空間營造出層次感,先看到水泥的櫃台,接著是木頭的背景,最後有一面穿透的橘色牆面,天花又與牆面脫開,一層一層的。還有管線的安置和收納也經過思考,這裡的空氣是抽進一樓的空氣,兩個進氣、一個出氣,所以走進地下室,不會讓人感到沉悶。
 
建築師將新的東西,附和在舊有的之上,新舊交融並達到協調。例如地下室一道舊鐵門,我們問建築師為何不拆掉換新的,他說:「原本在這邊還好好的,能夠維持,為何要破壞、然後更新?應該是在固有的基礎上,再整理或處理,讓它變得更有美感,而不是一味將舊有的東西拆除。」經過這幾個月,看著工程施作,真的是上了一課,這讓我們在看待所謂「美」的事情,有了不同的眼光,並且懂得是什麼「真正的需求」。


 

Q:您提到透過建築師呈現出的設計,讓您瞭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能否舉個例子?
 
彭偉豪:例如原先沒想到進門要脫鞋子,這是隨著工程進行而有的想法。在第 1 次將磨石子地板打臘後,看到發亮的地板,讓我非常感動。開幕前我們開始打掃整理,踏在打了第 3 次蠟後的地板上,拖著地時,發現穿著襪子直接踏在地板上,是很舒服的事。於是開幕當天早上,決定要讓大家脫鞋子,進到室內後改換拖鞋。這個好處還有灰塵不會隨著鞋子進入,縮短維護和清潔時間,還能保護現場展售的家具。
 
而脫了鞋,能讓人有一種像是回到家中的舒適感,頓時放鬆心情。來這邊的客人都願意接受我們這樣的規定。若是他連脫鞋的動作都不願意,可能就是他與這空間的磁場不合吧,所以自然就被過濾掉了(笑)。
 
Q:為了跟上建築師的高度,在家具選擇上有什麼樣的考量呢?
 
川:一開始我與房東接觸便告訴她,我真的沒有什麼經費負擔裝潢的費用,有的就是這幾年累積的雜誌,還有想用這些書去幫助更多人的夢想。於是房東說,裝修的費用都交給她們,之後的經營就交給我。空間完成之後,我們才去找合適的家具。
 
店內目前擺放 B.A.B Restore 和 JusHouse 兩家家具商所代理的座椅。家具店曾經也是我的客人,或是緯豪的朋友,聊過之後覺得彼此理念相同,所以與家具商達成共識,就是要給客人試坐、使用這些展示家具,這樣一來,才能讓民眾真實體會到座椅與閱讀是有很大的關聯性。換個角度,Boven 也能成為家具的 showroom。只要現場這些座椅賣出了,就會更新,所以是不定期更換。
 
我們很幸運,在國內找到願意支持我們想法的家具商,雖然這裡是在吸收國外的資訊,但推廣的都是台灣的代理商或是藝術工作者。

 

Q:之前日本蔦屋書店曾特地到此參觀,請談談彼此互動和交流的心得。
 
川:蔦屋書店的人員會到 Boven 參觀,是台灣一本報導日本潮流與服飾的雜誌所牽的線,他們與蔦屋書店有頻繁的互動,剛好蔦屋書店的主管來到台灣考察時,Boven 剛開幕不久,於是雜誌社社長便向他們推薦這裡。
 
蔦屋書店的人員看過環境後,也是驚呼連連,也對我們的營運方式,像是閱讀形式、服務方式、收費機制都給了很高的評價,他們說連日本都沒有專門以雜誌為主的經營模式。在知道這些書都是我買的之後,也都非常驚訝(笑)。
 
Q:您提到的「收費機制」與「服務方式」又是如何?
 
彭緯豪:我們採會員制,來這裡會先收取費用,但不限制使用時間。許多人聽到要收費就離開了(笑),但也有非常喜歡閱讀或是愛看雜誌的人,看到現場這麼多雜誌就很興奮。我們不供餐,但會提供水,若是帶自己的飲料進來,我們會幫客人換上館內使用的杯器。
 
一般人還是有「喝咖啡看雜誌」的既定印象,認為不供餐就無法賺錢,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不過我們認為,透過這些篩選機制進來的人,都是會非常小心並愛惜這些雜誌的客人。
 
來到 Boven 這裡,就是要「收斂自己」。來到這裡要脫鞋,動作要輕輕的、慢慢的。閱讀是一個 in put,這個消費看似無對價關係,但這項投資是無形的,是花費在自己身上的,別人拿不走,我們不過是提供好的環境與好的服務,最後的收穫會是在客人自己身上。
 
曾經有年輕人問我:「翻書有什麼感覺?跟我滑平板有什麼差別嗎?」我告訴他,這沒辦法只聽我口述就能瞭解,一定要親身走進來這裡,才能感受到這個空間氛圍,才能理解看書和滑平板的不同之處。

Q:這樣的機制,不擔心大眾的接受度嗎?
 
川:我相信我們提供的服務和品質,還有館內這些好的雜誌,會引來好的客人。經營者的心態可以透過這些形式展現,讓客人感受得到。例如,我的雜誌都會包上書套,即使把雜誌外借給咖啡店、髮廊或是餐廳,再送回來時,書的狀態還是滿好的,因為大家看到一本價格不便宜的雜誌,還有「穿衣服」,自然地會小心翼翼(笑)。
 
我在書店工作過,知道服務的過程更重要,書不是擺在那邊就有人去看。客人在電話預約時,就可以先告訴我想要找什麼類別的雜誌,我先幫你找好,並放到書車裡。其實會主動找書的消費群,是很特別的一群人,他們不是主流市場上的讀者,他們更多是會不辭千里,只為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所以我認為重點還是館內空間的氛圍與服務。


左圖這幅布畫作品,不僅只是裝置藝術,在經過讀書人與說書人的解釋下,要以看一幅畫的眼光去欣賞。利用布的線條與光影形成一幅畫面,是台灣藝術家特地為圖書館量身繪製的畫作。在美國大聯盟裡球員使用的更衣籃,於 Boven 裡將化做書車。右圖為 Boven 特別向美國百年名牌大廠 STEELE CANVAS BASKET 訂製,之後每位會員客人來到 Boven,就會有這麼一輛專屬於自己的書車。(Photography by 李佳曄)
 
 
彭緯豪: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在一個星期裡排多少時間給自己閱讀,所以會員制也是鼓勵民眾安排自己的時間。
 
而閱讀是緩慢的,所以必須要讓人習慣去做這件事情。我們不會為了營利而擴大服務的數量。假設我們最多只能服務 20 個人,我們就專心服務這 20 人,如此一來,客人才能感受到那份安靜和放鬆,這時客人也就明白收取這個費用的價值在哪裡了。
 
因此我們也不大力宣傳,我們寧願將力氣去服務來這裡的客人,而不是去說服對這裡毫無意願的人。目前就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推廣(笑)。我們在這邊等候每一個慢慢來、喜歡來的人,我們親力親為,讓來到這裡的客人感到舒服,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建立口碑,讓喜愛閱讀的民眾,或是想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感受書的美好的民眾,能來到這裡。
 
 

採訪整理 / 黃毓瑩;採訪協力 / 張素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