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上衝突,思考如何面對與解決。鑽研國際衝突的 Martina Klimesova 常用生活裡的片刻觀察他人,對她來說,減少衝突的方法就是破除偏見,深入解彼此之間的差異,她鼓勵人人從自己做起,放開心胸帶著更多的相互了解面對未來。
Q:請描述您個人日常生活中,某個18分鐘的片段。
 
每日早晨搭乘大眾交通往來通勤,是我貼近台灣人思考模式和特有文化的片刻。我發現,台灣人喜歡站在靠近門邊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隨時可以跨出車門、下車時不需推擠經過擁擠的人潮,而多了一些安全感,但這也常會讓車廂外的人們難以進入車廂、更別說找到位子。另一方面,我也發現人們很少占用博愛座,與在北京是截然不同的經驗。在北京,只要車門一打開,男女老少皆以飛快的速度衝到車廂中搶占坐位;台灣的大眾則是非常禮讓,甚至過於考慮他人,而處處隱忍。我認為,大眾交通工具是我在不同的國家,認識當地人民文化習性的一個最佳的管道。

Q:請分享人生裡印象最深刻的18分鐘片段。
 
我想從生命中的三個的面向分享當中的深刻片段。在家庭生活上,2003年,我的外婆 Krista Nepokojova 和外公 Zdenek Nepokoj 相繼因病過世,那是我生命中首度經歷失去至親的痛苦,也終究了解到世上沒有永恆的事物。在工作上,是我在瑞典取得碩士學位後,決定留在當地生活的那一刻。當時以自己的學術背景,其實可以回到捷克過熟悉而順遂的生活,然而我卻選擇了相對困難的路,現在非常慶幸當年決心放棄安逸的生活,也希望藉此鼓勵年輕人能勇於嘗試。最後,在自我成長的層面,我在進行博士研究時,曾到菲律賓南部Mindanao島做訪談,那時島上外來者不多,當地居民注意到我的到訪紛紛前來對我訴說住在當地的困境與挑戰,希望我能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那時作為一個小小的研究者,我了解自身的侷限,對於島民所期待的改變幾乎無能為力,這樣的無力感伴隨我一段時間,也驅策我在旅程中更積極去思索對世界多盡一份己力。

Q:如果有18分鐘可以讓你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你會選擇……?
 
若可以返回過去,我想見我的曾祖父 Karel Nepokoj (外公的父親),二次大戰時他因為加入民間反抗運動抵制納粹黨占據捷克斯拉夫 (Czechoslovakia),在 1943 年 7 月 1 日,他 39 歲那年被處決。之後,家人收到獄方寄還的個人物品,其中包括與曾祖母的書信往來,每一封都是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究竟是出於甚麼樣的勇氣與信念,讓他決定自我犧牲,將國家人民的自由置於個人及家人的幸福之上?我非常想要在 18 分鐘內,從他口中證實和理解這艱難的心路歷程。

Q:為了更好的明天,您的旅程中還需要些甚麼?
 
我希望人類能夠善用目前不斷進步的科技使資訊更充分的流通,進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體諒與了解。我想,不管在個人、團體、或國家之間的衝突都是源於資訊貧瘠或過剩,所衍生出對人事物的缺乏了解 (lack of understanding) 和錯誤理解 (misunderstanding)。因此,我深切地希望藉由科技的力量,人們能取得更多相互了解的機會,如此一來,許多偏見也許可以被瓦解,人們也能更放開心胸迎接明天。

採訪整理/林宛縈、張慧慧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