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麼多創作者的精采作品,你是否也跟 MOT TIMES 一樣很想知道這些藝術家、設計師們都在想什麼?為什麼總是能產出這麼多創意和靈感?俗話說空間是內心世界的縮影,雖然我們沒辦法像剖開西瓜一樣研究他們的腦袋,但從他們每日實踐創作的工作室中總能見到些許端倪吧!(自信滿滿)
 
這個星期五就讓行動派 MOT TIMES 帶你前往從事雕塑創作已有十幾年的藝術家劉哲榮位於台中大里區的工作室,挖掘空間中的創作風景與收藏,一睹藝術家生活的神祕面紗。
思想家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曾於著作《 空間詩學 》一書中提及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更是開啟人生旅程的小宇宙,將這樣的想法拿來形容雕塑藝術家劉哲榮的工作室可說是恰如其分。放眼望去,共 70 坪的寬闊空間中,有隨著歲月沉澱的斑駁創作痕跡;工作台上模型、刻刀被整齊的收納,另一角擺放著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和充滿回憶的私人收藏,老家具、童玩模型盡收眼底。隨著前行的腳步,彷彿越向他的創作世界和記憶更為接近,感受到藝術家劉哲榮內心細膩的一面。

在挖寶的同時,眼尖的編輯部發現腳邊和櫃子上潛伏了好多隻的貓型雕塑,原來這群群聚小生物們是他的最新創作《 喵緣子 》系列。特別的是,這一隻隻或坐或臥的作品創作靈感竟是來自於深受辦公室女郎喜愛的療癒系「杯緣子」轉化而成,現存近 20 隻作品各有各的性格和形象,非常有戲的為空間增添風情,並將於今年六月所舉辦的「 30 種療癒的方法 」展覽中與眾人正式見面。藝術家劉哲榮這次所帶來的黑色幽默為何 ? 想傳達什麼樣的寓言在其中 ? 跟著 MOT TIMES 一同和他聊聊最新作品、展覽和創作日常!( 藝術家劉哲榮以下簡稱劉 )

工作室共 70 坪的空間中,放滿了藝術家劉哲榮不同時期的創作和老物件收藏,隨著物件印入眼簾,彷彿能從中感受到他近十幾年來的創作軌跡和生活印記。( 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
 
Q : 你總是賦予雕塑作品寓意十足的有機生命體形象,能否跟我們聊聊此次的新作《 喵緣子 》和六月舉辦的「 30 種療癒的方法 」展覽理念?
 
劉:《 喵緣子 》系列跟我過去的創作有很大的不同,透過作品的高共鳴性,我希望傳達「 去自我、去藝術家 」的思考。就生活面而言,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著更多的灰色地帶,如同每個人的身分不是絕對,是同時擁有不同角色的個體,但人們總習慣聚焦於單一形象,將自我放大,固步自封,在本次的創作中,我試著抽掉自我的身分退居背後,讓藝術家成為僅參與前端製作的元素之一,改由大眾自己去定義作品所要傳達的理念,為《 喵緣子 》創造更多彈性。
 
為了打造《 喵緣子 》,藝術家劉哲榮說自己成為一個時常尾隨貓的怪人,一有機會就跑去觀察家貓和野貓的律動和神態。結束取材之後,不打草稿直接上陣,以視覺和觸覺的直接印象,具象地將彷生命體呈現。 ( 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 
 
《 喵緣子 》是作品,也是促成人、空間與藝術關係探討的溝通符號,而「 30 種療癒的方法 」展覽的開始,也等於啟動一個實驗。當人流連於空間中,被數量龐雜的雕塑作品包圍,「 迫於無奈 」地與作品互動,觀察雕塑形象的同時,也巧妙地將觀者變成藝術品的一部份。當你去除自我,讓自己成為介質,最終是事件 ( 作品、空間 ) 被發掘,抑或是人 ( 藝術家、觀者 ) 被注意?接著,再將這樣的想法,投射到環境、社會事件甚至是每個人的生命,希望能引發更深層的人生思考。

Q : 你曾以不同的動物形象主角創作,包括台灣黑熊、老虎等,為什麼此次會選擇以貓為主題呢 ? 
 
劉:我想找跟人類最親近的動物來做創作聯想,於是想到寵物,最終以貓的形象來呈現,選擇牠的原因有三,第一、牠對許多人而言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陪伴者,跟人類最沒有距離感。第二、貓的體態、動作延展性相對豐富,而家貓和野貓間肢體與情緒又不同,蘊含相當多的可發揮性。第三、貓對地域極為敏感,得以和人、藝術與空間的思考做呼應。
 
Q : 促成《 30 種療癒的方法 》展覽的契機為何? 
 
劉:貓是我長期以來一直很想做的主題,在此之前我總是在尋覓適合的場域和時機,因為雕塑作品跟空間的連結相當重要,在展出前,我習慣先行場勘,為作品找到最適合的舞台。走過不同形態的展覽空間,美術館、商業畫廊、藝博展場到替代空間,大約是在去年年末受邀造訪座落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旁的咖啡圖書館-真書軒。
 
我認為咖啡館是很有趣的地方,有人特別造訪享受特調飲品、相約談天,或是寫作閱讀跟看展,從味覺的滿足到美學啟發,一個場域能同時包含這麼多的狀態,是很有趣的現象,相對地,當藝術品展出於其中,便更能激發出感受的差異性,進而決定真書軒為《 喵緣子 》系列作品的展出之地。

位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旁的咖啡圖書館-真書軒是一個靈感發散地,從五感的享受出發,集當代藝術展場、閱讀功能於一身,同時也提供節氣料理和飲品,邀請眾人體驗「 美的生活滋味 」。 ( Photo Credit :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
 
Q : 你曾說自己在創作時像在進行一場人生的修練,能否與讀者分享一下你都給自己什麼樣的磨練? 
 
劉:我一直在挑戰「 破 」的這件事情,破除框架和界限,離開舒適圈將自己回歸到危機意識中。回顧這十幾年的創作歷程,歷經思考的轉化、工作室的搬遷和展覽形態的改變,但唯一沒有變的,就是我一直在從事雕塑創作。


藝術家劉哲榮總是突破制式的界限為藝術創造更多彈性,除了在博物館、畫廊等空間展覽之外,也不斷嘗試於公開場域中展出,如百貨櫥窗、商場空間和動物園等,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創造藝術與大眾互動的機會。( Photo Credit : 劉哲榮 )
 
早期我從創作素人的身分起家,退伍後,進入畫室和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就讀,就像在汪洋中找到了一座島嶼,島上的老師能給予我建議和方向。大學時期的我,創作能量飽滿,幾乎不睡覺,每天都想將新的想法隱喻在作品中和自我辯證;研究所時期,開始抽離各種生活狀態,藉由抽離讓自己得到更多,比如進入不同的領域感受,做粗工、擺路邊攤,學校兼課的同時回歸創作,並和畫廊合作等。透過身分的累積,將創作狀態再昇華,直到現在,這樣的模式還是一直持續,以求達到創作生活中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Q : 在讀者們更了解你的過往與創作之際,能否與大家介紹你的「 祕密基地 」和創作生活呢?
 
劉 : 我的每件作品都是生命歷程中的一部份,如同現在大里工作室中的每個端景都是人生各個時間點的分鏡,從就讀大學時使用的工坊、彰化工作室、在台中 20 號倉庫與友人聊創作的吧台等,都是我生活的縮影。大學時期,每天早上眼睛一睜開,便衝到工坊創作、研究所時會在夜深人靜時創作到天亮,駐村時一早起床就是煮咖啡,跟藝術家朋友們聊想法,抽離自我再回來做作品。如今每天的生活也總是常常在思考,聽音樂享受獨處,尋找創作的靈感。

工作室中的每個端景都是藝術家劉哲榮的人生分鏡,如 ( 左上圖 ) 早期在彰化工作室的創作角落、( 左下圖 ) 在台中 20 號倉庫駐村時與友人談創作的吧台等,不同的縮影總是能在他需要時,即時為他補給創作養份。 ( 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

Q : 近期創作者們常以跨領域結合,你是否也曾觀察過不同主題結合的案例 ? 
 
劉:我認為「 跨領域 」是一種企圖讓自己的創作或品牌有更多可能性的結合,十分樂見,這幾年觀察到很多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趨勢。我相當喜歡收集老物件,檜木櫃、老房子的卡榫等,這些充滿做工、手感溫度的東西,直到我認識的一位收藏家與我分享的生活哲學,他說 :「身處在台灣居住空間和人口密度較高的環境中,若空間也是相對零亂,心情容易浮躁,所以我們應該回歸如北歐設計般極簡、高效的狀態。」我很認同他的想法,比如我近期所接觸到的瑞典工業品牌 Blueair 所推出的《 經典 i 系列 》空氣設計產品就很特別,外型優雅質感到位,將科技與工業作有效結合,解決大環境所帶來的空氣問題,與生活更為連接,尤其是長期受到空氣困擾的我,更能感受到它的特點。
 
Q : 為什麼你會深受空氣困擾呢?如何改善,以助自己在創作時能更順利並延長高效的戰鬥力?
 
劉:其實我的創作步驟中,有很多都可以外包處理,但基於對作品的堅持,從釘骨架、泥塑、塑形完開模,修模、打磨,上色、細修到完成作品,我都親自完成。在創作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擾是空氣跟粉塵的問題,以玻璃纖維為材,會造成相當難聞的氣味,但毒性程度其實是比油漆還低的,過去在學校跟駐村時的工房,因為可以保持空氣流通,藉由跑步、清肺湯等代謝掉毒素, 多少能降低一些氣體和粉塵對身體的影響。
 
三年前,我的工作室搬移到台中大里區,環境不像過去空曠,因左鄰右舍對玻璃纖維的味道不熟悉,而引發疑慮,未免影響到他人,我在工作室中以木作釘了一個三坪的封閉空間以供翻膜使用,但在空間過度壓縮下反而更為傷身。有一天,我看到鹹酥雞攤排煙管得到靈感,在空間外自製一個排風系統,再將氣體過水,溶解氣味的問題,雖稍微舒緩困擾,但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仍是存在,長期下來還是對身體造成傷害,相當困擾。
 
Q :  空氣設計品牌 Blueair 的 《 經典 i 系列 》使用效果如何? 是否有改善你的問題呢 ?
 
劉:在自製排煙系統前,我問了許多從事空調跟做食品排煙潔淨的朋友,大家都說我的情況是重度特例,很難處理,但在排煙管和《 經典 i 系列 》的共同使用之下,工作室的氣體潔淨和粉塵有很大幅度的改善,此外,《 經典 i 系列 》在居家空間中的使用也很驚人,因為我平時有點煤油燈、抽煙的習慣,所以臥室味道會比較重,在它獨家的 HEPA Silent ™ 過濾技術,與擁有高達 1.8 公斤活性碳顆粒的高效 SmokeStop 濾網保護之下,將空間有害氣體和懸浮微粒過濾掉,讓人安心。

相較之下,我所擁有的另一他牌空氣清淨機,通常開啟後需使用超過一個小時才有明顯的潔淨效果,《 經典 i 系列 》開啟十分鐘後進入房間,就能明顯感覺出空氣品質變好了,光這一點,我就覺得它非常厲害! 

來自北歐的瑞典空氣設計品牌 Blueair 秉持著為愛而生的精神,數年來不斷研發結合設計與科技的空氣清淨系統,被視為瑞典工業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在今年所推出的最新產品《 經典 i 系列 》將智能和效能提升,為眾人創造更為便捷、安心的呼吸守護。( Photo Credit : MOT TIMES )
 
Q : 你認為《 經典 i 系列 》最大的特色為何?
 
劉:《 經典 i 系列 》外型極簡、俐落,以親切的圖像與使用者做溝通,經由色彩來反應場域中空氣的現況和潔淨狀態,如藍色代表品質佳、橘色亮燈代表需進行潔淨;加上它的機器出風口面積相當大,我想也是它能與濾網搭配,達到高效空氣清淨的原因。當空氣品質回歸到良好的程度時,機器會自動停止,更棒的是,使用上非常方便,透過手機《 Blueair friend App 》設定的連結,你可以隨時調整使用狀態,如自動偵測、清淨模式等,連我這個堪稱 3C 白痴的人也能輕鬆地操作使用,讓汙染無所遁形。
 


《 經典 i 系列 》共分為 3 種機型規格,可依不同的空間大小提供足夠的空氣清淨強度。透過智能操作設定,與高效能的過濾元件,去除有害氣體和懸浮微粒的同時,也成為使用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 Photo Credit : Blueair )
 
Q : 最後,能否再與我們分享今年的創作和其它計畫呢 ? 
 
劉:我始終不排斥任何可能性,今年計畫在台南鹽埕黑白切藝文空間、新光三越和元智大學進行展出,此外,今年也想跳脫慣用材質創作或打造更親民性的作品或拍攝電影等,思考將《 喵緣子 》與不同的空間對應,繼續將我慣用的黑色幽默風格和動物寓言帶進創作中,邀請眾人與我一同進行作品的對話。

 

編輯撰文/ Arya.S.H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