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生的問題,不是要去解開它。去適應它,淡然地跟它相處,也是一種方式。」鴻梅文創董事長陳添順(公司同事們都喚他Ben)走過人生58個年頭,超過一半時間打滾於科技業 ,從高壓工作環境中體悟到人生並非一道數學題,很多事其實沒有正確解答,位於竹北的「或者書店」及位於新竹老城區的「或者工藝櫥窗」,是他面對生活的回應。
 
兩年前,鴻梅文創在新竹竹北開了獨立書店「或者」,目標是要走入新竹各鄉鎮開分散式美術館!這理想看似很大,但卻一步步正在踏實實踐中。面對實體書店在數位科技浪潮衝擊下的節節敗退,Ben依然勇敢地選擇用「書店」作為品牌「或者」的起步,今年七月又在新竹市舊城區新展店「或者工藝櫥窗」,未來更預計將版圖擴展至「或者文旅」、「食物料理美術館」等。

從「閱讀」出發,重新探索風城的風土民情。讓新竹的生活不再只圍繞著購物中心,而是用文化建構出他理想中的城市藍圖,一步步引著旅人、在地人認識這片九降風吹拂的土地,同時打開新竹望向世界的窗口。

Ben對於新竹的深厚情感,讓他決定留在故鄉,以分散式美術館的概念,打破大家對「書店」的想像。(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我想建造一個讓在地人驕傲,讓旅行者憧憬的人文美學空間
 
「我在新竹香山的農村長大,從專科畢業到當完兵,一直都待在新竹,對於新竹的情感是很深的,後來到台北念大學、開科技公司、再到美國工作生活,55歲那年又再回到新竹。」

Ben的人生轉折,始於閱讀。他回憶,在專科時看了許多新潮文庫的國外經典文學,開啟了他的知識視野,也讓他決定繼續到台北念大學,進而踏入科技業。憑藉著對新竹與書店的深厚情感,Ben一開始就決定留在他的故鄉─新竹風城,以分散式美術館的概念,計畫在未來五年要在新竹市、竹北、北埔、關西、湖口、新埔、五峰、尖石等鄉鎮開書店、美術館,活用當地老屋並依照地方風土展店佈局,要打破大家對「書店」的想像。
 
分散式美術館的概念是什麼?Ben與團隊認為閱讀的媒介不只有書,也可以藉由其他媒介,像是工藝品、街區散步、美食等創造出不同體驗,開啟「五感」閱讀


閱讀的媒介不只有書,也可以藉由其他媒介開啟五感閱讀。(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為何決定在新竹打造一座座分散式美術館,讓閱讀、文化、藝術一步步進入各鄉鎮?Ben感嘆地說,2015年,竹科一連走了好幾位科技菁英,登上各大媒體版面,作為科技首都主宰著台灣經濟命脈,但長期高壓環境卻也吞噬了科技人的心。
 
在工程師的養成訓練裡,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過生活,碰到問題就用數學題的解題模式,這樣的生活態度非常不健康,漸漸地也就不太重視生活的品質跟涵養,不曉得怎麼去排解壓力,就容易讓人崩潰。
 
Ben意識到財富無法使人心快樂,精神的富足才是靈魂的必需品。那一年,他帶著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培育的新生代藝術家前往日本參加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也去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參觀,沒想到在前往書店的途中卻迷了路,當地人聽不懂英文,卻憑著「Book Store」二字,帶著他在大太陽下走了十分鐘來到蔦屋書店,「那時我突然有種頓悟,書店對當地人是一種驕傲,所以我也要回到我的家鄉,建一個讓在地人驕傲,讓旅行者憧憬的人文美學空間。」


或者書店的誕生,讓文化沙漠的新竹,藉由書店成為閱讀世界的窗口。(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比起一般書店擺滿書架,或者書店提供大量坐臥空間,邀請你我坐下好好看書。(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2017年,鴻梅文創的第一家獨立書店「或者」誕生了。
 
「或者書店」被譽為竹北「最美書店」,在欠缺獨立書店與文化的竹北,Ben找來之前經營草葉集書店的Only(李昕燁)與Peggy(朱培綺)開始書店經營,由Only擔任營運總監、Peggy擔任內容平台總監,又招募前奇想創造知識長Erik (朱逸恆)擔任總經理,以及前學學文創副執行長Show(黃秀玲)擔任品牌的行銷企劃總監,希望讓文化沙漠的新竹,能開出自己的花;更重要的是,讓書店成為閱讀世界的窗口,讓新竹的大人及孩子們,能對世界有更多想像。
 
走入或者書店,大片落地玻璃引入盈盈日光,有別於一般書店擺滿書架,空間充滿呼吸感,選書上更多的是關注在地文化、滋養心靈的書籍,引領讀者進入閱讀的多元世界;大面積的舒適坐臥空間,友善親子閱讀。若看書看累了,還可以走上二樓的蔬食咖啡廳,延續一樓的寬敞明亮,空間內使用大量木材,視覺一路延伸到戶外草地,給人自然溫暖的舒適感。


走進書店穿透式的流動空間一目了然,走上樓梯二樓則是蔬食咖啡廳。(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或者書店」選書沒有過多商業氣息,更多的是關注在地文化、滋養心靈的書籍。(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書店裡的寬敞空間,友善親子閱讀,藉由書本讓新竹的大人及孩子們,能對世界有更多想像。(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二樓的蔬食咖啡廳,裝潢上使用大量木材,延續一樓的寬敞明亮,視覺可以一路延伸到戶外的草地,給人自然溫暖的舒適感。(Photo Credit:或者)
 
書店x工藝櫥窗x文旅x食物料理美術館,以身體閱讀舊城區,讓舊城區再發光
 
「或者書店」打開閱讀世界的入口,今年七月「或者工藝櫥窗」又在新竹舊城區開幕,將一棟有63年歷史、曾是專門為明星做頭髮的「金菊髮廊」,搖身一變成為「工藝櫥窗」,強調工藝與生活的結合,用手感連結在地文化;而距離工藝櫥窗不到三百公尺,預計年底將再開「或者文旅」。
 
走入新竹舊城區,步調不自覺的慢了下來。回溯歷史,這裡其實是比台北大稻埕發展還更早,小小一平方公里的範圍,是全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乘載了台灣三百年的歷史。
 
從日治時期巴洛克式風格的新竹火車站,開始漫步,沿著護城河,來到清朝的東門城;轉入巷弄,遇見超過百年歷史、曾是台灣最大市場的東門市場,品味在地小吃;轉進中央路,百年紅磚老茶行以及傳統日式洋樓靜靜佇立於此,當中還有歷史悠久的美術用品社與文具店;繼續前進就來到新竹都城隍廟及中央市場,感受庶民生活的點滴日常,層層串起新竹文化空間場域。


「或者工藝櫥窗」坐落在新竹舊城區,將63年老建築變身工藝櫥窗,強調工藝與生活的結合。(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預計今年將要開幕的「或者文旅」也坐落於此,從書店、工藝選品店跨足旅館,看似跳躍,但核心思想依然。這次他們想要透過街區散步及在地小旅行,帶領旅人深入探索城市的風土民情,以身體的閱讀認識這座百年老城區。未來或者文旅的二樓將會是風土餐廳,呈現新竹的在地食材及醃漬食物,如同新竹的「記憶之胃」;三、四樓則有六間客房,一步一步讓老城區再發光!
 
明(2020)年團隊更計畫將新竹第一棟百貨公司、如同新竹林百貨的「新州屋」,將過去引進各式舶來品的新州屋,改造為「食物料理美術館」!結合周邊市場文化,打造以「食育」為概念的實驗性美術館,利用在地食材重新設計,喚醒大家對於食物、人與土地的關注,同時也計畫邀請國際主廚,以實驗餐桌的概念探索美食,與國際食物設計趨勢接軌。
 
行銷企劃總監Show說:「這些都是分散式美術館概念下的表現,從『閱讀』這個動詞出發,用不同方式去閱讀它。」
 
找回台灣在地工藝之美,「或者工藝櫥窗」推薦三位新銳工藝師作品
 
走入「或者工藝櫥窗」,空間內仍保留傳統洗石子地板、檜木窗與鐵花欄杆,老建築特有的歷史美感,讓人目光閃亮。但為何以「工藝櫥窗」為主題,而非時下流行的設計選品?「我們希望能提倡讓人願意沉浸、欣賞並接受的生活美學,工藝比起設計品有更多手感的味道,更能接觸人心。藉由文化消費的購買,讓美學真實呈現在生活裡。」Show如此說道。


「工藝櫥窗」全棟室內設計及大塊面,採用台灣國產材福杉、柳杉及台灣檜木,讓觀者進入後即感受木頭清香,同時也支持新竹在地林業永續系統。(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比起設計選品,工藝品更有手感味道,更能接觸人心,藉由文化消費的購買,讓美學真實呈現在生活裡。(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早期玻璃與陶藝,在桃竹苗地區傳統產業中都曾經佔有重要地位,但隨著產業外移及生產技術工具的發達而沒落,「或者工藝櫥窗」希望透過生活器皿的連結,重新找回在地工藝之美;除了玻璃與陶之外,材質上還有金工、漆器、織品、木作及複合媒材等工藝,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找到屬於自己的「工藝櫥窗」。
 
不僅販售台灣在地工藝品,「或者工藝櫥窗」也販售來自日本手工江戶切子玻璃老店「廣田硝子」、「山田硝子」、「Wired Beans」、山形縣鑄心工坊鐵器,及富士縣的能作錫器等日本職人作品;同時還扮演了工藝的交流平台,不定期舉辦講座、工作坊,讓藝師們可以相互切磋,藉由多樣化的工藝文化實踐與體驗,導入新興設計能量來活化傳統工藝。


或者工藝櫥窗二樓空間,不只販售在地工藝師的作品,也販售來自日本手工江戶切子玻璃老店「廣田硝子」、「山田硝子」、「Wired Beans」等日本職人作品(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或者工藝櫥窗三樓的「大地色票計畫」展覽,讓民眾更了解在地生活陶工藝。(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MOT TIMES這次特別推薦三位台灣新生代工藝師作品,看他們如何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符合現代生活的工藝,讓工藝走進常民生活。
 
彭竣暘-從客家老靈魂裡找尋新設計,迸出土地的真實色彩
 
佐京茶陶工作室的年輕工藝師彭竣暘,是土生土長的新竹北埔客家人,說了一口流利客家話,年輕身軀裡住著老靈魂,喜歡在老家具的造型線條裡,找尋茶具設計靈感。
 
當其他陶藝師都在購買美國土、日本土時,他透過耆老找到了新竹北埔大南坑和獅頭山的黏土與矽砂來製陶,不僅能壓低成本,還做出在地特色。例如大南坑的黏土鐵質較多,所以顏色偏紅;獅頭山的黏土則偏白。隨著陶藝師的煉土方式不同,杯具顏色也有些許不同,而佐京茶陶的杯具偏深紅色,有時還會加入矽砂,細視杯園內側閃閃發亮,仿若杯內的星空,其實是來自於真實土地的色彩與能量。


佐京茶陶的杯具偏深紅色,有時會加入矽砂,細視杯園內側閃閃發亮,仿若杯內的星空,其實來自於真實土地的色彩與能量。(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丁右尉-玻璃吹製創造流動的氣泡,窯火中記錄玻璃的呼吸
 
新竹擁有玻璃所需的原料「天然氣」與「矽砂」的優勢,因此新竹玻璃產業已有超過九十年的歷史。過去,在地製造的玻璃工藝品與聖誕燈泡更曾是台灣外銷的兩大主流,但應用在生活器皿上的卻不多。而八年級生的丁右尉所製作的玻璃,每個都是手工吹製,創造出流動的氣泡感,並且加入銀箔碎花與色料元素產生色變,呈現玻璃杯彷彿在呼吸的溫潤感。同時在與日本玻璃職人的交流啟發後,也嘗試在作品裡加入細節,將玻璃杯底增厚,在空氣感的視覺中又增添厚實手感。




新生代工藝師丁右尉的手工吹製玻璃,創造出流動的氣泡感,並且加入銀箔碎花與色料元素產生色變,呈現玻璃杯彷彿在呼吸的溫潤感。(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楊育睿-是茶杯,是咖啡杯,也是酒杯!生活社交文化的靈感轉移
 
來自台南的七年級工藝師楊育睿,以茶文化做為起點,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他發現平常喝茶時,茶杯容易燙手,因此將酒杯的造型轉移到茶杯上,作出高腳茶杯,喝茶時就能握著杯梗而不燙手;加上他自己平常喝茶也喝咖啡,以實驗方式進行創作,其實這茶杯拿來做咖啡聞香杯使用也很棒!


七年級工藝師楊育睿將酒杯的造型轉移到茶杯上,作出高腳茶杯,以實驗方式進行創作,讓物件不受限於型,可迎合生活中更為多元的運用。(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陳昱豪)
 
這次MOT TIMES明日誌編輯團隊,特別企劃【轉變的風城】系列報導,探索新竹轉變的原因、以及如何想像新竹的未來願景。MOT TIMES也專訪了龔書章老師,談談老眷村可以如何被想像?新竹將軍村打造非典型、活的圖書館。

編輯/李玲玲、彭永翔

關於鴻梅

創辦人陳添順,在2008年成立鴻梅教育基金會;2013年轉型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培育與陪伴藝術創作人才;2016年成立鴻梅文創志業,藉由社會企業的運作,希望打造「讓在地人驕傲,旅行者憧憬」的人文美學空間。

而「或者」是鴻梅文創以大新竹地區為起點,打造的人文美學品牌,第一個文化據點是新竹竹北的「或者書店」,近日在新竹舊城區展店「或者工藝櫥窗」,接下來將再開「或者文旅」、「食物料理美術館」等,從「閱讀」出發,提供更全面、深刻的在地文化體驗。

或者書店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新瓦屋園區內)
電話|03-5505069

或者工藝櫥窗
地址|新竹市中央路75號
電話|03-5220500

或者文旅
地址|新竹市大同路175號(2019即將開幕)

【延伸閱讀】
【轉變的風城】老眷村可以如何被想像?專訪龔書章:新竹將軍村打造非典型、活的圖書館
【轉變的風城】70年代老字號金菊美髮廊,變身「或者工藝櫥窗」,看見竹苗及台日在地工藝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