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恆溫的動物,夏天吹冷氣冬天烤電爐,天候惡劣還好有家罩;我們是雜食性的動物,料理不分日夜無關四季,分秒都有得享用;我們是智慧的動物,伸出食指便飛越五大洋,看遍世界各地風景。曾幾何時,我們開始不依賴環境生活,因為我們可以依賴工作 ,工作帶來錢,靠錢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讓生活好一點、變漂亮一點、房子豪華一點、有錢討個好老婆......金錢交易是我們訂下的遊戲規則,然後我們不知不覺地忽略了自然,有意地把自然排除在外。然而,田間書屋的主人阿不,蓋自己的房子、吃自己的種的米,對上述的這一切,用實踐告訴我們:不,也許我還可以這麼想、這樣做......
我叫做阿不,「不」的意思不是拒絕,而是明白指出:「人生沒有既定規則,一切只能親身實踐。」                                        
 
今年 3 月,春天的訊號忽明忽滅,一篇在上下游 News&Market 「我想教/交給你我的夢:田間書屋的開幕宣言」深深吸引了成天坐在螢幕前、靈魂被文字切割得破碎不堪的我們。看著阿不的字句,書屋搭建途中的汗水、泥濘、勞苦與疲憊似乎也在呢喃的自白和蟲鳴鳥叫的環境裡,不自覺地溫柔了起來,更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訪這為「夢想讓自己的生命能夠發出光彩的人」所準備的實踐場域。
 
2009 年 10 月,早在田間書屋前,阿不已在宜蘭南澳鄉武塔村租下一個廢棄十多年之久的迷你營房,廣邀大眾參與老屋修復的工作假期,協力將淹沒在叢林裡的營區重整為「山海教室自遊驛站」。那時,他提出了「移動教室」的概念,期待讓在台灣各處深具獨特地理空間、產業與文化場域的地點,依各自特性設立不同「主題」,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功能,並讓身處其中的人參與「親身實踐式」的學習和社區營造。
 
本名黃鵬錡的阿不,從小便對「人」特感興趣,當同齡的孩子們還在騎馬打仗,他開始問自己:人為什麼會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只要活下來就會經過一個所謂的人生,那一個人的人生是怎麼度過的?生活是什麼?實際出了社會後,阿不曾經賣葡萄酒和雪茄、從事旅遊採訪、自由撰文、攝影、玩園藝種花……對他來說,葡萄和雪茄都從地底長出來;旅行是看大山大水中的人怎麼求生存;爬山、園藝一直到現在教授農業種咖啡,這些經歷因為圍繞著「自然」這個主題,而讓他樂在其中。「人和自然是我的人生中兩件重要的事,而這兩件事又會合而為一成為一件事:我們生活並不是在虛空之中,而是在大地上、環境中。」阿不說。

訪問當天傍晚,書屋與中央火爐。(Photo credit:MOT/TIMES)
 
夜晚的書屋中央,女主人阿芳升起柴火,爐火中的枯枝劈哩啪啦,伴著窗外窸窸窣窣的蟲子聲,稍早在辦公室電腦前用文字帶領著我們的阿不,這一回自在地坐在火爐邊,與我們侃侃而談生活裡每個實踐的片刻和哲學。稍晚,我們走上書屋的小閣樓,在聽不見一點人聲車聲的田間屋裡,與窗外的一片自然,好睡入夢。
 
Q:從南澳的山海教室開始,你提出的「移動教室」概念開始具體成型,當時你召集大家用「自然素材」和「就地取材」的方式修復老營房;到了這次協力自造的「田間書屋」用「黏土、稻草和木頭」蓋房子,可以談談這些自力修復老屋、蓋屋的過程和理念嗎?
 
蓋房子這件事可以分兩個部份來說, 一是你對建築的所知究竟有多少。我們每個人出生都在房子裡面,一輩子也都在房子裡過活,但你對房子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你看過了台灣的廟宇、雅典的神殿、中國的天壇、萬里長城、京都的閣寺…...你花了多少時間在研究建築?他怎麼蓋、怎麼維護、怎麼美、怎麼醜,你的生活有沒有在了解這件事?這是你對生活環境的敏感度,現代人對房子的了解還是和錢有關:這是 6 百萬的房子、這是 1 億的豪宅……就這樣,只有大小的差別,可是你卻不知道這間房子健不健康、座向好不好?週遭環境適不適合生活?有沒有汙染?
 
另一方面是動手蓋房子這件事。因為我自己喜歡閱讀,也喜歡親自去看,去研究,試著去了解建築後面的身世背景,如何被蓋出來的,後來發現原來以前人也是自己蓋房子的,早先沒有建築師、更不用說設計師,農人有錢就請工匠,沒錢只好自己蓋。那為什麼現代人不自己蓋房子呢?當你看了那麼多房子,就會發現結構不是問題,找來找去就是那幾種,選一種就可以做了,就像疊積木,知道怎麼樣疊可以疊得起來,怎麼樣會倒,差別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去做。現代建築師的專業其實是尺度的問題,現代建築因為尺度大到不是一般人可以自己完成的,一棟大樓需要重機具、電工、工人、地震專家……這種建築確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但如果回到人的尺寸,我會開始懷疑為什麼自己要花那麼多錢去住在那個小盒子裡。曾經看過一個數據是有關當人們從 101 頂樓按下抽水馬桶,到底會耗費多少能源。若單單只想提著 2 公升的水從一樓走到三樓,再想想 2 公升的水如何爬上 101 大樓,大概就知道能源耗費的可觀。當房子蓋那麼高,每天有那麼多人坐電梯上上下下。你說它是綠建築會有多環保?所以如果回歸尺度,其實人是可以蓋自己住的房子的。
 
徵求志工打造書屋的工作假期,正在進行三角椼架的搭建。(Photo credit:阿不)
 
當初建造田間書屋,我申請了青輔會的青年社區行動參與計畫,辦了四次工作假期,把蓋房子的步驟拆成四梯來完成。第一次是基地的整理,畢竟這裡一開始芒草高到人都走不進來。然後挖洞立下六根鐵柱。再來就是屋頂,我們做了六個三角椼架,兩邊架上鷹架,靠人力拉上去。屋頂完成後再做牆和窗,就完成了 (編按:講得還真像堆積木般,也太容易了吧!不過有圖有真相)。邊做邊學,碰到問題就去解決,畢竟若沒有做就沒有問題可以解決。一開始也不用想太遠太複雜,先解決眼前的問題,有一天你就發現:ㄟ!做好了! 萬里長城不也是從一塊磚開始的嗎? 
 
Q:在你的理解之中,「節氣」是什麼?請推薦現代人一種最適合「立夏」的生活方式?你覺得現代人還可以如何感受時序的變化?現代人與天地自然的最適切的關係是?
 
節氣在以前是給農夫用的生活曆,古代社會中農民是多數人,現代農民變成少數和弱勢,所以現代人很少會需要靠節氣過生活。回到節氣,與其說是對農夫的規範,不如說是個提醒。當每天每天在過,透過節氣你知道接下來該做些甚麼事情,該整土、插秧了……。而今天,現代人的時間往往被工時、老公老婆、孩子、補習班分配好了,不會提醒自己該做什麼,不為自己生活;被生活過,而不是過生活。所以如果重新看節氣,應該就是人對生活的提醒、自己如何和環境與生活互動。這是一種心態,一種對生活的敏銳度,當你敏銳,你會看到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當你有了這樣的想法或心態的時候,它便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在你的生活之中。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台北市如果因道路施工而砍路樹,就會有很多人開始抗議檢舉,以前的工務單位說挖就挖,但現在越多人開始發現樹的好處、發現樹的重要,挖樹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因為你在意了,所以你需要這麼做。
 
所以現代人該做的應該是重新建立觀察力,也許從任何的節氣開始,以24個節氣為目標,自己去感受現在生活的環境,不管是雨量、作物改變、氣溫是否真的從立夏開始慢慢升高了?自己去應證、體會節氣的特徵是什麼。透過農民曆你可以先大致了解為什麼一年四季要分 24 節氣,先有了參考再從生活中實際應對、求證,漸漸培養出對生活的感受力。有了這些能力你會在面對決定該如何生活時,有豐富的基礎:我該住在什麼樣的房子、重新裝潢時可以注意什麼、該怎麼吃比較好等等,你都會找到應對方式。比如說你住在林口,你觀察到這裡充滿了濕氣,卻還是買了不能防潮的家具,當然一下子就發霉了!或是有時候我在家裡沒出門,但只要聽到老鷹叫,大概就知道今天不會下雨。所以考慮到生活型態、考慮到環境,再看看如何選擇自己居住的地方,好像不該只是單單用幾百幾千萬的價值,便宜或貴去衡量一個居所。
 
田間書屋目前已經開始接受「換工」學習,此為換工者幫忙插秧一景。(Photo credit:阿不)
 
Q:在你豐富的旅行經驗之中,你認為人與土地關係是否因時、因地而異、「節氣」的概念是否又因時空而改變呢?
 
A:中國的農民曆是為華中地區黃河流域一帶來譜寫的,但我們台灣的氣候條件比較接近華南地區,所以其實農民曆在台灣,尤其是南部,某種程度上並不適用。比方說,冬至農忙準備過年歡慶,是農民曆所描繪的最後一段節氣,但其實台灣中南部在除夕時已經插完秧了,所以在花蓮台東你去問老一輩的人,他們並沒有時間「過年」,因為那段時間是他們最忙的時候,要巡水、做田埂、翻土、整地、插秧……所以其實節氣就是反映我們真實的生活情況,得要靠自己去觀察適應。
 
觀察還有點很重要:環境是一直變動、有生命的。所以農民曆節氣當然也是會跟著暖化變、跟著全球化而變,比方說說到種菜,當今從世界各地來的品種太多,當你種植埃及、韓國、日本來的這些作物,農民曆裡絕對找不到標準答案,所以這些都是有了基本值之後再去修正刪減。生活中重在觀察,從觀察中不是要找到「真理」,學了一件事就用一輩子,而是找到如何應用、隨時保有變化。人不是機械,如果你把自己設定成機械模式,那你就只能一輩子做同一件事。
 
Q:法國詩人韓波曾說:「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圍的生活是多麼的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請問走過多種生活與國度,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對阿不來說,眼前的觀察與實踐,就是真正的生活。(Photo credit:MOT/TIMES)
 
A:我對它的解讀是,詩人總是用一種反諷的方式,告訴我們因為你就是沒有好好生活,才會去寄望別的地方。其實並不是我們要追求什麼、改變生活環境,而是回到之前說的,認真關心自己周遭,自己發生的什麼問題,從觀察和觀心之中找到樂趣。而這首詩正好提醒了我們,最好的生活永遠不在他方,因為你在這裡過不好了,去那裡又怎麼過得好呢?如果你每天想著:這個房子好小好擠,一天工作 8 小時還不夠,我要努力賺更多的錢、存錢買大房子,我要升協理、升總經理……對我來說這就是生活在他方,永遠在期待那個沒有來的東西,把現在的努力都花在那個他方,期待它早點來。但你忽略了老婆就在你身邊、小孩正在成長、這個房子已經可以遮風避雨了,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去期待追求這樣的生活,等你有天真的存夠了錢了,小孩子已經長大搬出去了、另一半也不理你了,你發現旁邊一個人也沒有,那你到底在追求什麼?想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其實是個複合的能力,也很複雜,每個人需要的不同,生活條件也不同,適用於我的不見得適用於你。重要的是,天堂只會出現在你現在的生活中,但也只有你自己可以把它變成地獄。

採訪整理/林宛縈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