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書嗎?你最近一次靜下心,空出一段專屬於閱讀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當然課本不算,邊看書邊玩哀鳳也不算。是不是很久了,幾乎忘記指尖穿梭在紙頁的感覺,只記得手紙滑過觸控螢幕偶爾幾乎要被灼傷的不適感(或快感)?來到草祭二手書店,請忘記觀光客用拍照標示到此一遊的強迫症,請安靜且有禮地,找一本書,在前書主的使用痕跡中,探尋一本書的身世,也尋回角落裡溫暖的記憶。當然,一本書沒辦法戲劇化地讓你撐起地球、展開世界,但或許,透過這些有溫度的書頁,能讓你當前速食般的生活產生一些驚喜的轉變。
想像一個空間,你穿過小巷扶疏的綠木,推開木製大門,走到中庭的旋轉梯,到二樓選本書,回一樓喝杯咖啡,看孔廟前樹影漸漸地縮短又換了個方向,看看腕錶,你晃到地下室看了一場表演,再爬上三樓聽場演講,時間近傍晚,在頂樓點杯啤酒,倚著天橋,一覽孔廟園區,吹個風俯瞰街角風景,你甚至能遠望到台灣文學館的角落,路燈一盞盞亮起,就這樣度過日常的一天。

這棟獨立又穿透的空間,也是草祭二手書店最初、最理想的樣貌。

  


2007 年找到現在的草祭,其實有一個滿戲劇化的過程。這幢已經閒置了 10 幾年的老房子,蔡漢忠歷經 9 個月與屋主來回的溝通,有點像是談戀愛的過程,簽了約,後面的過程就是學習如何「在一起」。
 
「草祭」是老闆蔡漢忠姓氏的拆解,曾經擔任攝影師的他,對空間規畫有著獨到且野心勃勃的想法。原本,理想藍圖中的草祭,並不像現在是與「小說咖啡聚場」一分為二的兩個空間,在蔡漢忠的香格里拉裡,草祭不只是書,也涵蓋咖啡館、藝文表演空間,從視覺延伸出嗅覺、觸覺等更全面性的發展。但原本草祭做的整體規劃,卻因為「太過理想,財力、時間都有限」,只好先從書店開始經營,用半妥協的方式,一點一滴打造自己理想中的書屋,也突破對傳統舊書店的印象,產生另一種可能性,但在動線上就與原先的構想有些差距,他說:「雖然遺憾,但也只能自己去抓一個平衡點。」


實際走進草祭,一把竹梯,一面書牆,必須要上下行走穿越的空間給你的驚喜,不禁讓你佩服蔡漢忠絕佳的平衡感。這棟建於 1966 年的老建築,原本是印刷廠與住宅混和的雙拼街屋,雖已走過半百時光,但屋況仍佳,蔡漢忠大致上保有老屋原本的格局,因過去的使用習慣與現今有很大的差異,他打通了窄仄狹隘的廁所與後樓地下室與一樓的樓板,粗曠且未加修飾的邊緣,讓鋼筋裸露,空氣產生對流,並將光線導引至整個空間,約 6 公尺高聳的竹梯與書牆使空間成為一體,也是視覺注目的最大焦點。
 
順道一提,小說咖啡聚場的空間也很特別,中庭的採光留給吧台區,有別於其他咖啡館將舒適的空間留給客人的概念,蔡漢忠反而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下工作。因為草祭的高知名度,讓 2011 年小說開業時,吸引了大批人潮,產生的干擾度太大,於是半年後,他用 2 個月的時間,拉下鐵門休息,調整腳步,讓自己不要忘記初衷,也希望能留住真正頻率相合的客人。

  


因為對自己人的維護與理想的堅持,讓蔡漢忠成為一個有個性又有點奇怪的老闆。他搔著頭,非常困擾地說:「源於分享的理念,但管理上仍有許多力不從心之處」。雖自言是「濛濛渺渺」的未來,但都確切且真實地在發生。從 2004 年開始舊草祭至今,已過了 8 個年頭,當中也歷經波折與挫敗。蔡漢忠說:「舊草祭結束營業時,我心裡也很清楚這並不是個結束,這段潛沉的時間,其實讓我蓄積了更多能量。」
 
面對近年來台南「老屋新生」氾濫的問題,蔡漢忠說,一切都是選擇,在選擇的當下,我們必須要誠實地回歸到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這不只是對自己,也是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責任感,如果他所創造的這個空間,能改變一、兩個人,讓他們帶本書回家,養成閱讀的習慣,安靜地與自己相處,並在書裡發現些什麼,然後改變些什麼,「這樣就夠了」蔡漢忠說。
 
Q:近年,「老房新生」有許多爭議。你有什麼看法?
 
A:我覺得老屋欣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後來加入競賽排名,商機出現,也開始產生一些問題。當時台南整個陷入瘋狂的狀態,一年可以有 50 幾場的採訪,因為夠聳動、畫面美,許多經營者的目的性也慢慢地顯露,有人認真經營,也有人只想賺錢,搞噱頭,只想做一個「不一樣」的東西。
 
但這個「不一樣」卻危害了老房子的結構與保存,可能就有人拼拼湊湊,不注重防水、清潔衛生等問題,也不一定對這片土地有在地的情感。人來是好事,但人離開之後,你必須要去收拾人所帶來的一些問題,這很重要。我覺得「老房新生」應該要由空間、人出發,而不是利益導向,順序錯誤,產生的問題是很嚴重的。
 
Q:二手書與老房子的結合饒富趣味,為什麼會選擇在老房子經營二手書店?
 
A:我沒有想特別去強調「老房子」,所有東西都有可能是第一手、第二手,房子當然也不例外。我覺得台南目前有這樣子的風潮,都是被炒作出來的,特別是北部的媒體,因為有噱頭,下標容易,但每一家媒體寫出來的東西都大同小異,就像填空格,也突顯不出特殊性。在台南,有一些人是這樣對待這些老房子的,就像炒作房地產,其實我很不喜歡這樣。
 
對我而言,初衷非常簡單,從自己的喜好──書出發,感覺距離感近了些,老房子當然可以帶出更多的味道,但我也沒有刻意去找,只是很單純地希望有一個空間格局,能符合經營書店的需求,於是有了現在的草祭。我相信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從自己的特質與潛藏的因子出發,找到自己適合的點,如果不是這樣,做起來會很累,也不持久(頓),除非那數字很吸引你……(語重心長)

  


Q:那麼,你如何收書?
 
A:你是說管道,還是選書的種類?
 
Q:都想知道!
 
A:管道是商業機密,怎麼可以告訴你!(大笑)其實,不管主動被動,書的來源目前還是很缺乏,我還必須繼續努力。新書當然比較容易,但舊書的來源都很不確定,你一定要親自去看書的狀況,也要思考整個市場機制,簡單地說,就是賣不賣的問題。即使是好書,賣不出去,也是一種壓力,另外,我也不覺得閱讀的層次是一種問題,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九把刀,雖然我覺得他很芭樂,但我們年輕時也是這樣過來搭!對我而言,這都只是一個過程,正負並存是一定的現象,但我還是有自己的立場。
 
當然,人多的地方就會有書,而且地點也會讓書的種類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書北部很多,南部卻很少,反之亦然。這是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印刷廠漸漸地由南往北移,所以南部就比較收得到一些印刷廠保留的舊書,當前暢銷書還是北部比較多。找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挑戰性越高,樂趣也越大。

  


Q:有什麼難忘的經驗?
 
A:收書到現在,初期那種見到限量版的驚奇已經慢慢少了,當然,除非是真正的夢幻逸品喇!相較於稀有性、少量的書之外,我覺得收書更有意思的是,你可以看見買書的人的個性,可以分別出整個家族的喜好,比如這是你爸的、你哥的、還是你的,書都會告訴我,非常好玩,類似推理抓兇手的過程(笑)。
 
透過我們擦拭管理,讓下一位讀者帶走這本書,產生所謂的「對位」關係,他不知道上一個書主是誰,透過二手書店的中介,認識了這本書,產生了關係,像有相同味道的人,冥冥之中就會湊在一起。
 
其實,在開書店之前,失業了一段時間,後來決定開書店,就先把自己的書拿出來,那心情很複雜,當然會有不捨,但也需要錢來生活,但後來我想,每一本書的生命,都與人的階段歷程有關,而透過書的傳遞與流動,讓價值能夠產生,也更有意義。
 
Q:如果這棟老房子有靈魂,你認為哪本書可以代表草祭?
 
A:對我來說,一切都是過程,不停地在轉變,所以這問題我不太能回答。(大笑)


Q:談談喜歡的閱讀環境,而你最喜歡草祭的哪個角落,為什麼?
 
A:我沒有辦法在圖書館看書,也無法想像別人說「走!我們去麥當勞唸書。」是怎麼回事。我需要一個燈光美、氣氛佳的環境,才能進入書中的狀態。草祭一開始,就是從個人書房的概念出發,雖然對經營二手書店而言,「留白」是一種浪費,但我還是希望能有一杯酒、一杯咖啡,來安靜地讀一本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獨處的狀態,現代人太缺少這一塊了,人只能在獨處中自省,所以我非常喜歡晚上關門後,沒有人的草祭。草祭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你沒辦法定下制式的規定,要求別人一定要怎樣,但我還是希望這個空間,能產生力量,改變一些事情。所以下一個階段,我可能會選擇郊外再設一個據點,必須開車才能到達,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希望能讓來草祭的人,來過這裡,能帶走一些什麼,而不是回家了,只是分享「噢我今天去過草祭」,然後呢?沒有了。這沒意思嘛!我想這會很困難,但是我未來想努力的部分。
 
Q:建議來台南不可錯過的私房行程。
 
A:建議花多一點的時間,找到方向感,放開目的性,去觀察,去冒險,因為台南的巷弄非常有趣,很迂迴,生活感很強烈。比如每戶都依照自己的風水,設立自己門的方位,你可能拐個彎,吹到一陣風,看見路邊有人在下棋,喝一杯路邊賣的飲料……,直到你到達一個地方,這個過程是非常美好的感受,跟其他城市很不一樣。

    

走進街道,相信身體的方向感吧!或許,你可以在微風吹拂之間,觸碰到古都的靈魂。

採訪整理/張慧慧

想更認識古都台南嗎?MOT/TIMES 編輯團隊率軍南下,除了草祭二手書店外,【台南老屋專題】也直擊了台灣文學館破屋窄門咖啡館太古百貨、佳佳西旅店及藝文空間等老屋,第一手報導已陸續推出,請持續密切鎖定。


延伸閱讀
-
不只老屋新店!台南的多元生活與文化
老屋再生的藝文空間
- 台灣文學館:文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 窄門咖啡館:堅持自我,保留城市的美好
- 破屋:搖滾客的南方聖地
太古百貨:就像北歐家具,簡單又帶有溫暖的味道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