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一定是添加新的物件,眼前所見,也可以是一種簡單的美。」美感教育影響的不只是孩子,大人們的觀念亦要隨之改變。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持續協助學校改善學習環境,除了一般性整建修繕的工程外,亦嘗試以校園營造來結合「美感」與「教育」,透過空間美學,潛移默化學子們對美的感受力。
 
105年度起,教育部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辦理「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透過專業輔導及設計團隊的協力,與全台97所學校攜手經歷由環境探索到美感創造的過程,打造兼具區域環境特質與知覺美學的美感校園。究竟各校是如何透過各種巧思設計,建構起獨特的環境美學場域,實現師生「境教」的可能性呢?讓我們一同踏足全臺各地,探尋這些美感校園所展現的精彩風貌。

位處水源地的安和國中,校園廣場漾起縷縷「漣漪」


位於大肚山下的安和國中,擁有緊鄰臺中工業園區半山坡水源地的獨特地理條件,經輔導委員建議,將美感基地聚焦在校園內的中央大廣場,凸顯出校區廣大且位於水源地的特質。安和國中中庭廣場座落於三棟教學大樓中間,原鋪設一片連鎖磚,作為學生集合、課外活動的廣場及停車場。然而,由於廣場四周大樹的根部土壤,在連鎖磚長期覆蓋下缺乏雨水浸潤,樹木為取得水氧只得以根系向上生長,造成地坪凹凸隆起,極不平整,也影響師生行走安全;單調鋪面造成的熱效應也未能吸引師生停佇,反而成為避之唯恐不及的煎熬之地。
 
改造前的連鎖磚。(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擴散美的漣漪,展現青春活力


透過美感計畫的注入,安和國中結合國教署改善學校廣場排水經費及工程,將生態地景與排水系統合併施作,將中庭重新打造為一座校園中的森林生態地景。在輔導委員建議下,加入軟性與人文元素,引用該校地的歷史環境故事,將水源地意象化為飄落校園大地的雨水,在詹博雄建築師事務所規畫設計下,只見原本乾枯的停車廣場轉化為陣陣擴散的漣漪,向校園四面化開,充滿生氣蓬勃氣息與華麗律動的視覺效果,猶如被森林包圍的華麗之境。在蔥郁草地上散落落下大小不同的漣漪,每個圓心都是師生舉行課程與群體活動的展演場域,學生踩踏在水漣漪中穿越美感營造的場域,鏈結校園的每棟建築群,在秩序和自由流動中展現青春活力,成為學生想念及駐足的美感校園。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新竹市最高學府成德高中,打開視野眺望未來的夢想


成德高級中學位於新竹市客雅山嶺上,地形的優勢讓校園擁有遠眺新竹地區的絕佳視野,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盡收眼盡收眼底。透過美感計畫,將原本是一片荒煙蔓草的樹林山坡,因應高中生的校園生活特性,蛻變成移地教學的多元用途場域。設計師運用創意的設計手法,將廢棄教室牆壁打通成一片帶有落地玻璃的穿廊,連通操場穿越穿廊前新設的大面積木棧階梯,面向開闊的新竹市市容景觀,讓高中生開展原本壓抑的視野與心情。廊道地磚引用校園老松毬果鱗片的美學比例進行設計,強烈的黑白對比視覺感,打造錯落律動的地面變化。另一方面,因應山坡絕佳的眺望視野,於制高點打造白色鋼構平台,與周邊生態景觀共融,透過眺望遠方,舒緩眼睛疲勞與減緩課業壓力。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以結網為靈感,編織未來的憧憬


而在通往校門的步道動線中,校方與設計團隊則以徑律動柔和的碎石曲徑,融入校園景致。山坡樹叢裡有著蛛網上圓滾的露水,清澈、純淨的意象猶如高中求學階段的知識結構體與知識結晶意象,以「結網」為靈感,延伸到休憩網椅的設計,讓高中學生藉由樹林下的網椅成群恣意躺臥進行交誼,仰望著藍天白雲,編織著未來的夢想,不僅對外代表通往未來、升學的終點展望,對內則反觀校園之美,產生對校園濃厚的留戀之情,讓校園美感改造潛移默化薰陶著學生的氣質,深摯影響全校師生。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人文薈萃的宜蘭復興國中,創造蘭陽劇場美感校園


座落於宜蘭市人文薈萃的南區中心,宜蘭縣立復興國民中學對於藝術與人文教育推展不遺餘力,更於民國89年在國寶級作家黃春明、黃大魚兒童劇團協助下,成立全台第一個國中專業劇團「復興國中少年劇團」,表演藝術資優教育的推展也自此成為復興國中發展重點之一。為了有效活化運用校園內因少子化而閒置的空間,復興國民中學在105年及106年度第一期及第二期校園美感計畫將廢棄廁所、屋頂露臺打造成為實驗劇場及星光藝術廣場,給熱愛表演的孩子們建造一處表演藝術、展現創意的基地。此後更延續前兩次校園美感改造精神,以「道具的收納與展示」為題,透過意象串接,將三次改造基地串連成完整的星光藝術園區,也使表演後的道具藉由收藏、展示,呈現不同空間表現,讓學生欣賞舞台道具的基礎構成美學元素,培養對美的感知與想像能力。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閒置教室化為校園裡的創意教育展覽館


為此,校方與納設計有限公司鎖定教學大樓裡,原本規劃為道具儲藏室,卻因缺乏存放規劃顯得雜亂無章的閒置教室,並以此為中心,延伸外部兩期美感基地的動線,將路徑走廊上紊亂的雜木剩料、布招、傢俱等整理成統一的引道,讓廊道轉折處轉變為不一樣的敘事展場。穿廊與上下樓梯的節點則是進入主要劇場道具展示間的入口意象,原樓間佈告欄更被改造為過往手工製作道具陳列櫥窗,好似瑞士家具設計博物館般的空間裡,幾何造型與色彩設計更成為後輩學弟妹嚮往學習的典範,也是製作經驗與演出記憶傳承的場域;至於從天花板垂降的吊燈,則由宜蘭在地製作的斗笠改裝而成,不只造型時尚,也暗示實驗劇場的在地觀察與創意。四樓原為儲藏用的閒置教室,經過巧思化為結合儲藏展示和授課創作的創意工坊,進入室內後只見迎面而來的牆面,展示出過往表演的經典道具,透過燈光設計強化櫥窗展示戲服與導覽的視覺感受,營造出濃厚表演藝術氛圍,讓師生在此迸發創意能量、腦力激盪,不只達成收納目標,更轉變為一座創意教育展覽館,進而達到境教的目的。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探尋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小,如何創造感與知的校園


曾在民國88年時因「九二一」地震導致校舍全毀,並於民國91年完成重建的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新校址位於進出埔里鎮的入口,近年也成為家長心目中孩子就讀學校的優先選擇。可惜的是,過往校內景觀單調無法讓學生集中目光,觸發學習的思辨能力,徒留不同時期的校園流行裝飾四處林立,卻無法展現美感基因。 


改造前校內景觀單調無法讓學生集中目光。(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改造後的繽紛樣貌。(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翻轉校園學習入徑,創造歡樂共學的第二教室


校方藉由環境美感計畫的植入,在輔導委員與設計師團隊的協助下,首先於校門口家長接送區營造一座黃色框架「校園探索之門」,讓人們在甫進入校園時,目光能立即看見學校景致意象,強化「屬於我們的校園」的集體認同,並在「校園探索之門」框內兩側設置幾何椅座,供家長與學童等待和聊天的機會。校園內場樹林下延伸相同的色彩計畫與設計語彙,以幾何造型組合的長凳,打造出可坐可臥的遊憩區,亦藉此機會改善樹穴的排水與地表的隆起;連接廣場與操場的教學大樓二樓空曠穿堂,規劃各式可互動的體能遊具,讓學生快樂地在此奔跑、跳躍,或躺或臥;並巧妙運用空間強烈西曬的特質,將其轉化為可產生自然光線透射的燈牆,透過光影對話進行實驗和皮影戲練習,也讓穿堂轉身成為一座夢的教室與遊戲天堂。
 
透過串連從校門口到教學大樓環繞的中庭空間,原本散落各處的學習、活動及閒置場域得以相互融入形成「校園學習路徑」,當學生每日穿越學習路徑進入校園,便開啟一次從探索到發現的歷程,校園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師生啟發美感教育的第二教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Photo Credi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
臺中市立安和國民中學
地        址|臺中市西屯區天助街1號
設 計 師 團 隊|詹博雄建築師事務所 /  詹博雄建築師
 
新竹市北區成德高級中學
地        址|新竹市北區崧嶺路128巷38號
設 計 師 團 隊|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施汎昀設計師
 
宜蘭縣立復興國民中學
地        址|宜蘭縣宜蘭市復興路二段77號
設 計 師 團 隊|納設計有限公司 / 黃佳瑋設計師
 
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
地        址|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三段565號
設 計 師 團 隊|廣丞建築師事務所 / 黃政竹設計師

更多資訊 >>
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CAEPO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