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市現役最古老橋樑之一「本町橋」,是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時,沿著東橫堀川開挖而生的橋樑;縱橫交織的水路長期支撐著這座城市,明治時代開始將大阪稱為「水之都」。隨城市演進,本町橋被現代高架道路覆蓋下,成為背對著河川的城市景觀。

為了重振水之都形象與沿岸活力,官方於2001年將「水都再生」納入城市再生項目的一環,大阪市居民亦長年自發性提出整修沿河公園綠道、改善船塢等建議。2021年,當地非營利社團法人水邊LAB(水辺ラボ)與政府合作,展開為期20年的城市計畫,以描繪「下一代的水岸」的日常風景與魅力,以及沿岸公共空間對現代城市生活產生新價值等議題探索,其中,由MIST、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聯手打造的「β本町橋」就是其中一例。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β本町橋,讓地方生活再延伸的實驗基地

 
「β本町橋」空間由MIST、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聯手設計,Logo平面視覺則由Sato Design創辦人暨平面設計師佐藤大介操刀。MIST井上真彥指出,最初構思時有兩個關鍵要素,它們看似對立,卻是團隊致力於同時實現的理念,一是成為地方生活延伸的設施,二是持續進行新嘗試的實驗基地。

β本町橋Logo為Sato Design平面設計師佐藤大介設計。(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其中,面向公園斜坡和平面道路的「β本町橋」一樓,定位為「城市的延伸」來設計出開闊感受,不管從公園還是上層道路而來,都能輕鬆確認建築物入口。此外,可見樑柱外圍運用簡單樸實的吉野杉,賦予柔和質地,並運用帶有個性的菱格狀網板、鋁等金屬材料,注入輕鬆自由的實驗基地氛圍,企圖創造一處寬敞、具有想像空間的多功能場所,滿足帶著不同目的而來,卻能共處的人群需求,成為當地居民真正想去、常去的日常風景。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如今已經展開營運的「β本町橋」,點亮了原先橋下寂寥黯淡的空地水域,集結辦公室、書店、餐飲品牌、共享空間、動力船與人力船等運用,更以「東横堀川ING」之名邀請民眾參與SUP立槳、水上單車、水上露營等水岸體驗,且不定時舉辦市集、餐車、音樂表演等各式活動,連結起川岸水域、周邊公園綠地與整座城市,從中探尋可延續至未來的公共價值。

(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創造溫暖有機的木造公共空間

 
除了透過「β本町橋」讓東橫堀川沿岸變得更吸引人,與居民建立緊密連結,提供休閒、娛樂和環境教育的場所之外,還有其他隱形的重要考量。本町橋位於大阪市中心地,周邊建築放眼望去皆以耐久性、耐火性等表現較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但是為了保護河岸環境,地基基礎工程必須改以輕量鋼骨或木造施作。

(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建築師高橋勝思考「β本町橋」的理想樣貌時,也想到了要採用木造建築來表現,以溫和地貼近當地的日常生活,因此團隊邀請多位當地木匠參與,並以在地傳統木造工法建造,藉由木質溫潤調性加上寬大斜面屋頂,打造溫暖有機的建築風格。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因應木造結構特色,採用4.35m、3m×3m間隔跨度的網格結構,並於承重牆以筋違(束與束間交錯附加斜木)支撐加固,一方面確保視線從街道、河流和公園流暢延伸、不受阻礙,另一方面則透過開放簡樸的結構設計,未來幾十年內都可以用於其他用途,並與周遭產生更多連結,而這座水岸旁的實驗場域「β本町橋」,也獲得了2022 Japan Wood Design Award肯定。

(Photo Credit:高橋菜生,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最新消息指出,2023年起自本町橋至農人橋之間的護岸工程也已經展開,不再限縮於本町橋,將逐步拓展東横堀川的沿岸美好風光。

(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Photo Credit:山田圭司郎,via 高橋勝建築設計事務所)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