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鹿特丹,一座承受二戰轟炸摧殘,卻不囿於只能復原斷垣殘壁思考的城市,戰後滋長出摩登大膽、充滿想像力的實驗建築市容,被全球建築設計迷列入必訪城市清單。
 
位於鹿特丹默茲河南岸、前身為全球最大郵輪倉庫之一的「FENIX 移民博物館」,由 MAD 建築事務所改造設計,以旋風(Tornado)概念打造閃亮鋼材樓梯,自地面一路向上通往觀景平台,如同城市天際線上的雕塑品般,從遠處就能勾起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吸引人進一步挖掘鹿特丹與 FENIX 的寶藏,預計於 2025 年竣工開幕。
 
這棟屹立逾半世紀歷史的老倉庫,除了裝卸無數貨物,亦見證超過 170 個民族、數百萬人的移民史。即將重生的「FENIX 移民博物館」將透過藝術、建築、攝影、歷史等不同方式,面向鹿特丹移民文化與不為人所知的遷徙故事,並重新定義下一代博物館的角色。
 歷經二戰轟炸摧毀,FENIX 移民博物館從損壞的郵輪倉庫重生為嶄新文化地標,將於2025年開幕。(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如鳳凰般,一次次從灰燼中重生

 
這裡自 19 世紀中後期開始是歐洲人們遷移海外的離岸出發地,千百萬歐洲人經此乘船移居至海外,同時也是華人進入歐洲的門戶,曾是荷蘭、甚至是歐洲最早出現唐人街的所在地。
 
「FENIX 移民博物館」坐落於荷蘭鹿特丹默茲河畔,前身為 1923 年建築師 C.N. van Goor 為荷美郵輪設計的世界最大倉儲建築群,當時被稱為舊金山倉庫,長達 360 米、佔地 16,000 平方米的空間用於儲放穀物、鋼材等貨物。1944 年二戰期間,倉庫所在的卡滕德雷赫特(Katendrecht)半島港口遭德軍炸毀,倉庫南出口也遭受波及,接續於 1948 年碰上祝融之災,讓建築中央面目全非,無法修復。


FENIX移民博物館前身為屹立鹿特丹逾半世紀歷史的老倉庫,除了裝卸無數貨物,亦見證超過 170 個民族、數百萬人的移民史。(Photo Credit:FENIX)

荷蘭鹿特丹卡滕德雷赫特(Katendrecht)半島港口於19 世紀中後期開始是歐洲人們遷移海外的離岸出發地,千百萬歐洲人經此乘船移居至海外,同時也是華人進入歐洲的門戶,曾是荷蘭、甚至是歐洲最早出現唐人街的所在地。(Photo Credit:FENIX)
 
為了重新建造倉庫,自 1950 年開始建築被區分為兩座獨立建築 Fenix I、Fenix II。在荷蘭語中 Fenix 意指鳳凰,在希臘神話中鳳凰擁有不死之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某種方式重生,這份充滿韌性的特質,無論在鹿特丹、在舊金山倉庫,還是後來被轉化為公共文化空間的 Fenix II 都能感受到,那一次又一次地從灰燼中揚起翅膀。
 
直至 2018 年,Fenix II 由 Droom en Daad 基金會發起作為「FENIX 移民博物館」重啟營運的計畫,並委託 MAD 建築事務所重塑建築樣貌,並於 2020 年展開工程。建築團隊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設計一座看遍鹿特丹城市景緻的全方位觀景台,以及連接地面、建築樓層與觀景台的連通樓梯。


「FENIX 移民博物館」坐落於荷蘭鹿特丹默茲河畔,前身為 1923 年建築師 C.N. van Goor 為荷美郵輪設計的世界最大倉儲建築群。(Photo Credit:FENIX)

為了重建被戰火與祝融破壞的倉庫,自1950年開始建築被區分為兩座獨立建築 Fenix I、Fenix II,在荷蘭語中 Fenix 意指鳳凰,在希臘神話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某種方式重生。(Photo Credit:FENIX)
 

MAD操刀設計炫風樓梯,以嶄新視野欣賞鹿特丹

 
樓梯串連起地面與建築樓層,最終直達觀景台,近觀如同雕塑藝術品,遠觀則像一道旋風(Tornado),從地面往大地騰空而起,最終消隱於天際中。MAD 創辦人暨建築師馬岩松表示:「FENIX 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令人著迷深思。在這次充滿活力的轉變後,希望人們可以透過這座建築遊歷、欣賞這個有意思的歷史社區。」對於過往千百萬個離開歐洲的移民與未來即將造訪此地的人們,FENIX 移民博物館將成為含有深刻意義的地標,邀請人們回頭細看鹿特丹的歷史並展望未來。

FENIX 移民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FENIX 移民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這座 24 米高、長 550 米、反光閃耀的不鏽鋼迴旋樓梯,其內部由 336 階木樓梯組成,其輪廓打破原先倉庫巨大的混凝土量體,賦予參觀者在港口登上一艘船的想像;攀登過程中,可透過全新視角欣賞鹿特丹與默茲河的壯麗風景。

FENIX 移民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FENIX移民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FENIX 移民博物館模擬圖。(Photo Credit:FENIX)
FENIX移民博物館設計手繪草圖。(Photo Credit:MAD Architects)
 

多元路徑探索移民故事,3大主題展區曝光

 
「FENIX 移民博物館」將透過藝術、攝影與歷史等不同創作路徑,多元呈現全球移民故事,目前館方已購藏逾 200 件以圍繞移民主題的當代藝術作品,並持續擴展典藏品當中,例如:比利時藝術家 Francis Alÿs、英國國寶級藝術家 Grayson Perry、美國藝術家 Bill Viola、韓國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英國藝術家兼電影人 Steve McQueen、荷蘭攝影師 Rineke Dijkstra、越南藝術家傅丹(Danh Võ)、印度藝術家 Shilpa Gupta 與英國藝術家 Jeremy Deller 等藝術家之作。

FENIX開幕後將展出藝術家Red Grooms作品《巴士》(The Bus),屆時可以真的坐上這輛公車。(Photo Credit:FENIX)
普普藝術藝術家 Red Grooms 《巴士》(The Bus)。(Photo Credit:FENIX)
 
FENIX 同時委託 5 位藝術家為博物館創作,包括法國雕塑家 Beya Gille Gacha、鹿特丹視覺藝術家 Efrat Zehavi、韓國藝術家 Cha Eun Rhee、荷蘭拼貼藝術家 Raquel van Haver和美國藝術家 Hugo McCloud,透過各項媒材與創意表達他們對於「移民遷徙」這項涵蓋全球的複雜議題之觀點。此外,館方目前已規劃三大主題展區。

藝術家Efrat Zehavi 為 FENIX 創作名為《Where Are We Going》的新作。為此,她運用彩色黏土為90位鹿特丹居民的臉孔建模。(Photo Credit:FENIX)

首先,是館內最大裝置《迷宮》(the Maze),FENIX 在過去 3 年間蒐集 2,000 個來自世界各地、姿態各異的行李箱,以此排列堆疊出巨大迷宮,這些行李箱廊道隱喻每一段抵達與離開鹿特丹的逃亡、旅行或遷徙故事。
 
FENIX 指出:「為什麼是行李箱?在離開家鄉之前,人們把原先的日常生活全都打包到行李箱。無論行李箱是大是小、矩形圓形,它們不僅乘載個人物品,也攜帶著私人故事。」對許多人來說,為了尋找可以安身立命的家,而踏入一趟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而現在透過迷宮內瀏覽每一個行李箱與主人的溫馨故事,體會那些沒有清晰目的未知之旅,可能會是什麼景況。

FENIX在過去3年間蒐集2,000個來自世界各地、姿態各異的行李箱。(Photo Credit:FENIX)
FENIX館內最大裝置《迷宮》(the Maze)。(Photo Credit:FENIX)
《迷宮》(the Maze)由2,000個行李箱排列出巨大迷宮,每一個行李箱都曾保護著旅行、逃亡或遷徙的故事。(Photo Credit:FENIX)
 
另一項主題是裝置藝術《移民家庭》(Family of Migrants),靈感源自美國已故攝影師 Edward Steichen 知名攝影展之一《人類大家庭》(Family of Man),呈現來自超過 60 個國家、200 多位攝影師觀景窗下的紀實與肖像攝影,探討人類遷徙、家庭親情、航程危險與告別等主題,包括美國紀實攝影師 Dorothea Lange、以攝影推動社會改革的美國攝影師 Lewis W. Hine、捕捉鐵路歷史的中國攝影師王福春、土耳其攝影大師 Ara Güler 等。

Almerisa,AZC Leiden,14 March 1994。(Photo Credit:FENIX)
 
最後是佔地 2,275 平方米的《方形空間》(Plein),以寬敞通透空間提供鹿特丹各方群體策劃多元活動與展演,體現館方專求的當代策展理念,例如預計於開館後的農曆新年推出相關飲食與文化主題的活動,以紀念 1900 年鹿特丹出現的歐洲第一個唐人街。

《勿忘我》(Remember Me,2016)是藝術家Steve McQueen創作的霓虹燈雕塑裝置,每個雕塑都由不同字跡的「Remember Me」組成。(Photo Credit:FENIX)
 
FENIX移民博物館

編輯/沈佩臻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