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甫於3月5日揭曉,由日本建築大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榮獲桂冠,是日本第九位晉升建築界最高殿堂的建築師!重視建築與社區乃至社會間聯繫的山本理顯,將建築視為一座小城市,並強調空間中的社會性,其知名的代表作包括橫須賀美術館、北京建外SOHO、蘇黎世機場THE CIRCLE綜合體,以及預計四月開幕的桃園桃園市立美術館等等,不論是私人住宅或是公共空間,都反映著他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
 
綜觀山本理顯超過半世紀的建築生涯,評審團一致認為他的設計創新且蘊含社會責任意識,時常以批判性思維審視建築的可能、重新定義公共與私人空間的交疊邊界,不斷地追求更符合當代人們生活的空間樣態,積極的挑戰態度和深刻的設計哲思使其獲得評審團的肯定,這第53位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的建築世界有何魅力?一起來深入認識!
山本理顯摘2024普立茲克建築獎桂冠。(Photo Credit:Tom Welsh)
 
今年即將滿79歲的山本理顯,在其橫亙50年的建築生涯中創作了不少經典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他以敏銳、具有批判性和人文關懷的觀點持續地擴展他在建築領域的實踐,同時也十分關注許多社會議題的發展,即便年近杖朝,仍能看見他在社群上活躍地表述各項見解,不斷地向世界開啟對話,令人深刻體會到貫穿於大師人生中的挑戰精神。
 
「對我而言,認識空間就是認識整個社區。目前的建築方法強調隱私,卻否定了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其實我們仍舊能夠在尊重每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在同個建築空間內共同生活,如同一個小共和國一樣,促進不同文化和生命不同階段之間的和諧。」山本理顯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後表述了其設計思維中「社會性」的重要性。

北京建外SOHO(Photo Credit: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
蘇黎世機場THE CIRCLE綜合體(Photo Credit:Flughafen Zürich AG)
 
普立茲克建築獎創辦人之子Thomas J. Pritzker認為山本的作品「永遠與社會緊密連結,孕育出了一種慷慨的精神,並尊重生活中的每個時刻。」評審團則表示山本理顯「在社區中樹立了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並對建築學原則提出質疑、細心審視每一項建築舉措;他提醒人們建築如同民主制度,空間的塑造必須由人民共同決定。」透過檢視山本理顯歷年來的建築作品,我們或許能更加地認識到大師的設計哲思。
 

#公私領域邊界的模糊化

 
山本理顯成長於日本橫濱,因青少年時的一次寺廟觀禮而對建築有了認知的輪廓,求學階段取得東京藝術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後,便以28歲之姿創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並師承日本建築巨匠原廣司、隨其實地探訪全球各地的社區與文化,從中奠定了「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邊界模糊化」的設計核心思維,他於1977年的設計項目長野「山川山莊」將建築坐落樹林中,使其融入社區環境,便是他將自然環境和建築環境結合、讓私人與公共空間巧妙互通的實踐。

山川山莊(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山川山莊(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1978年於川崎打造的「石井之家」,將一個亭子狀的房間延伸到了室外,可作藝術家屋主的表演舞台,而生活空間則嵌入了其下方;1986年在橫濱打造的「GAZEBO」自宅則可透過露台和屋頂與鄰居互動,這些作品都是他將公私領域邊界模糊化,為人們創造更多自然相遇契機的設計巧思。

石井之家(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GAZEBO(Photo Credit:Shigeru Ohno)
GAZEBO(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公共而通透的社會性連結

 
從對社會的關懷聚焦到空間中的公共功能,不論是私人住宅或是公共設施,山本理顯常會在設計中納入具開放性的活動空間,像是他在「公立函館未來大學」中設計了兩個專門空間,讓學生和研究人員能在其中展開合作;在「廣島市西消防站」則採用了透明百葉窗玻璃外牆和玻璃內牆設計,展露了內部的活動,讓人們有機會能認識到消防員的真實日常,這兩件作品都體現出山本對於「通透感」這個概念的理解:對使用者和旁觀者而言,它都是空間功能性和易用性的反映。

函館未來大學(Photo Credit:Isao Aihara)
函館未來大學(Photo Credit:Mitsumasa Fujitsuka)
廣島市西消防站(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廣島市西消防站(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山本理顯作品中的通透性體現在設計的形式、材料和哲思上,除了以上兩件作品,他1994年於橫濱打造的「綠園都會站前商業街區」綴合了毗連的地塊、聯合相鄰土地的所有者,允許所有人能夠從中穿行,進而地創造出一種城市規劃的新方法。
 

#使用者體驗優先

 
山本理顯代表作之一的「橫須賀美術館」以蜿蜒的入口設計引人入勝,令人聯想到週邊的東京灣和山脈,他將眾多展廳空間設置於地下,為人們提供了清朗、寧靜的自然地貌視野。訪客可以從所有公共空間的圓形開口看到外部景色和其他展廳,使身處其中的人們不僅被藝術作品所打動,也被場所本身和他人的活動感染,可見他在空間中對於使用者體驗的重視。

橫須賀美術館(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橫須賀美術館(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橫須賀美術館(Photo Credit:Tomio Ohashi)
 
整體來說,山本理顯透過模組化結構和簡潔的形式,以精確而具普世性的觀點在建築設計上展現了他積累幾十年的哲思,他將建築專業的技術方法從過去擴展到未來,無論面對何種建築模式和規模的需求,建築環境和集體生活帶來的挑戰又是什麼,他都能做出最恰當的回應,創作出文化、歷史和不同世代人們之間的橋樑。


>>延伸閱讀:彷若藝術山丘般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三個關鍵字認識操刀之建築大師山本理顯


 

編輯/Kura Yang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