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伊東豊雄,卻又獨樹一格,被譽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銳建築師平田晃久,從2005年自立開設事務所以來,便持續在住宅、住宿旅館、公共設施及商業設施等建築中,嘗試實現他所希望達成的「人工與自然的融合」理念。
 
童年生活熱愛在大自然中奔跑、追隨昆蟲的他,在成為建築師後不斷思考著建築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該如何發酵,才能產生宛如生態系的空間。這次我們嚴選五座在平田晃久建築中,深具特色與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一起來探索、了解這位自然派建築師的建築魅力!

纏繞:猿樂sarugaku
 

sarugaku所處的代官山,其地名由來,正是因為這一帶的地勢猶如山丘般起伏,而這也使得周圍,存在許多小規模、低樓層的高密度商業設施與公寓,例如蔦屋書店所在的代官山T-SITE、運用過去電車鐵道所開發的LOG ROAD DAIKANYAMA等等。平田晃久的設計理念,在於讓「sarugaku」順應代官山原有的景觀,創造出類似「地形」的狀態,而以多層次的結構,讓人、自然、空間相互纏繞,充斥其中。比起著重在建築物內部,他更期待能挖掘建築物之間以及中間區域的豐富多樣性,在微小的城市一隅,營造出生氣勃勃的場景。

位於代官山的sarugaku,以「山」與「谷」的概念形塑出非均質、高低錯落、視線穿透的複合式商業設施。(Photo Credit: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體積宛如小山的六棟白色建築,看似獨立,實際上在精密細膩的動線設計下,可經由四周如谷地般小而密的巷弄、階梯以及石磚道,輕鬆進出每間店鋪,自然而然產生流動交織的效果。目前進駐了完全預約制的珠寶店、義式餐廳與隱身在半地下室的中華小酒吧等店鋪,仔細看也不難發現二樓出租空間皆設有露天陽台,除了可擺設室外座位與觀葉植物以外,也使得日照採光及自然通風更為充足。另一方面,平田晃久在視線設計也下了許多功夫,為數眾多的窗戶與開口方向,不但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店家之間的互動也不再趨於封閉冷漠。

日落後的sarugaku,宛如一座停泊在寧靜藍夜裡的璀璨山城。(Photo Credit: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皺摺:東京森林之家 Tree-ness House
 

Tree-ness House位於JR山手線上大塚站鬧中取靜的住宅區,是一座融合了藝廊與住宅的綜合建築,建築物的外貌像極了一座在城市中聳立的垂直森林。周遭雖然多為矮小房屋,但是因為這棟建築的大型結構是由多個「箱子」組合而成,因此在視覺上反而相當融入周圍景色。
 
屋主本身是位傑出的藝術商,在東京、群馬、京都與香港等地擁有多座藝廊。開設畫廊以來,便以獨特的審美觀與日本國內外各界知名藝術家以及潛力新人聯手開辦各種展覽。他認為現代住宅建築,多半只求對稱平衡的統一性,簡直了無新意,因此特地邀請平田晃久,創建一個高度立體且能展現源源不絕活力的建築。

如同灰白箱盒堆疊而成的Tree-ness House,實現了平田晃久一直以來對於「碎形」和「皺摺」的興趣與創作觀。(Photo Credit: Vincent Hecht)
 
Tree-ness House的三大元素,為層層疊加的箱型水泥鋼筋空間、皺褶般外翻的窗台階梯,以及在不經意處種植、纏繞於四周的綠色植物。每個元素,分別象徵了樹木的幹、枝和葉。一樓的入口處是一間辦公室,再往裡面則是一間寬廣的藝廊,二樓以上為一般住宅,其中也包括了屋主的住處。而總共17種不同形狀的皺摺開口處,都經過嚴謹的計劃考量以適應不同位置的條件,讓那些被種植在高吸水性輕質土壤的植物,僅依賴雨水便能輕易維護,甚至可從住宅裡部分的窗戶直接觀賞,使庭院和內部空間交織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模糊了內外界線,散發野性的有機共存空間。

繁複的動線、錯落的開口與植栽,形成一座平衡理性與野性美的有機建物。(Photo Credit: Vincent Hecht)
 

360度:日本膠囊旅店「9 hours」
 

「9 hours」是一家知名的日本膠囊旅店品牌,以其簡約、現代和實用的設計而聞名,提供旅客短期住宿的便利選擇。在目前遍佈日本全國各地的旅店裡,位於東京的水道橋、赤坂、能近距離瞭望東京鐵塔的濱松町等地區的分館,都是由平田晃久所設計。
 
他在設計9 hours這一系列分館時,特別關注的便是「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透過分析每個街區的地形和周圍流動的人群特性,開發出合宜的建築和功能性的設計,以創造這些元素間全新的關聯性。

2018年完工的9h赤坂,以類似的盒子結構,將一間間膠囊與功能性空間包覆其中,同時以大量玻璃落地窗增加通透性和採光。(Photo Credit: Nacasa & Partners Inc)
9h赤坂內部直面街廓的膠囊房間,可明顯見到平田晃久將外部景致借景至旅店內的企圖。(Photo Credit: Nacasa & Partners Inc)
 
一般膠囊旅館容易給人與外界分隔,封閉灰暗的印象,然而平田晃久卻反其道而行,試圖將一顆顆巨型膠囊往外拋,與城市融為一體。例如刻意在低樓層的膠囊,高度調整至與馬路上的通行者視線等高,甚至床位也不再是規矩的排列,而是大膽地直接將其面向街頭,營造出「既日常卻非日常」的獨特住宿體驗。而在高樓層的休息廳,也使用大片落地窗,並增加室內高低起伏而製造類似山丘的地形,讓人彷彿置身在山頂,還能俯瞰360度城市風景。部分分館一樓的接待廳也設有咖啡店,不只住宿者,一般民眾也能隨時走進來享受咖啡時光。這也造就了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產生交流的機會,並且體現了9 hours與城市直接相連,如此嶄新的住宿概念與風格。

同於2018年面世的9h淺草,設計出14座大小、高低、風格與用色各異的屋頂,藉此反映出當地淺草商店街隨時代遞嬗而變幻萬千的風貌。(Photo Credit: Nacasa & Partners Inc)
 

開放: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
 

位於群馬縣的太田市,是一座擁有兩萬人口的城市,雖然乍看之下太田車站一天的客運量超過一萬人,但是由於居民大多以車代步,並且習慣開車至近郊的大型商場購物,加上人口外流與高齡化等問題,導致人聲鼎沸的市中心逐漸變得冷清。
 
因此平田晃久在接下此案時的構想,便是希望能讓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成為吸引人潮聚集之處,就像魚群「游」走其中的珊瑚礁般的存在。在構思的過程中,他積極廣邀當地的區公所職員、市民,以及圖書館、環境工程、美術顧問等各界人士一起參與研討,共同打造能深受眾人喜愛,具有樞紐般功能,且富有生命力的開放式場所。

公眾參與,是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與平田晃久其他作品之間最顯著的區別。不僅設計過程中積極與市民、專業人士和營運單位對話,實際完成的建築也展現親和力,在東、西、南邊皆設有出入口,大方地伸出雙臂迎接來客。(Photo Credit: Art Museum & Library, Ota)
 
整體設施以五座白色箱型建築及圍繞在四周的坡道為主要架構,箱型建築的屋頂上大量鋪設植栽,這些綠色植物不僅能綠化空間,在圖書館借取書籍的讀者,也能自在舒適地坐在草坪上閱讀。

以魚群悠遊的珊瑚礁為設計概念,使用者可以自在愜意地穿梭其中,在不同角落享受閱讀或歇腳的樂趣,或是欣賞一場場精心策劃的藝術展演。(Photo Credit: Daici Ano)
 
館內設有藝廊、咖啡廳、圖書館、兒童閱覽室等區域,可容納豐富的藏書,和精心策劃的展覽內容。這些空間的最大特色,為採用無間隔的開放設計,從車站就能眺望到正漫步於坡上的人,坐在咖啡廳即可看到陳列琳瑯滿目書籍的書架。也由於緩坡連結了三面入口、共三層五棟的建築,市民能夠不費力地隨心所欲穿越其中,讓走進美術館或圖書館這件事情,顯得更貼近日常。而如此具有公眾性的參與式建築,果然一舉奪下2018年村野藤吾賞、BCS(建築業協會)賞,及2022 日本建築學會賞的桂冠,可說是實至名歸。
 

臨場感:八代市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
 

光是熊本縣八代市一處,就擁有超過30項以上無形文化財,其中起源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的「八代妙見祭」,甚至還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座建築物,就是用來保存當地神樂、女相撲、妙見祭等民俗傳統藝能的展示和收藏館,同時也身兼傳承給後代的技藝學習場所。

八代市知名的「妙見祭」,成為平田晃久設計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的主要靈感來源。波浪狀的曲面屋頂,呈現妙見祭的靈動和神輿山車的元素,並借助於尖端的3D數位技術所打造而成,宛如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Photo Credit: Daici Ano、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偶然的是,離這兒的不遠處,正是恩師伊東豊雄的代表作「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森林博物館」。師徒對場作,對平田晃久來說極具挑戰性。
 
他以「生生不息的道路、生生不息的傳統」構思整體建築的設計,最大特色就在於屋頂結構運用了3D技術,以波浪狀曲面的大屋簷,來表現祭典的舞動感,並令人聯想到當地稱為「笠鉾」的山車意象。除了部分材料外,幾乎全都使用八代產的建材,對當地資源的流通有了莫大的貢獻,這也是使得八代市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獲頒2022年的WOOD DESIGN獎,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站在八代市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內,抬頭仰視,採用在地木材為主的木構屋頂,一目瞭然。(Photo Credit: Daici Ano、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每當八代妙見祭典前夕,便能看到居民們在屋檐下組裝笠鉾的景象,即使在非祭典之時,也能看到大家在此穿梭與交談的模樣。平田晃久希望,這座建築不僅能吸引許多對傳統藝能想進一步瞭解的旅客,同時也能成為一個讓人們在日常感受到節慶氛圍的生動場所。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