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個人和記得一座城市有什麼分別?喜歡一個人和喜歡一座城市有什麼分別?
對一座城市的情感,可以成就一齣戲: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藝術總監胡恩威,導演了《建築城市》,一封給香港的「情書」(語出國際劇評人協會李立亨)。

「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團體,1982 年成立,關注媒體科技的發展。建築背景出身的胡恩威在 2009 年策劃了「建築是藝術節」,舉辦以建築主題的劇場演出、展覽、講座及研討會等,以兩年一次的形式持續舉辦;劇場作品《建築城市》在 2017 年首演,隔年獲得香港設計中心的「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今年初,《建築城市》再次上了舞台,加入香港搖滾樂團「何超與海膽仔」(Josie & The Uni Boys )的現場演出,為這封劇場的情書更添上了各自對香港的情意。對他們來說,「香港」是什麼?在《建築城市》的舞台上,香港又會呈現怎樣的樣貌?
《建築城市》靈感來自於普立茲克獎建築師 Aldo Rossi 在 1966 年的同名著作(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Aldo Rossi 不僅是優秀的建築師,他在《建築城市》一書提出的理論更是影響深遠,當今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建築師都受其影響,去年剛在香港完成「大館」改建的 Herzog&De Meuron 更曾經是他的學生。

Aldo Rossi 說:「沒有對城市生存狀態的研究,成就不了建築。」加入進念後的胡恩威導演持續為香港的表演、藝文環境努力,劇場作品不下 60 齣,以建築與藝術之眼見證了香港這多年來的變化,才成就了《建築城市》這個建築音樂劇場。


《建築城市》導演胡恩威與演員、樂團「何超與海膽仔」成員與鋼琴家 KJ 黃家正,在舞台的竹棚前合照。(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城市裡什麼都有,衝突是理所當然的
四位演員、四種聲道,五位樂團成員、一位古典鋼琴家,他們如何在舞台上演繹香港?粵語、普通話、台語、英語,四種聲道交織出香港城市生活的日常,導演讓演員反覆朗誦,在語言中玩聲音與表情的實驗,然而卻有一位演員永恆沉默,他在舞台上永遠疏離,自顧自行走、自顧自打太極,在眾聲喧嘩的時刻,你卻很難忽視他的存在。


四位演員中,卻有一位永遠沉默、永遠疏離。(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建築城市》就是這麼一齣充滿衝突的演出,何超與海膽仔恣意馳騁搖滾樂的同時,自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家 KJ 黃家正也在現場彈奏,以古典的巴哈、拉威爾的《波麗露》、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為基底,為觀眾的聽覺帶來截然不同的聲音表現。


鋼琴家 KJ 黃家正與音樂總監余逸堯認為,《波麗露》一再重複的旋律其實很像建築的結構,而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則充滿了城市的味道。(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搖滾與古典、話語和沉默的一張一弛間,一座城市的輪廓也隱然浮現——因為城市從來都是千面女郎,不會只有一種面貌,各種族群聚居的香港當然如是。

時代快速向前的腳步下,香港的面貌當然變得更快了,導演胡恩威因此有了創作《建築城市》的念頭。他不直接跟你說他心裡想念的香港是什麼模樣,但你仔細聽、注意看也會有頭緒,在舞台上的人聲樂聲之外,還有香港城市的背景音:是新房子不停被蓋起來的聲音、是人們過馬路的聲音、是曾經的街頭叫賣聲音。

城市裡的人們
城市的千萬種面貌藉著投影在舞台上不停變換,也像是這個時代的城市的隱喻:當城市人的生活被手機、被數位科技佔領,建築的實感彷彿也消融在虛擬的洪流中了。數位影像包圍的舞台上,三位演員看似惶然無所依、像要被吞沒,卻仍然堅持著;另一個堅持自己步調的身影,像是城市的觀察者、這一切的見證,或許是導演的化身。


《建築城市》將多變的城市化為舞台投影;城市裡,有讓人猜不透的人,也有自在的人。(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舞台上,「何超與海膽仔」的樂團主場何超(何超儀)則展現另一種城市人的姿態。她不只是主唱、歌手,也是演員,早有舞台表演經驗的她說,第一次演舞台劇時很緊張,但有了之前的經驗,這一次很放鬆、就是做自己──做自己,自由自在,像一個已經徹底屬於這座城市的人。
 
城市是一個不停在變化的有機體
導演胡恩威透過《建築城市》裡的角色之口說:「沒有城市是永遠不變的」,更進一步提問:「今天手機把一切統一在一個小小的平面,建築空間仍然存在嗎?」在這個一切都數位化的時代,也是適合回顧 Aldo Rossi 的時刻。

Aldo Rossi 寫下《建築城市》的 1966 年,是現代主義建築已逐漸流於形式化的年代,於是他提出「建築與城市必須要重視人們的生活、歷史與文化軌跡」的理念,「城市是人們的集體回憶」這句話更是《建築城市》演出的核心。


《建築城市》選擇將香港常見的竹棚搬上舞台。(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也許因為是回憶,在《建築城市》幾乎看不到香港建築的實體,只有一個例外:舞台上充滿存在感的巨型竹棚結構。竹棚構築在中國流傳已久,在香港是最普遍的施工架構,因為它搭建快速、又方便搬運與切割,反映了香港重視效率的特色,現在的香港街頭仍隨處可見竹棚的身影。


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竹棚搭建工事,也成為《建築城市》舞台的場景。(Photo Credit:MOT TIMES)

竹棚的存在,既是現代性(效率)的展現也是傳統的延續,平常衝突的兩者卻在竹棚身上共存,它是過去、現在、很可能也是未來。

而對參與《建築城市》演出的眾多成員來說,不停變化的香港,在他們心中各自是什麼樣子?何超說:「剛剛在戲裡你們都看到八、九〇年代的彌敦道,到處都是霓虹燈、那些招牌,好漂亮。而且當年,有些外國的特別有型的雜誌,都會特別選擇在香港拍照。……我覺得當時的香港非常文明,很多地方都買不到的 CD、聽不到的音樂、看不到的畫家,我們都第一個聽到(看到),電台也都支持這些東西。現在香港的變化是人為的,最慘的是最近 HMV 關門了,我們以後不知道去哪裡買 CD 了……」


舞台上層疊的投影與主唱何超。(Photo Credit:進念.二十面體)

對於未來,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能確定的只有,大家都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也許是對抗什麼、也許是擁抱什麼。勇於嘗試與挑戰的何超與海膽仔,接下來將在 4 月 6 日舉辦「The Classic Purple Psycho Experience」搖滾派對,並邀請其他六個樂團在派對同樂,其中還有來自台灣的激膚樂團、怕胖團,想親身體驗他們搖滾魅力的人,可以準備安排香港行程了!

編輯/王若堯

▌進念.二十面體《建築城市》
導演、編劇、舞台及多媒體設計:胡恩威
音樂總監及編排:于逸堯@人山人海
鋼琴演奏:KJ 黃家正
演出:楊永德、吳昆達、張耀仁、曾兆賢
音樂演出:何超與海膽仔
 
▌何超與海膽仔「The Classic Purple Psycho Experience」
時間:2019 年 4 月 6 日
地點:匯星 STAR HALL(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3F)

▌延伸閱讀
-一次看完香港百項經典建築,走入「築‧蹟─香港建築展」探索香港人的百年生活印記
-【走跳亞洲設計旅館】來香港除了吃飲茶,還可以入住 Marcel Wanders 打造的夢幻 Mira Moon!
-以藝術形塑城市的美麗風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 Art Basel ) 精采登場!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