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前陣子推出的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嗎?你曾經思考過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城鎮生活嗎?對於明日城市的想像又是什麼呢?
 
「其實都市是具有構想能力的,並非僅由人來規劃城市,每個都市自己都有構想發展的方向,這是我們要跟都市觀察學習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村幸夫如此說道。
 
西村幸夫是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也是都市計畫專家,長期關注日本各地方城鎮發展。多年來他也經常往返台灣各地,參與各地方政府指導,像是台北迪化街等各地方歷史保存場域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其出版過的書籍一本本堆積起來就如他本人一樣高,也被社區營造及文史工作者視為重要精神糧食。
 
2018年3月,他在東京大學退休前發表最終演講時,就吸引了一群台灣歷史保存的同好者特地飛往日本參與。但沒聽到演講的人,沒關係!這場最終演講的內容現在已經被集結成書《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出版,近日遠流出版也特別邀請西村教授來台進行演講,從台日不同城鎮的發展中,共同思考都市的構想力!

遠流出版特別邀請西村教授來台演講,從台日不同城鎮的發展中,共同思考都市的構想力!(Photo Credit:遠流出版公司)

什麼是「都市的構想力」?台北迪化街三十年的轉變力量
 
如果想要了解西村幸夫對於未來城市、社區營造的想像,「都市構想力」是最重要的關鍵詞,但「都市構想力」究竟是指什麼呢?

如果將都市擬人化,地形、文化、歷史這些因素蘊育出不同的城市性格,彷彿城市自己也有「構想力」,能夠推動居民們去改變這座城市,這就是所謂的「都市構想力」。人們當然也有構想力,但我們基本上,其實仍然是受到都市構想力驅動著。因此,思考社區營造、街區規劃時,我們不能背離地方的文化底蘊與情境,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好的都市生活方式。

西村幸夫教授的演講一開始,就分享了一個例子。1991年時,他曾拍下台北迪化街街景,當時他正思考著:「不管我們去香港或是上海,都有非常密集的招牌,非常擁擠,每次看到這個招牌,就覺得非常有中國味,像來到中國,我就在想這樣的都市,有其他變化性嗎? 」
 
事實證明,現在的迪化街與30年前相比變化不小!路邊招牌縮小了、馬路看起來更寬闊清爽了、文創設計小店紛紛進駐,為地方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西村教授坦言,這些景象是他在30年前萬萬沒有想到的改變。但為何能有如此轉變?「這條街具有一些力量,可以吸引帶著理念、資金的人進入,用各種方法讓這條街改頭換面,這些力量就是我所說的,都市具備的構想力。」因為大稻埕本身商賈之地的文化與歷史情境,有新的人加入以後一起推動著城市風貌持續轉變。
 
為什麼會出現都市構想力?誠如書中一開頭:

近年,不少年輕朋友開始對社區營造或空間改造產生興趣。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反映了在低度成長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逐漸由一味地汰舊換新(Flow)轉而重視歷史價值的累積(Stock)。這種變化,或許是文化轉型過程的徵兆之一。──摘自《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西村教授認為,都市在追求高度發展的情況下,讓城市的樣貌產生劇烈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也驅離了原本這塊土地上的人跟歷史,所以回到我們這個世代,我覺得應該要稍微放慢角度,來思考都市計畫這個問題。」


貫穿古川町南北的商店街,三十年前的招牌琳瑯滿目,難以統一(上圖,拍攝於1986年9月),之後一家日本酒造店家自費改善招牌裝修後,其他店家也慢慢跟著改善,讓商店街的街道輪廓變得更完整了。(下圖,拍攝於2014年04月)。(Photo Credit: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深入挖掘在地價值,西村幸夫:「不需要毀滅整座城市,就可以完成再生!」

談到都市的構想力,又有哪些實際案例呢?
 
西村教授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參與許多傳統建築保存的案例,他坦言,現在要找到與40年前保存一模一樣的地方,已經非常困難,「沒有機制可以保存地方的歷史價值,慢慢開始想要保存是這些地方的居民!」

像是日本奈良縣的今井町,街道上的老宅乍看之下沒有多大的改變,但隨著時代變遷,居住的人變多了,但因為居民對於歷史保存有共識,在保留老宅的同時,又能保有每棟建築物的個性,所以即使外觀上略有不同,但擺在一起卻又讓整體街道上顯得協調。在緩慢變化過程裡,保持城鎮的活力,也成功再造了這座老城。

比起一味開發,西村教授更重視歷史保存,在參與地方創生議題時,會根據各地方的問題與在地居民討論,並給出意見。但比起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蘊,年輕城鎮難道就沒有進化的可能?「我認為所有城鎮只要好好深入挖掘調查,都能挖掘出有趣的故事與價值!從中找出共通點,把這些理論建構出來之後,就能在不同城鎮利用。」


城市裡人為建造的水渠,與周邊的建築空間形成緊密的關係,像是京都府舞鶴市西舞鶴吉原因為火災關係,聚落的相對位置改變,所以當我們在討論社區營造時,也應該把空間歷史納入思考。圖片拍攝於2005年5月。(Photo Credit: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另外,還有在日本京都府的東舞鶴,過去因為軍港而興起,以軍需與造船業為中心,比起一山之隔的西武鶴(原是城下町,歷史悠久且商業繁榮),就鮮少被大眾提及。但隨著社會變遷,東舞鶴的軍港功能逐漸沒落,加上當地人對於地方的鄉土意識較淺薄,直到有一天居民發現東舞鶴有許多紅磚建築,像是軍事倉庫、隧道、甚至是通往寺廟的參道路面,全都是紅磚做的,再深入爬梳更發現這裡的紅磚窯是霍夫曼窯(以同心圓的方式堆積紅磚),而這樣的窯在全日本只有四座!原本這座窯一度要被拆毀,但因為居民發現窯的價值,最後被搶救了下來。如今東舞鶴不僅有紅磚公園,還有世界紅磚博物館,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紅磚。

向有歷史的街區學習!活用地方知識,找出城鎮重生的契機
 
「都市型的建築往往希望密度夠高,所以我們蓋了非常多的高樓大廈,每棟大樓外型各有各的樣貌,但集合起來卻沒辦法看到一個完整的街道輪廓。所以我們這世代的人想要好好建築都市型住宅,就要向有歷史的街區來學習。」因為城鎮的發展不應該是一股勁地往同個方向發展,城鎮也像人一樣,可以依照地方的喜好跟興趣,找到共同前進的方向感。


福井縣若狹町熊川宿曾是物資流通的連接點而繁榮一時,如今沒有了驛站的功能,街道歸於寧靜,但從道路微微的彎度與寬敞,不難想像出當年的繁華盛況。(2014.10)

西村教授認為,理想中的街區,就是走在街道上就像是翻開一本故事書,故事本身就能告訴我們很多在地背後的知識!找到的內容就會成為城鎮再造的線索。所以不論是在台灣、日本、甚至是其他國家,不同地方面臨的問題雖然不一樣,但深究背後原因,就會發現根源性的問題都大同小異,「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去了解地方的歷史,活用地方的歷史,確實可以讓都市重生。」

東京大學最終演講:我與都市共學的這條路
作者: 西村幸夫  
譯者: 廖怡鈞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1/15
這裡買:博客來誠品網路書店

 

編輯/李玲玲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